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御猫 > 第313章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313章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永清县相比房山县流民少的多,但贾琮回想起白天在粥棚前看到的冷清,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我朝严禁蓄奴,掠人买卖,重则斩首轻则流放,永清县却在天子脚下如此猖獗,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易文熙作为永清县令,虽是被人哄骗架空,未参与这些恶事,可他乃一县百姓之父母,亦有失察之罪。

贾琮快刀斩乱麻,直接让亲兵手持金令,北上通州去神武中卫调兵。

易文熙为了将功赎罪,依照贾琮的指示,宴请城中参与这等恶事的豪绅巨贾,并言钦差副使小贾大人对永清贤绅的仁善之举很满意,回京后便会向朝廷进言,为其请功嘉奖。

随后又说打算篆刻石碑,宣扬仁善。一下子就将宴会推向了**,让这群原本还有些警惕的罪人们放松了下来。

等易文熙稳住这群人之后,贾琮就暗中派人调查这些豪绅的犯罪证据,特别是那条隐藏在永清县中拐卖人口的黑暗之线。

三日的时间一晃而过,腊月初七,三千神武中卫的将士冲进了永清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城中郭、蔡、蒋、陈等七姓豪绅家中,并将永清县衙一扫而空,尽数缉拿抄家。

只两日,神武中卫就从各家城里城外的宅邸、田庄、矿场等地,解救了被威逼利诱充作家奴的百姓上万名。

这还不算已经被卖到他处的男女小儿,根据搜出的账册记载,仅这三年,永清县作为中转,京畿送往江南的“奴儿”就多达数万。

“罄竹难书之罪,千刀万剐都不为过。一个上县的百姓,就被这么卖去了江南。”

贾琮冷静下来后,招来亲兵将一封奏折递了过去:“立刻回京将折子送去宫中,并请龙禁卫曹都督派人接手此案。”

永清县不过冰山一角,数万人口的买卖,简直闻所未闻。京畿最大的几个县,总人口才不过十万。这还是太宗朝时期的人口统计,这几十年来,总不会不生孩子吧。

可偏僻顺天府的田赋连年减少,大夏是按人丁缴税,税收不上来越来越少,只有一个可能。

那就是隐匿人口。

不过现在看来,隐匿人口已经不算什么了,人家把大夏百姓当成了猪猡,在随意买卖充作豪绅巨贾府中的私奴,充作江南工坊中的奴隶。

更有可能的是,那些远洋的海船上,就有这些百姓被压榨着。

永清县的案子很快就有专人来接手了,贾琮将卷宗誊抄了一份,与龙禁卫的人交接后,一边细思这些事背后的原因,一边继续巡查顺天府各县的赈灾事宜。

或许是永清县的大案,其余诸州县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但大体上还算平稳。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日,贾琮终于在顺天府境内画了一个圈,回到了王平口镇上。

黛玉已经成了王平口两千多流民的活菩萨,一个多月的时间,王平口的流民拥有了干净整洁足够保暖的棚屋,每日里青壮去做工,老弱在家等待朝廷赈济的米粮。

因为有太子刘弘的指示,西山皇庄、皇子公主府邸的庄子都已经派了管事过来,与黛玉详细的商议了招纳无地流民的事宜。

“皇庄会招纳三百多人,还有几家皇子公主的庄子,也能带走几百人。剩下的则要在开春耕种新设的皇庄田地,也算是有了生机。”

王庆堂被抄家,附近有大量的田产被充入户部官田。按照太祖爷当初定下的规矩,官田租赁耕种,并无田租,只需交纳田赋每亩五升三合,这可比那些动辄半数缴租的佃户强大多了。

只要好好耕种,足够一家人吃饱穿暖。

贾琮与黛玉围着火炉,两人一桩桩一件件详细的说着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

当黛玉说起她向皇帝谏言,以皇庄为基础,实行皇田民租,并定下规矩,依照官田的例缴纳田赋,以此为常例,可令无地流民有一份养家的生机。

这份谏言虽有很多稚嫩之处,但皇帝闻之圣心大悦,似乎找到了一个缓解流民愈演愈烈之势的突破口。

于是乎,一份圣旨就由京城送抵王平口,令黛玉暂行此法,打算借此试上一试。

“此法若是真的实施起来,别的不说,倒是给了这些百姓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贾琮将永清县的事大致上讲了一下,黛玉皱起了眉头。

只见黛玉提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她唏嘘道:“实际上若按太祖当年定下的田赋规矩,哪怕是遭了难,百姓们也不会连撑下去的机会都没有。实在是地方赋税过重,收获的粮食不足以抵税,最终越种越穷,直到抵押了田产求存,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卖身为奴。”

贾琮想起被抓的永清县的县丞、主簿等佐贰官,太祖爷当年立下的规矩,早就被这些玩出了花。

大夏沿袭前朝的两税法,八月之前收夏税,第二年二月之前收秋粮。本朝开国之初,两税是实物税,一般夏税交小麦,秋粮交稻米。

没过几年,微服私访的太祖爷发现各地地力肥沃程度不同,百姓收获自是不同。

甚至有的地方种植桑麻等物,为了缴税还得拿着丝麻换了粮食缴税。

故而朝廷扩大了征收范围,下令百姓在米麦之外,可以按田亩比例,交纳一定数量的丝、麻、棉。

这样,丝、麻、棉作为附属交纳物,成为新的项目。

朝廷还规定,如果不交丝、麻、棉,也可以改交一定数量的绢、麻布和棉布。

这样,绢、麻布和棉布作为顶替物,成为新的项目。

当然,朝廷为了方便百姓缴税,将各个方面都想到了,或粮或丝或麻甚至有的地方田产不足,让百姓直接打猎换银子,充作田赋。

可惜往往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圣旨出了京城,原本朝廷对百姓的照顾就会变成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各种手段。

按照惯例,米麦叫作本色,其他顶替物叫折色。随着时间推移,这样一项一项加下去,加了快一百年,到昭武三十五年,据刑部的调查统计,各地本色、折色和那些贪官污吏削尖了脑袋想出来的税收名目已经多达四五十项。

四五十项的税收名目代表着什么?

按照太祖定制,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民田中最差的土地,收税三合一勺。

若真按太祖定下的规矩,只要百姓能吃苦,开荒种地,不说大富大贵,总能吃饱穿暖生几个大胖小子延续后代。

但就是因为太祖爷考虑的太过周到了,税收的项目颇为杂乱,就让那些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有了上下其手的空子。

例如永清县这等京畿上县,除田产外,又是南来北往的京畿重镇,县中盛产优质的瓷器,继而县衙又加上了瓷器税。

因有贡瓷一说,每年制瓷之户,还需要上缴朝圣税。更别提还有徭役,其中以每年对临近的运河疏通最为要命。

自太祖朝就有定制,年十六成丁,成丁服役,六十而免。

像是每年的冬季顺通运河,永清县就会因冰冷的运河水死伤大量的服役百姓。

你说不想去服役,行啊,掏银子就好。

于是乎,永清县又多了一个收入项目,而且那些当里长的人往往都是县中士绅,他们借着指派服役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压榨治下百姓。

等那些没钱缴纳服役银子的百姓死在了运河河道,立马就会像豺狼一样扑向失去顶梁柱的百姓家,占人妻子,夺人薄田。

易文熙当了两年的永清县令,每年劝课农桑,却从未听说过有人喊冤告状。

何也?不过是上下勾结,欺瞒他这个外来人罢了。

林如海也是当过父母官的人,黛玉启蒙又早,自小跟在其父身边没少接触这些事。

贾琮只一说永清县中的情况,她就给贾琮说清了其中的潜规则。

“而且不只是私下加赋,他们还能弄出各种花样。比如折色、米粮分等、粮税损耗、县中截留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黛玉跟愤愤不平的贾琮道出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现实:“琮哥儿,爹爹曾说,百姓缴纳之田赋,每过一人手,便会损耗一成。每一次缴税,原本的三升三合,到最后就会变成亩产之粮的三成三。就这样,还算是县中吏治清明,百姓还有一条活路。”

“触目惊心,真的是触目惊心。”

亩产的三成三用作田赋之用,余下的粮食还要想着冬季换成银子充作服役的费用,那么,百姓拿什么填饱肚子?

贾琮想起了那日流民盯着锅中的清汤寡水的麻木目光,或许那种麻木,是那些压在身上的四五十项赋税名目,生生压榨出来的。

“或许林姐姐的谏言,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了。至少皇庄的农户,不用被县衙的官吏欺压。只需按照官田的例缴纳皇粮国税就好。”

贾琮突然对自己之前送去皇帝案头的“摊丁入亩”失去了信心,两税法也好,摊丁入亩也罢,终究要靠人来实施。

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恐怕皇帝亲自下场,都不一定能抵住那些人疯狂的反扑。

恐怕带头反对的人中,就有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到时候又将是一场恶战,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恶战。

……

贾琮在王平口休整了两天,最后一次巡视了一番王平口的赈济情况后,太子刘弘的仪驾终于抵达。

黛玉将后续事宜交给了顺天府的人,跟随太子仪驾踏上了返京的路程。

直到腊月二十九,马车才缓缓驶入荣国府。老太太闻之大喜,在见到黛玉后搂在怀中心肝心肝稀罕了好一阵才放开。

“你爹已经住在了官驿,明日入宫觐见之后才能回家。要是让他知道你一个小姑娘去做那些辛苦事,还不得心疼死。”

老太太心疼外孙女,婆娑着黛玉明显有些粗糙的双手,瞪了一眼站在一旁的贾琮。

“还有你,你一个糙老爷们去吹冷风也就罢了,非要带了玉儿去受苦……”

呃~

贾琮苦笑起来,满屋子的人除了探春羡慕的看着黛玉外,似乎所有人都对自己领着黛玉去赈灾有些不满,就连一直不愿得罪贾琮的邢夫人都抱怨了几句。

“外祖母,不怪琮哥儿,实际上是我自己在去了王平口见到那些可怜的流民后,主动留下来的。”

黛玉将自己在王平口的所见所闻大概讲了一下,特别是那些因为自己主持赈济活下来的孩子们,让黛玉觉得吃些苦很值得。

“陛下还让人传了口谕,夸外祖母教养的好,说我巾帼不让须眉……”

皇帝的确给黛玉送去了亲笔书信,信中不但鼓励黛玉放心大胆的去做,更是夸黛玉有姑苏林氏祖风,有状元之才。

至于说皇帝口谕夸老太太教养的好,这话是黛玉自己加上的。反正老太太总不能亲自去宫中求证,只要能哄老太太开心就好。

果然,黛玉精准的挠到了老太太的痒处,立马让老太太高兴了起来,搂着黛玉又是好一阵的稀罕。

两人奔波操劳了近两个月,不过听到林如海已经抵达京城住在了官驿,于是洗漱换衣又上了马车前往官驿。

可惜他们去时林如海已经被皇帝诏入宫中,没办法只能前往宫门前等候。

因是年节将至,各地进京述职的督抚大员集中在了近日等候觐见,大夏门前的马车就有十几辆,每一辆马车都插着旗帜。

什么某某布政使、提督某某使、某某镇总兵……

反倒是荣国府的马车上插着黛玉的敕封,文安县主。

这就惹得不少陪伴父兄觐见的公子哥的好奇,据说文安县主不但长得仙姿缥缈,更是言辞犀利,在宫中驳的前东平郡王太妃哑口无言。

而且如今的荣国府红的发紫,林县主的未婚夫乃二圣的心尖尖,结好林县主就是结好荣国府的贾琮,这群二代们当即就以自己姐姐、妹妹的名义,往荣国府的马车送来一张又一张的拜帖。

黛玉有些哭笑不得的看着贾琮,她一想就知道这些人送来拜帖是打的什么主意。

正主就在马车上抱着手炉眯眼休息,反倒是把麻烦都扔给了她。

“琮哥儿,要不你出去露个脸?”

推荐票

今晚就先更到这儿,明日继续。晚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