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九十八章 屈意求名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九十八章 屈意求名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九十八章 屈意求名

“蝉儿,给夫君弹弹古琴解闷儿,烦死我了。”

“喏,不知夫君是想听雅音,还是夫君教给蝉儿的……新音?”

雅音指的是秦汉以来所流传下来的古乐,新音指的是何白所教授的后世音乐。何白见貂蝉平日里无所事事,怕她闷着,又见她喜乐器,擅长歌舞,于是就教了她许多后世的乐曲。

其中有军歌、情歌、民歌、流行歌,还有儿歌什么的,只有歌词与唱法,却没有曲谱。没想到貂蝉只凭何白半桶水式的教法,竟然复原了大部分的曲谱。虽有些不对之处,但总得来说已经不错了。所以平时有空之时,貂蝉也就成为了何白的人形点歌台了。

“烦躁自然是听轻音乐。来首《天空之城》的古琴曲。”

“喏。”貂蝉调了琴弦,清了清嗓子,便开始了古琴伴奏,美人清唱的《天空之城》来。

何白烦躁的在房中踱来踱去,有貂蝉在旁柔柔地弹着古琴,清丽的声音轻轻的吟唱着动人的歌曲,渐渐地消除了何白心中的烦乱。

来到雒阳已有一月之久了,却始终打不开门路来。拜会历史无名之辈还好,拜会历史有名之辈,往往会吃上一个闭门羹,遭人所婉拒。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交际圈子,不是他们那个圈子的人,若无名声,又无人引见,很难得到他们的会见。何白本可以前去拜会袁绍,但是又不想就这般的去,不然定会被袁绍等人所小觑了,那可就真的成为捉刀持戟之陪站人了。

何白于是令人买通洛阳城中的游侠儿,四处传扬自已的武名事迹。还以秦琼之外号,改之为“忠义似苏武,交友赛孟尝,神拳无敌,双鞭大将,马踏太行两岸,鞭打白波黑山,威震河北半边天的零陵何白何天明。”

不过数日间,洛阳城中就有人开始流传有何白在幽州为忠弃妻归国,为义出使乌桓与汉室和睦。在并州西镇白波,内平贼乱,东慑黑山,破贼数万,千金访贤,按抚流民之种种良好的事迹来。

何白至此在洛阳城的武名、忠义之心与仁德之名是有了,但是文名却还是一丝也无。本有心抄一抄后世的名赋文章,但在后世因为读书过少,根本就记不住半篇。最后拿出了当年在学校追求心仪的女生时,所专门背诵的《洛神赋》白话版抄写出来。

又因为白话版与此时的赋文形式有所不同,不好意思拿出来让人品评。最后假借春游的借口,在驰道旁的官亭之中张贴了数张。希望有人在亭中休息之时,能够看到。从而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名天下。虽白话文也能做出优美的赋文来,何白也正好以之成为白话赋文之始创人了。

只是很可惜,一连二十余日过去了,也没有半个人传扬白话文的《洛神赋》来。

何白心中不竟有些烦了,能来洛阳为官的人,有几人是不学无术之人。只怕刚刚才看了自已的字迹之后,就没有继续往下看的**了。就算不嫌自已的字迹,一看白话文的开头,只怕也不想再看了。文体根本就不对嘛。

何白想了又想,还有什么能传扬文名的?做诗?还是不好吧,做诗对文人来说只是小道,业余时间而为之,做诗再多也不咋地。看来还是给朝庭写篇谏文吧?既要言之有物,令人振聋发聩,而且还要不能太得罪人,文采也需不错方可。

谏文就有罗培帮忙具体润色,自已再行抄写。只是以什么为题呢?何白又有些烦躁起来了。最后想想东汉是因何而乱的?除了政治方面,就是各种各样的天灾了。也罢,就以防御天灾为题吧。

诸如卫生防疫方面:讲究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捕灭蝇、蚊、鼠、蟑螂等“四害”,禁食腐食、禁喝污水、冷水,多以石灰消毒。如有疫情,不能太过讲究孝义,需得隔离后派专人救治等等。

抗旱涝方面:旱时多挖水井,多造龙骨水车汲水,多修水渠灌溉及泄洪之用。旱时加深河道、加固堤坝,涝时方可安全无忧。

治蝗方面:多养鸡鸭等蝗虫的天敌,禁止祭拜蝗神,蝗灾一起,全民抗蝗。无粮时,还可以蝗虫为食。

抗震方面:多造张衡的地动仪,平均每州一个,最好是每郡一个。特别加强震后的救治工作。最好是在各地兴建义仓,专门用来抗灾。

最后想了想,又加上一个人口的增长与田地的兼并问题,田地的兼并问题在古代是无法禁止的,而人口的增长却又使失地流民大量的增多。如果想要彻底的解决这个难题,何白给出的答案是,祸水外引。

通过对外的不断征战,胜则取敌之土养民,败则减少本国百姓的人口数。这是纯军国主义的思想,却也是解决人多地少的一个好办法。纵然何白自已不成功,也要让汉民族走上一条尚武之路来。

通过罗培的润色,谏书总计有数万字之多。何白将之认真的抄写了一遍之后,就前往总理政务的尚书台投书。这不是什么政治争斗的谏书,想来会传扬开来吧。也好证明自已不单单只是一名武夫,还是一名有治政能力的好官员。

不两日,朝庭上下,包括平民百姓,都开始传扬了何白的万言谏书。初闻者绝对是振聋发聩,震得一愣一愣的。传说中天降灾害,那是天子与朝庭施政方面有错,又或者是天子与三公等失德了,方才有灾异之事出现。

然而议郎何白,竟然不惧怕老天之罚,以防灾为题,上书了数万字的防灾方法一二三来。看何白言之凿凿的样子,似乎又很有道理,让人疑惑难解。

这让唯心主义者不由万分惶恐起来,特别是一些名儒大德,喜用德行一事来劝告天子施政,常用灾异为由指责天子失德。如今被何白的防灾谏书一说,灾异都可以防治了,那就根本不是什么失德不失德的问题,而是名儒大德们乘机欺君罔上的大问题。

不等洛阳城内的各个名儒大德们开始寻思找何白发难,此时宫中的十常侍也回过味来了。何白之谏书表面看来是为国着想的良策,朝庭用与不用,都是何白的一片忠心。

然而何白之谏书的重点却是,反驳了大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的天人感应说。把儒教神学术语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全部推翻。特别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的理论全部打翻。

这本谏书对于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大兴天下的整个儒家来说,不异于一记狠狠的重拳直击。但对十常侍来说,却是一件大杀器。如果十常侍们运用得好的话,指不定第三次党锢之祸又要来临了。

何白对此隐情毫不知情,只对于整个雒阳城都在流传议论自已的谏书而自鸣得意,看来此番自已是得大名了。纵然那《洛神赋》无用,自已也可以名传天下了。

就在何白于府中高兴之余,忽有管家公孙沮送来一张拜贴与请柬,拜贴上书陈留蔡伯喈,请柬则是恭请议郎何天明前往蔡府一叙,与之探讨学术问题。

何白先是一惊,又是一喜。蔡伯喈,这不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家与书法家蔡邕么?自已之名总算是传到了这等名人的耳中了。邀自已过府探讨学术问题?看来自已这也算是一书成名了。如果对答得好,能拜在蔡邕的名下学习经义文章,再借蔡邕弟子之名与他人相交,必然顺畅无比。

何白在府中焦急的等着夜幕的降临,直到傍晚申时过半,也不带任何随从,就出府策马望着蔡府而去。蔡府在洛阳城之南,按请柬上所书,距离何白的府邸只有三、四里的路程,骑马的话也就是十分钟的时间。

说来雒阳城在此世是三十余万人口的大都市,加上河南尹一带,足足有百万人口之多。城墙南北有九里多,东西有六里多。但这在后世,也就一个县城的面积。对别人来说还算雄伟,但对何白来说,除了古风古味有些意思,其他的也没什么,最然就是地狭人多了些。

蔡府只是一个官员群居官邸中的小院落,只有两百来个平方,比何府要小上好几倍。对于古代惯用狭小房间的人来说,这院落足可住下十数口人了。

何白下马后,整了整衣襟,这才上前轻敲虚掩的大门。不多久,就有一名老仆前来迎接,“尊驾可是零陵何议郎?”

何白上前拱手拜礼,说道:“正是,不才后学末进何天明,应蔡大家伯喈先生之请,前来蔡府拜见。”

老仆也深深的大礼而拜,说道:“还请何议郎稍等片刻,容老奴前去禀告家主,请家主前来恭迎尊客。”

说完,又将大门掩上,转身入内去寻蔡邕去了。何白苦笑的摇摇头,与士人相交就这般麻烦,事事讲礼,无礼的话,他还不让你入门呢。若在后世,哪会让客人在门外干等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