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51章 大都督兼旌节

初唐:砥砺前行 第351章 大都督兼旌节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51章 大都督兼旌节

第351章 大都督兼旌节

面对李治这一问,早有准备的陈青兕没有打包票,一口应下,而是装作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略带迟疑地说道:“能够为陛下,为朝廷效力,乃臣之所愿。只是百济形势并不乐观,陛下问臣有无把握,臣不敢妄言。但必然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好!”

李治脸露喜色,对于陈青兕后面的话,却是置若罔闻,起身说道:“爱卿也不必自谦,自朕当初听得爱卿分析,需文武双全之人方能镇抚百济,脑中首先浮现的便是爱卿的身影。只是朕身旁离不得爱卿,这才转寻他人。现在看来,此事非爱卿不可……这事就这么定下了,朕对爱卿有信心。”

陈青兕一脸感动,说道:“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李治颔首笑道:“这就对了!此去百济,你有何要求?”

陈青兕道:“此去臣别无所求,只是挂念家中妻儿,还望陛下准许,往来公文中,容臣携带家书,以缓解相思。”

李治不以为意的道:“这算什么,爱卿为国操劳,朕自能体恤爱卿的不易。”

陈青兕离开了皇宫,眼中闪着一丝喜意,此次镇抚百济,固然不易,但对于他自身来说,至关重要。

日后能否从一颗棋子变为执棋之人,与武皇后打擂就看此行。

但念及家中妻儿,陈青兕还是有些内疚的。

亏欠自己的夫人太多了。

陈青兕将百济的事情与萧妙宸细说,也说了李治的安排,抓着爱妻的手,吻了吻说道:“委屈夫人了。”

萧妙宸早有所觉,纵然心中不忍不舍,却也宽慰道:“郎君如此辛劳,也是为我母子,何谈委屈?郎君自当在百济大展拳脚,家中一切有妾。”

随着陈青兕的地位提升,萧妙宸在女眷圈里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武皇后对于萧妙宸的拉拢,不遗余力。

萧妙宸本就绝顶聪明,又得陈青兕提醒,面对武皇后处处留心,也洞察了一些端倪,知道武皇后心性才智以及手段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可怕。

尤其是有一次,自己在宫中偶遇雍王李素节。

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叫萧妙宸小姨。

萧淑妃是个蠢货,但李素节却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年幼时,就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师从于学士徐齐聃,深受李治宠爱。从对于李素节的任命亦可看出,雍州牧、雍王。

两人只是打了一个招呼,闲聊了几句。

萧妙宸对上武皇后的时候,便有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不久之后,李素节就被调离出京。

萧妙宸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武皇后的手段,却也进一步了解了武皇后的手段。

萧妙宸深知,因为自己的关系,陈家有一个潜在的可怕敌人。

想要不被敌人吞噬,就得拥有让对方忌惮的力量。

自己的丈夫离家,寻的就是这股力量。

“让浅言丫头同去吧!”

萧妙宸说道,“有她照顾,妾身也安心。”

陈青兕摇了摇头道:“不必,浅言丫头自小跟着夫人,最是贴心,让你们分开,为夫可不放心。再说镜镜还小,你一个人又哪里忙的过来?”

萧妙宸道:“那就让晴空陪同?”

“那更不行!”陈青兕道:“夫人外出应酬,求道礼佛,哪里少的了护卫?晴空不在,为夫更不放心。好了,伱别过于担心,为夫此去,不会太久。百济的情况固然糜烂,但只要寻对方法,并不难破局,此去不会太久……”

李治的动作雷厉风行,在约见陈青兕后的第三日,就针对百济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原本攻取百济之后,李治在百济设置了五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三十七州二百五十县。

现在他归并成为了一个熊津州都督府,将五都督府的权力归一。

而陈青兕就是第一任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

当李治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陈青兕为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的时候,可谓满朝哗然。

望向陈青兕的眼睛,充满了不可思议,羡慕嫉妒。

以他的年岁担任兵部侍郎已经让人震撼,想不到他还能升,直接镇抚一方,成为封疆大吏。

一时间绝大多数的官员都在想陈青兕的年纪,是二十六,还是二十七?

总之绝不过三十,不到三十的封疆大吏。

委实有些骇人。

但并没有人出来抗议,他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

便在殿下百官沉寂之时,李治又投下一计重磅炸弹,道:“百济现今贼兵四起,奸佞之辈,蔑视朝廷。朕再赐爱卿使旌节之权,此去百济,当镇贼抚民,不负朕望。”

所谓旌节之权,源于最早的魏晋的假节。

节分三种,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得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但唐朝在“节”上作了一定调整,假节极少见﹐使持节﹑持节都是虚衔,但多了一种旌节之制,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佩戴旌节者,可自行封赏诛罚,无须向上请示。

本质意义上与使持节并没有区别。

大都督加旌节之权,不易于是地方上的无冕之王。

这份礼遇,在大唐立国以后,从未有之。

陈青兕都有些震惊,赶忙作揖谢恩。

朝会散去,陈青兕被李治留了下来。

看着有些惶恐的陈青兕,李治眼眸中透着一丝微笑,如此安排自是他深思熟虑的。

什么无冕之王,在李治看来都是虚的。

因为李世民知兵,深知大将在外,不可约束太过,不然会限制将帅发挥,让打输能打赢的仗。

故而唐廷对于出征在外的将帅或者边帅都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力。当然也会赋予一定约束,不过有些地方是无法约束的。

如西域,再如现在的百济。

西域太远,真有什么情况,一来一回都得大半年,真要事事靠朝廷定夺,哪里管得住?

百济也是一样,路上没有与辽东互通,完全孤悬海外,就靠着港口海路传递消息,还得避开秋冬的大风大浪对流等情况,

真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别说来不来得及支援,就算消息传至,遇到恶劣天气,想支援都无力。

面对这种情况,就得需要镇守的将帅自己面对困难,自行解决,自行处理。

本来就算是无冕之王,现在不过给了一个名号而已。

用一个名号,既可以从道义上绑缚陈青兕,也可以填补陈青兕资历上的不足,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在百济大刀阔斧的干事。

一举两得。

陈青兕了解李治的性格,知他对自己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般信任,但这份关键时候的魄力,却也展现了天皇大帝应有的干略。

“陛下如此恩遇,臣心中实在惶恐,生怕辜负皇恩。”

漂亮的话,该说还得说。

李治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道:“朕相信爱卿,。”

李治性格阴骘,加上贵为九五之尊,不会将真心托付任何人。即便是对于最亲之人,也存着几分防备。

对于陈青兕,李治也是存着一定提防态度的,暗中也有自己的手段。

他不敢完全相信陈青兕表现出来的忠心,却十分相信陈青兕的干略能力,相信他一定能彻底解决百济之事。

陈青兕也有一丝动容,道:“臣自当鞠躬尽瘁。”

李治点了点头。

陈青兕立刻道:“陛下,臣想向陛下讨要一人。”

李治眼神微眯,随意道:“说?”

陈青兕作揖道:“黑齿常之!”

李治有些愕然,道:“朕还以为……”他顿了顿道:“就是那个百济的将领?苏邢公对他评价极高,说他有大将之风,若能收为己用,可令我朝多添一员智勇兼备的大将。”

陈青兕说道:“自从上次离宫之后,臣便苦思百济破局之法。特地求问过苏邢公,他覆灭百济之细节,得知黑齿常之有名将之器。臣觉得百济叛军最难缠的便是依仗地形便利,他们藏于山中,利用当地多山多林的优势,避开我军正面,通过袭扰战术,行疲敌乱政之法。此招端是狠辣,直击我军死穴。可见对方军中有懂得大战略的能人……想要破局,就得用百济将官,若能得黑齿常之相助,不敢说即定百济,至少也能捏住叛军七寸。”

李治颔首道:“说的有理,朕允了。只是此人忠心有待考验,爱卿不可大意,免得放虎归山。”

苏定方向李治提过黑齿常之。

李治也因此特地接见过其本人,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李治本打算过些日子,将他丢到西方去,远离百济,尽心为朝廷效力。

现在陈青兕想要在百济用黑齿常之。

李治还是有几分担心的。

陈青兕也有这种顾虑,他可是深知黑齿常之的厉害,历史上他聚众固守,让苏定方都拿他没辙。

但从历史上黑齿常之两次投唐,亦可看出黑齿常之并非那种百济的顽固死忠,他是懂得变通的。

懂得变通,那就能够收服。

“臣知道,若无十足把握,臣也不敢轻易用他。”

李治忽然问道:“刘仁轨现在在长安吧。”

陈青兕颔首道:“正在长安。”

李治道:“让他跟着你一起去吧,以白衣身份随军。如立功勋,再行晋升。”

陈青兕喜道:“臣遵旨。”

“还有……爱卿现在身份不同,尤其是百济那边,情形复杂。朕多额外赐你一支亲卫,护你周全。程伯献与爱卿有师生之谊,想来会好好护卫爱卿周全,就由他统率吧。”

陈青兕更是喜不自胜道:“陛下顾虑周全,臣拜谢圣恩。”

李治又问:“爱卿打算何时动身。”

陈青兕道:“六日以后,臣手上还有一些事务需要交代。处理好后,立刻动身。”

李治皱眉道:“是否急了些。何况即将入冬,海上风浪不定,爱卿不可冒险。不妨等到开春,海浪平息再做决定。”

陈青兕道:“在未替陛下分忧之前,臣还是惜命的。臣并不打算走海路,而是先去辽东,从辽东半岛乘船前往熊津。这样即可避免海上的风浪,何况臣也想实地考察一下辽东的情况,百济孤悬海外。高句丽乃是死敌,新罗暗怀鬼胎,辽东是最安全和平的航线,臣要与程都督商议一下护航的事情。两地的商贸得途径高句丽,得让他们的水军不敢冒头,才能确保百济的经济得以顺畅流通。”

李治眼眸中也闪过一丝动容,陈青兕的实干才能,以及对工作的敬业负责,当真挑不出任何毛病。

“既如此,朕在京中,等爱卿的好消息。”

陈青兕用了两天的时间处理了兵部的事情。

当习惯了甩手掌柜,姜恪这位兵部尚书都不舍得陈青兕离去了,一脸的不舍,还有忧愁:这没了陈青兕,自己的水平,岂不露馅了?

随即陈青兕又对清流党作了安排,他离去之后,京中的事务以赵仁本为首,王德真、张大安辅之。

现在清流一派已经被陈青兕整合,上下齐心,即便他不在京中,也能稳步的发展。

然后陈青兕有宴请了上官仪、薛元超、张柬之、卢照邻、富嘉谟、杜审言,他们除了张柬之,几乎都是长安文坛的风云人物。

上官仪、薛元超自不用说,陈青兕为发迹之前,许敬宗已经老迈,才思不及年轻人,退居二线,两人就是第一第二的存在。

卢照邻、富嘉谟、杜审言外加一个骆宾王,在之前宫体诗、盛唐体的碰撞下,大放异彩,身价倍增。

至于张柬之却有诗才,但以谋略见长,他一直在幕后掌控一切,故而名声并不如其他几位,甚至比不上杨炯、王勃,但却是核心人物。

骆宾王自从陈青兕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压服上官仪、薛元超取得最终胜利之后,返回了河西,因故不在此列。

“我走之后,文坛的改革就交给游韶、符超了……”他说着,看了一眼张柬之、富嘉谟、杜审言几人,说道:“你们自当全力辅助,不可怠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