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350章 苦战 把握

初唐:砥砺前行 第350章 苦战 把握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5 19:18:47

第350章 苦战 把握

第350章 苦战 把握

杜敏轻轻地蘸水在羊皮地图上划出一条线。

百济叛军的营地在大屯山的北麓,他们从人迹罕至的东面攀爬,东弯西绕,行走在蜿蜒的原始森林之中,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叛军的防线,来到了大屯山的北麓。

杜敏挥手叫来领路的百济人。

百济人叫阿狗,没有自己的名字,之所以叫阿狗,还因为身为猎户,养了一条大狗的缘故。

也是因为这层身份,阿狗对于大屯山的地形很是熟悉,为了追逐猎物,跟着野兽发现了这条不为人知的兽径。

“我们离叛军营地还有多远?”

杜敏问向阿狗。

阿狗却将目光望向了书记江明,他可听不懂华夏官话。

江明替阿狗翻译。

阿狗不住点头,带着几分畏缩惊惧的说道:“我们已经到了大屯山北麓,他们就在山的侧面。”

阿狗自幼丧父,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带大,父母关系极好。

也因如此,阿狗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带着粮食偷跑下山,被寻敌的唐军抓获。

唐军挟持了他的母亲、妻儿,还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们一大笔的钱财。

阿狗这样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只要能够跟母亲妻儿一并活着,干什么都无所谓。

阿狗尽管怕,却也不敢不从。

老老实实的领着路。

小路穿梭于密林恶水之间,道路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但唐军训练有素,面对这种地形,早有应对之法,头前开道的,是轻步卒,为保持体力,他们没有披甲,只是拿到横刀劈砍周边荆棘为后方开路,走在后面的是刀盾卒,人人背负盾牌,腰跨战刀,紧接着是强弩手,他们背负上弦的弩机,随时随地应对未知的敌人。

三支队伍分别对应着开路,防守,进攻。

在三支部队之后,才是最具有战斗力的战兵。

他们在后方不用担心道路难行,也不用担心遇险,处在放松的状态,以保持自己的战力。

随着杜敏抵达百济叛军的附近的时候,也察觉出了周边有人生存的痕迹。

在树叶缝隙中一座大型的营寨,若隐若现。

杜敏眼中闪着喜悦,百济的情况渐渐地瞒不住人了。

作为房仁裕的副将,杜敏深知此战意义,他怕惊动不远处的叛军,低声细语的做了战前安排,压低着声音,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主将身先士卒,那是唐军的习惯。

杜敏亦不例外,一手拿着唐刀,一手握着金瓜小锤,好似一头狗熊,咆哮的向百济叛军的营寨杀去。

他此番翻山越岭,所带兵卒不多,求的就是出其不意,不给敌人任何抵抗的机会。

经验丰富的他,一头扎进了这山中的营寨。

杜敏一脸凶横,可当他冲入大寨的时候,却是一脸的懵!

大寨里空无一人。

**********

唐军营盘。

房仁裕手掌摩擦着大腿,总感觉手心处有汗渍冒出,长安那边已经有人察觉到了异样,随时随地都可能让人来替换自己。

这一次,他也许是自己最后扭转百济局面的机会。

房仁裕尽管作了详细的安排,可还是忍不住走到地图前,看着自己的布置:贼兵位于大屯山北麓,贺庆豪部封锁西面山脚,孔成部封锁东面山脚,顾兰部从正面攻山,支援潜入大屯山的杜敏部。

大屯山山势绵延数十里,想要全部封锁,并不现实。

但所有地图上有的下山线路,都让他封锁住了。

他在想是不是有纰漏之处,营寨里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金锣之声。

敌袭?

房仁裕身经百战,没有任何犹豫冲出了营寨。

“杀啊……”

房仁裕目光所及之处,却见一股百济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分头快速冲向各自的目标,声势犹如排山倒海一般!

为了防止百济贼首逃跑,房仁裕将自己手上大部分的兵力都调往大屯山。

此刻的唐军大营,恰是最薄弱的时候。

百济兵如虎似狼地扑入营门。

他们在人数上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又有奇袭之效。

尽管唐军并未直接崩坏,却也难以组织还击,一名名英勇的兵士被贼兵的枪矛捅杀。

冲入唐营的伯阶眼尖,看到了一个策马高呼,阻止反抗的唐将,他取过背后的弓箭弯弓搭箭,一气呵成。

锐利的箭矢穿透了唐将的咽喉……

伯阶快步冲上,抢过唐将的战马,高举马上,大声呼喝:“挡我者死!只杀寇首,余党不问!”

他嘴里是这般喊着,但是策马冲杀,兵锋所到之处,温热粘稠的红色液体四处飞溅,下手是半点不容情。

伯阶麾下的这三千人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死士,早已心领神会,步调一致地一起放声大喝。

不过他们并不会说华夏语,呼喊的都是“杀贼”,鼓励的话。

伯阶率着自己的部队,带着对入侵者的仇视,击破了一层又一层的唐军,直冲唐军中营。

伯阶如此骁勇,鬼室福信、道琛两人的队伍也大受影响,士气大振,冲杀的亦更加凶狠!

此刻唐军帅帐前。

“都护,我们兵少,抵挡不住了!”随军幕僚熊书玉听着四周传来的喊杀声,吓得面色苍白,腿肚子不住地抖。

房仁裕提起一脚便将熊书玉踹倒在地,喝道:“这世上可有逃跑的唐将?即便战死,本都护也得倒在这面大纛旗的下面!”

他一把拉过自己的战马,高举着长枪道:“将士们,援兵至多一个时辰便来,只要坚持一个时辰,面前危机,自然解除。”

离他们最近的部队是孔成部。

孔成是一员经验丰富的将领,一旦得知大营遇袭,必然会立刻回援的。

房仁裕指挥得当,不住的让人收敛败退下来的唐军,严守中军防线。

伯阶一路突击,但随着前面敌阵开始变得密集粘稠,阻击的压力也渐渐增加。

看着就在不远处的唐军主帅大纛旗,伯阶撕心裂肺的叫吼:“只管向前突击!”

砰!

一路突破的伯阶,这一下却如撞进了铜墙铁壁一般,还未破入一丈距离,已经有弹回来的迹象。

唐军咬着牙苦撑,他们战斗力极其顽强,即便处于这种劣势,依旧无溃败之意。

伯阶部众还能与唐军亡命搏杀。

但鬼室福信、道琛手上的兵士,多为新兵,战斗意志低下,哪里见过这般惨烈的局面,几次进攻受阻。

面对唐军若刺猬一般的长枪阵,哪里有勇气用生命去冲。

见久攻不下,鬼室福信、道琛心领神会,绕过中军,去打后营了。

伯阶叫苦不迭,到了这一步,他也知破中营无望。

但他此刻又不能走,一旦撤退,唐军将会发动反击,前功尽弃,只能硬着头皮与唐军纠缠。

直至大半个时辰后,孔成的援兵,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伯阶这才选择撤退,留下一地狼藉。

“房都护!”

孔成翻身下马,快步来到闭目调息的房仁裕面前。

房仁裕看着浑身汗如雨下的部下,黯然一笑。

这一仗,他们确实击退了百济叛军的来袭,但只不过是保住了中军,后营存放的粮草物资,能拿的都给叛军抢走了,不能拿的也放了一把火。

一直躲在一旁的熊书玉,不知从哪里钻出来,说道:“多亏都护大展神威,击退百济叛军。”

房仁裕绷紧着脸,伤亡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但他实在无颜面说这是一场胜战。

熊书玉建议房仁裕报喜不报忧,反正在万里之外,也无人得知真相。

房仁裕确实心动过,但想起长安已经有人察觉百济出现了问题,何况她实在想不到解决百济之法,现在经过此战,必然更加助长百济叛军气焰。

与其等到完全糜烂,不如如实表明一切,至少罪在自身,而非家人族人。

房仁裕并没有听从熊书玉的建议,而是将百济的情况一一写明,将大屯山之战的细节也详细说明。

因是秋末时节,海上风浪大,消息不能走熊津港到登州港一线,而是沿着辽东海峡的海岸线,从百济的熊津绕一圈,直至营州秦皇岛,再由秦皇岛过渤海湾抵达登州。

如此一来,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已经过去大半月了。

李治看着手上由熊津都护传递来的一手消息,一切幻想破灭……

手中的朱笔,重重的按在案几上。

吓得身后的武皇后打了一个哆嗦,脸色也随即苍白。

自从有过一次整理奏章以后,武皇后也多了一份工作,协助李治整理奏章,将之分类。

这也是李治故意而为的。

李治并不知自己还能活几年,而皇太子李弘年纪太小,他得留给李弘一个能够让他成长顺利亲政的庙堂。

李治并不想直接给李弘权利,毕竟李弘还小,他把持不住,过早的给他大权,万一李弘或者李弘下面的人动了心思,可是不妙。

李治又不能将辅政的权力,完全给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就是前车之鉴……

李治可不想自己的儿子如自己一样,刚继位就成为傀儡。

扶持武皇后是最好的法子……

首先她是女人,其次她不如吕后那样,有吕氏支持。

只要庙堂上多一些反武的人,让双方相互掣肘,李弘自然有了成长的机会。

平心而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李治的选择都不算错。

至于为何会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情况,只能说武皇后确实有能耐。

李治并没有想象中的暴怒,而是拍了拍御桌,长叹道:“又让他说中了。百济的事,非文武双全者不可。哪怕差一点都不行……”

房仁裕在百济遇到的一切情况,完全佐证了陈青兕之言。

房仁裕在百济的军事表现不差,他的行政方略,也算是中规中矩,可偏偏军事上越胜越疲,内政上也因为四方叛乱而一塌糊涂。

军事上的不足,导致了内政的不到实施。

内政无法实施,又导致民心向背。百济反叛军的势头,越来越大。

这两方面已经呈现相互扯后腿的情况……

此时此刻就算是派苏定方去,也未必能够有效。

必须双管齐下。

“来人,去将陈侍郎请来。”

李治还是让武皇后先一步离开了,尽管他有扶武皇后的想法,却也没打算一步就位,毕竟身为皇帝得考虑朝臣的反应。

“陛下!”

陈青兕早已是各殿常客,他只是没挂上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实际上他现在参与的事情,并不亚于宰相。

除了宰相,哪个朝臣如他一样,有随时随地入宫觐见的特权,又有哪个朝臣,常被皇帝召入宫中一并商议国事的?

以至于有人在私底下给他冠上了隐相称呼。

李治并没有说话,而是将房仁裕亲自上表的奏疏直接丢向陈青兕。

陈青兕心下了然,必然是百济出现了问题,面前的这位大唐天子,心中窝着火。

他眼疾手快的接住奏章,打开细看。

相比之前的报喜不报忧,房仁裕这封奏章,却是真真实实的将百济的情况写在奏章上。

这也让远在长安的陈青兕第一次真正了解百济的情况。

陈青兕反复看了两遍,然后闭目深思片刻,又重新看了一遍,然后才将奏章放在一旁。

李治并不催促,安定的在一旁等着,直至此刻才问道:“爱卿有何想法?”

陈青兕道:“臣以为房都护第一步就走错了。”

李治言简意赅:“何解?”

陈青兕道:“房都护再用治理我大唐子民的方式来治理百济,拉拢豪强,以豪强掌控百姓,此法在我大唐或许实用,可百济的国情与我大唐是不同的,在大唐百试不爽的妙法,用在百济身上,却不见得有效果。”

李治默然颔首,说道:“那爱卿觉得应该用什么办法?”

陈青兕摇头苦笑,道:“陛下,臣真要知道,以臣这藏不住事的性格,早就上书建言。臣对于百济的了解,仅限于各种文书,这些资料并不涉及民间,如何镇抚百济百姓,完全无头绪对策。”

李治也觉得如此,这些年的相处,他知道陈青兕在小事上常玩消失,不掺合其中。但凡大事,却不会藏拙……

“若朕命爱卿镇抚百济,爱卿可有把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