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76章 时来天地皆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林点头:“确实,文章里有很多哲学方面的东西,还有很多典故,没有一定的国学素养和基本的哲学知识也看不明白。”

孙朝阳:“好了,华夏出版社编辑的来信让我看看。”

大林忙郑重地从包里掏出一封信用双手递给孙朝阳。

信是一个叫林建初的人写的,自称是华夏出版社的副总编。他在信上说,几天前他在偶然中读到贵刊专栏《思维的乐趣》系列,很感兴趣。就写信过来联系,想问问作家这个系列的散文总共有多少篇,总字数多少,是否签了出版社。如果没有签给其他社,他们华夏出版社对作家的文章倒是有出书的意向。只是不知道作家的联系方式,只能写信过来咨询,望回复,云云。

看到这人的名字,孙朝阳忽然一拍额头:“嗨,记起来了。”

大林满面疑惑:“朝阳,你记起什么了?”

孙朝阳忙把信揣兜里,起身道:“大林,废话就不多说了,咱们去华夏出版社走一趟,会会这个林副总编。”

大林更是疑惑,《中国散文》只是一本杂志,编辑的工作就是把王骁波的文章发表在刊物上。

至于出版,那是作者自己的事情。既然华夏来问,回个信,让他们自己联系王骁波就是,又何必要专门跑一趟。

二人走了一段路,在街边等出租车的时候,孙朝阳才道:“我社只是杂志,手头资源有限。华夏毕竟是正经出版社,他那边又是残联系统,资源比咱们不知道强大多少。如果王骁波能够出书,集合我们两家的力量,未必就不能红一把,这不就是你的业绩了吗?到时候,再让报刊杂志什么的宣传一把,你这个王骁波的伯乐也要红。”

大林:“啊!”

孙朝阳:“等下你在旁边听着就是了,一切有我。”

很快就拦到一辆的士,来到华夏出版社。

本以为华夏是今年年初新成立的单位,草创阶段,一切都应该非常简陋。不料,眼前的情形却颠覆了二人的想象。却见出版社位于一栋大厦里面,占了整整一层。里面灯光通明,窗明几净,豪华气派,一派后世大公司的味道。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像这种非盈利性质的福利单位一向都是非常有钱的。

公司有上百人,光出版业务那一块儿就分为五个不同的部门,分别出版不同类型的书籍。

大厅靠墙的位置是一面大书架,上面摆着今年出版的新书。孙朝阳和大林看了看,基本上都是社科类书籍,有《宋朝的故事》《唐朝的故事》《本草全经》《西方经济学译丛》《育儿百科》……

这才半年时间就出了这么多书,真是万物竞发,勃勃生机。

但二人却没有看到一本文学类书籍,可见他们并不怎么重视文艺类出版。

林建初是一个戴眼镜,神态谨慎的中年人,说话语速很慢,似乎每一句话在说之前都要先在心里打好腹稿。

他和孙朝阳还有大林握了握手,道:“很冒昧给你们去信,却不想连孙副社长和大林编辑都惊动了,还麻烦你们专门跑一趟。孙三石同志的书我都读书,年轻时候我也是个文艺青年,你的书是真的把我给征服了,今天能够见到您的面,不胜荣幸。还有大林编辑,你能够成为《思维的乐趣》的责编,业务能力自然是极好的,有一双慧眼。既然二位今天拨冗来我这里,咱们倒是可以谈谈《思维的乐趣》这个散文系列,讨论一下是否有出版实体书的可能。我的意思是探讨,探讨一种可能性。”

林建初的话说得滴水不漏。

孙朝阳道:“大林是《思维的乐趣》的责任编辑,你们聊吧。”就笑眯眯坐在旁边端详林建初。

先前他对大林说想起来了,那是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是林建初拍板出版了王骁波的长篇小说也是代表作《黄金时代》。

这段故事,孙朝阳在前世也是在报刊上偶然看过一次,记忆有点模糊。所以,在听到华夏出版社和林建初的名字后,一时只觉得耳熟。想了半天,才想起来。

那段故事是在九十年代初,王骁波和李垠河从国外留学回来之后,李垠河博士在费孝通先生门下读博士后,王骁波则去人大教书。因为一直抱着文学梦想,便将《黄金时代》投到华夏出版社责任编辑赵杰平女士那里。

赵女士读完,被王骁波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经过多番努力,至于说服了副总编林建初,这才有了《黄金时代》的出版。

不过,这本书的销量却惨遭滑铁卢,首印两年都没卖完被逼无奈,赵女士和王骁波甚至还用自行车驮了书沿街叫卖。

因为书卖不出去,出版社还出了个损招,把书名改成《王二风流史》,结果依旧卖不动。

没办法,九十年代已经是传统文学的至暗时刻,大家都在录像厅看录像,在街边打台球,在游戏厅玩游戏,谁还耐烦去读书?所有的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在亏本,在未来十年之内,纷纷倒闭改制了事。

最后,王骁波的文学道路一直不顺,贫困潦倒,最后因为心梗去世。可说来也怪,王骁波刚去世,他的作品就获奖无数,红得烫人。和他同期出版的《尘埃落定》一道,算是文学时代最后的辉煌吧。自他和阿来之后,中国当代文坛在没有出现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师。

王骁波的《黄金时代》出版当初在审核的时候承受了不少阻力,最后在赵女士的争取下,林建初最后拍板:“出!”

才有了王骁波后来的故事。

所以,听到林建初的名字后,孙朝阳回忆了半天才想起来。只可惜,这个时候,王骁波的伯乐赵女士还没有入职。

那边,大林开始介绍王骁波的创作情况,以及《思维的乐趣》总篇幅。道,一共十四篇文章,正常情况下分成五个月连载完成。从目前的杂志销量和读者来信反馈,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系列,他有信心到连载结束,《思维的乐趣》将成为今年散文界现象级的作品。

他最后感慨:“王骁波这种散文内核很新,拒绝、甚或蔑视一个中国旧式文人那种立德、立言、立功式的完人楷模,或许可以说,他对人文精神讨论中正”的反诘,正在于他厌恶其中的道德自恋。按说,这种纯粹思辨式的文章会很枯燥的,但作家的写法诙谐幽默,让人在一笑之后陷入思考。国内还真没有人这么写过,真是难得。”

林建初郑重点头:“确实很有意思啊,以前还真没有人这么写过。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调侃,当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很适合现在的年轻读者。我和刘新武探讨过,这个《思维的乐趣》也是他推荐的,我相信老刘的眼光。”

孙朝阳惊讶:“刘新武?”

林建初一字一句:“对,我和新武是老朋友,听他说和你也熟。新武读了你们的杂志,很激动,又知道我社新成立,我所主持的文学出版部门正缺好稿子,就推荐过来了。他可是把《思维的乐趣》夸成了一朵花儿,我本不信,可一读,就沉迷进去了,这个系列的散文相当了得。”

孙朝阳点头:“那是相当的了得,林总,这么说来,你们打算出这本书了?”

林建初:“既然新武说这个系列如果出书能够大卖,那就肯定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所以,我就冒昧写信来联系你们。”

确实,王骁波作品的笔墨趣味或者说那种调调儿,颇有后世网络论坛文章的味道,有很多梗,非常好玩。

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都很正经,说好听点是庄重文雅,说难听点就是苦大仇深,你读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虐。

王骁波这种网络论坛帖子风格的文字放八十年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是爆击,是开了无双的通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领先了十多年的王二同志真的是个天才啊!

孙朝阳:“要出书也可以,但我有两个条件。首先,你必须顶格给作家稿费?”

林建初打断他的话:“孙朝阳同志,杂志连载和实体书出版似乎不冲突吧,杂志连载并没有买断版权。我社给作家开多少稿费,自有标准。当然,王骁波的文章质量摆在那里,确实有资格拿最高档次的稿费。”

孙朝阳摇头:“林总你这话说得不对,《思维的乐趣》首发我社杂志,责任编辑在选题、给出指导意见,到校对,可以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付出的劳动很大。你们出版社直接把文章扒拉过去就可以印成书,省了多少力?王骁波是我社培养起来的作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我们自然要提供意见和看法。”

林建初想了想:“你们的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孙朝阳指了指身边的大林:“大林要做责任编辑,要署名。”

大林惊讶地看着孙朝阳,满面的感激。做实体书的责任编辑,那可是金光闪闪的履历,一旦书红了,自己入中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林建初皱起了眉头:“我们华夏出版社和你们中国散文社是两个单位,又不在一个系统,不合规矩。再说了,我手下也有好几个编辑,对他们来说,做一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难得的机会,我也需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再说了,出版这本书的决定权还在作家手上。”

孙朝阳斟酌着语气道:“林总,确实,书放在哪里出版都一样,只要是正规的出版社。但是,别忘记了,作家是我们挖掘培养起来的,也是在我们杂志成名的。对于作家的未来规划,我心中有数。不客气地说,我知道他的作品哪些会红,哪些会扑街。我和出版界也有交道,也可以向推荐一些实力更雄厚的出版社。你认为作家是相信我们,还是相信你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林总是第一个找到我们的,对于你们的眼光,我还是很佩服的。加上新武又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未来,咱们两家可以整合资源,一起把这本书推出市场,我相信,这次合作应该能成功。”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我孙朝阳也算是国内第一流的作家,有的是资源,让人给王骁波出这本书也不过是多找几个人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求你们华夏。

林建初看了他一眼:“我这边肯定要出一个责任编辑,大林可以署名。”

孙朝阳伸出手:“行,就这么定了。”

大概聊了聊合作的事情之后,孙朝阳从华夏出版社出来,大林一脸感激地对他说:“朝阳,谢谢,谢谢。”

孙朝阳却彷佛传染了林建初身上的严肃劲儿:“你马上去找一下王骁波。”

大林:“是是是,我是得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怎么也得让他请我喝一台大酒。”

孙朝阳摇头:“不是这个,王骁波是不是又要去匹兹堡了?”

大林点头回答说:“对的,王骁波大学硕士不是毕业了吗?他爱人李垠河要攻读博士两年。骁波虽然已经毕业,也没考上博士,但做为家属,要在那边陪读。据我所知,那两口子生活自理能力挺差的,骁波要照顾爱人的生活。”

孙朝阳正色道:“让骁波留国内写稿,当职业作家。散文要写,小说也要弄出来,把他想要写的东西在两三年之内都给我搞出来。只要写不死,就往死里写。”

大林很奇怪:“骁波在国外也可以写作啊,为什么一定要拆开人家两口子?”

“因为写作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排除一切干扰,期间还需要有编辑帮着选题指导。”孙朝阳说;“不谦虚的说,我可以给予他一定的帮助。这事得快,因为我有一种预感,文学的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

王骁波在九十年代出道 ,书出版一本亏一本,到死都在和贫困做斗争,没办法,时也命也运也。

还好现在是一九八六年,只要你的作品质量高,轻易就能达到一个很不错的销量,轻易就能财富自由。

再拖上几年,一切都晚了。

所以说,出名趁早。

趁现在文学书籍还卖得出来,加上又有这么个机遇,倒是可以让王骁波拼上一把。

是啊,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所谓,时来天地皆协力。不要等到九十年代,任你才高八斗,也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林骇然:“文学的时代就要过去了,不会吧,朝阳你说什么胡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