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72章 刘新武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672章 刘新武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一九八六年的刘新武年富力强,一头秀发,还没有像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那样,发际线岌岌可危。

很快到了八月底,京城的炎热已经结束,秋风送爽。再过的一段时间,就可以去看香山红叶了。

这天上午,他照例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上班。

现在的中国当代文学正处于高峰,大量优秀的作品涌现,黄金时代的到来让所有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倍感振奋。但大家并不知道,黄金时代之后,很快文学就会退出人们的视野,靠一部作品引起全社会轰动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或许,这才是文学本来的面貌。

文学杂志有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的说法,所谓四大名旦,就是《收获》《十月》《当代》和《花城》,这四本杂志以刊载中短篇小说为主,兼顾长篇小说节选、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至于四小名旦,则是《人民文学》《青年作家》《萌芽》《山花》什么的。后面三本的名字经常变动,但《人民文学》做为国字头的刊物,永远都是排在前面的,也是国内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刘新武就是《人民文学》的总编。

老刘是四川成都人,五十年代的时候就随家人移居北京,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属于天才少年的那一挂。虽然后来插队做过知青,但很快就以小说《班主任》引起全国轰动,这部小说也成为伤痕文学的鼻祖。

后来,他每发表一部小说,都会引起争议,比如《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还有长篇小说《立体交叉桥》,都踩在社会的热点上。

去年,长篇小说《钟鼓楼》更是获得文学界至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后世的年轻人提到刘新武,眼前就会出现那个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解密红楼,满口跑火车的老头。但在八十年代,老刘却是中青年作家的领军人物,文学爱好者心目中偶像级的人物。

这两年,刘新武的事业很顺遂。小说出版后,非常畅销,《立体交叉桥》正在影视改编,《钟鼓楼》正在拍电视连续剧。根据他的短篇小说《如意》拍摄的同名电影正在上映,虽然票房一般,但在文青心目中地位却高。

实际上,《如意》这部小说篇幅虽短,影响力相比他其他作品也小,但刘新武个人却非常满意。小说写的是在新社会,往昔一所华贵的贝勒府被改为学校,学校里有一位勤勤恳恳的老清扫工石义海。

故事说的就是石义海的一生,他小时候侍候过洋神甫,在新社会又经历过特殊十年,并和贝勒府的小姐产生了爱情。可惜因为两人社会地位悬殊,加上特殊年代的缘故,一辈子都没有能在一起。在去世的时候,手中还握着贝勒府小姐送给他的定情信物玉如意。

刘新武在创作的之初,本打算写一本所谓的伤痕文学,揭露些什么,批判些什么。但写着写着,笔下就不受控制。短短的篇幅里,长达几十年的社会世情风貌徐徐展开,人文关怀成为故事的基调。

也就是因为有这部短篇小说的写作经历,刘新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式——世俗人情——对,他发现自己很喜欢写饮食男女人间烟火。这才有后来的《立体交叉桥》《钟鼓楼》。

《钟鼓楼》获奖让他做为中青年作家的代表,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彻底成名成家了。

恰好《人民文学》的总编,第一个把意识流小说介绍进国内的作家王蒙高升为省部级干部,职位空缺出来,刘新武就当仁不让地接替了这个位置,一跃成为文学界领袖级的人物。

实话说,杂志社总编的工作很清闲。具体组稿看稿选稿的工作由责任编辑具体负责,然后是编辑组主编二审。

他在工作是终审,就是最后在稿子上写“同意发表”四个字。

刘新武虽然从小在北京长大,但骨子里却有着四川人喜欢安逸和漫不经心的禀赋。反正所有的稿子一审二审都过了,自己再看一遍纯粹浪费时间,他选择绝对相信手底下的弟兄们,每次终审都是随手签字了事。

这样一来,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就多了。《钟鼓楼》的写作透支了他的积累,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一点眉目都没有,也没有写的想法。

上次和孙朝阳见面,小孙提到红楼梦,倒给了刘新武很大启发。这段时间一直在心里琢磨:《钟鼓楼》或许就是我文学的创作的巅峰,再写下去,也是无法超越。高峰之后就是下坡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或许是时候干点我喜欢的事情,文学我是不打算再搞了。要不,研究一下《红楼梦》?

刘新武从七十年代就开始成名,发表了无数作品,个人财务早已自由。人一有钱就有惰性,就要找乐子。

在总编办公室坐定,他刚拿出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最后一册清朝部分,打算瞄上一眼,在心中建立起完整的概念,确定大纲,以后再去找些史料细读,纲举目张嘛。

一个手下的编辑就拿着一叠稿子过来:“老刘,这是九月份《人民文学》将要发表的稿件,您前一段时间社会活动多,一直没来单位,今天需要都你终审签字,发行那边的同志还等着呢。”

刘新武这才想起现在已经是八月底了,按照杂志出版的规矩,每个月要发行的杂志一般都会提前十天或者一个星期铺开,务必要摆在每个书报亭每间书店里。也就是说,九月号在八月底就要开始售卖。

他心中叫了一声惭愧,叫住那个编辑:“你等会儿,我现在就签,不耽误事儿的。”

就提起笔刷刷地签起来。

这位编辑在业内也算是资深,同时还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实际上,八十年代的很多编辑都是作家出身。

编辑和刘新武已经认识多年,在以前还是朋友,说起话来也没有顾忌:“老刘,你不读读稿子吗,像你这样审稿,也太敷衍了,将来是要出问题的。”

刘新武:“管他呢,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我就是个作家,实际上不是太热爱编辑这个工作。”说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