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71章 思维的乐趣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671章 思维的乐趣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王骁波和李垠河结婚后,基本都在美国留学,在北京的寓所陈设很简单,一居室中只有一台收音机,床上写字台上沙发上,甚至地板上都堆满了书。

在知道大林是《中国散文》的编辑之后,王骁波忙和李垠河一起把沙发上的书搬到一边,又给大林泡茶,拿茶食。

在他们忙着清理的时候,大林定睛朝二人案头看去,这一看,心中却是震撼。倒不是因为王骁波,而是李垠河博士。只见,写字台书夹上夹的一排书籍都是李博士的专着,有《1916简史》《现代社会学入门》《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的婚姻》……林林总总六七种。

李垠河看年纪才三十出头,就已经出版了这么多书,创作力惊人,等到老了,必然着作等身。

大林今天是为王骁波而来的,但李博士在学术上的成就成功地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便抽出那本《中国人的婚姻》随意翻开一页读起来。

这一看,顿时如一道大雷轰到脑门,又如装电灯灯泡被电着。

大林是资深编辑,一目十行是基本功,将书页翻得哗啦响。

这书竟有着很古怪的阅读体验。其中有大量抽样,描述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和婚姻。其中有浪漫的爱情,有独身者的生存状态。有婚前男女行为的规范,婚姻的支付,婚外情研究,离婚、社会边缘群体。

八十年代上半叶国内民风保守,即便你是个边沿人,也要隐藏自己的取向,不然等待自己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排斥,生活上极其不便,精神上极度压抑。

书中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看得出来作者对少数群体保持着强烈的同理心。

很好看。

“但是……但是,这些观点在世人眼中却是惊世骇俗的。”李垠河忽然插嘴,打断了大林的阅读:“我也没想到出版社能够出这本书。”

王骁波在递过来一支烟,笑着道:“大林编辑,你是不是不能接受书中的观点。”

“这个……”大林放下书,斟酌着语气,回答说:“其实,少数群体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我社副总编孙三石同志的音乐公司就有一位艺术总监,就有这个毛病?”

“毛病?”李垠河皱起了眉头:“您觉得是他的问题,还是生理的残缺?”

她的目光有点犀利,大林心中莫名有点发慌:“不是,不是,孙三石同志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是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只要不影响别人。这种事情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对不起,我说粗口了。”

王骁波哈一声:“孙三石的书我读过,是现在最优秀的青年作家,想不到他的观念这样超前.”

李垠河也来了兴趣,问大林:“孙三石平时是怎么和那位音乐总监相处的?”

大林想了想,回答说:“也没怎么着,该谈工作谈工作,该聊天打屁就聊天打屁,当成哥们儿处。不用刻意保持距离,也不用刻意说些我尊重你的话,平常心就好。否则,就是对人最大的不尊重,连朋友都没得做。”

李垠河以前在国内就是学术上的新锐,出版了许多专着,在学术圈颇有名气。到匹兹堡念完硕士,正要读博,她的志向是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学者。听到大林这话,顿时对孙朝阳有了兴趣,继续发问:“大林编辑,我在报刊上看过孙三石的一些消息。据说孙三石来自四川一座偏远的小县城,那里的环境很闭塞。”

大林道:“朝阳平时读书很刻苦的,接受新思想也快,对于李博士你的观点,他说过一段相关的话。朝阳说,以前国家贫穷落后,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要集中在一起,用来搞经济建设,解决大家吃饭的问题。所以,集体主义才是主流,任何个人主义都是要被批判的。但现在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社会也有更多的资源用在少数群体身上。”

王骁波笑了笑,插嘴:“孙三石的理论基础原来是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细想却是如此。美国的嬉皮士文化,个性解放,这些年的少数群体声音逐渐变大,源于美国二战后经济基础达到最高峰,才有多余的资源倾斜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饮食男女,要先解决了一饮一食,才谈得上男女感情的需求。”

聊了半天,三人也没有先前的拘谨,逐渐随意起来。

王骁波才问起大林来这里做什么,大林倒不隐瞒,说了自己的情况,从单位要集资建房,实在缺钱。孙朝阳就出了个主意,让自己过来约稿,看能不能再组几篇能够轰动全国的优秀稿子,以这个成绩加入中协,拿到那边的扶持,出一本书,用稿费来解燃眉之急。

说到后面,他脸有点红,连声说惭愧。

王骁波和李垠河二人都是当过知青的,过过苦日子,去美国留学,可谓是砸锅卖铁,匹兹堡的高昂物价让他们很艰难,住的是地下室,还要在外面打工赚饭钱。

对于大林的境况,感同身受。

他哈哈笑着对妻子道:“李垠河博士,你的书在国内颇多争议,名声不太好啊。如果推前十来年,只怕我也陪着你挨批斗。不过,你的文章如果能够发表在《中国散文》上,轰动全国应该不成问题吧。”

李垠河博士:“如果大林敢发,我就敢把稿子给他。”

大林却摇头:“朝阳说了,他很尊敬李垠河博士的人品学问,但博士的研究方向对于目前的国内读者来说还有点前卫,必然引起争议。而且,《中国散文》刊载的是文学作品,所以,我这次约稿的对象是王骁波同志,想弄个系列。”

王骁波和李垠河都是一脸的古怪。

大林疑惑:“怎么了?”

李垠河:“骁波,你从小就喜欢文学,以前虽然在报刊上发表过豆腐块文章,可没有任何名气,也不跟国内文学圈的人接触。”

王骁波:“那就是岌岌无名,孙三石怎么想着让大林来约稿的?真是怪事。”

大林:“也许是朝阳以前读过你的文章,心中喜爱吧。你们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是迟春早教授给他的。”

迟春早这两年在文学研究圈红得烫人,前番王骁波夫妻回国,大家一起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有一面之缘。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但大林却的一句话却让王骁波和李垠河非常心动。

大林道:“朝阳说了,要王骁波同志十来篇散文,每期发三篇做成一个系列,稿费顶格给不说,还换成外币。朝阳以前长期旅居东京,手上有不少日元现金,可以换给你们。”

王骁波眼睛都亮了:“行,只要给日元就行,美元有没有?”

大林:“朝阳手头应该有点美元吧,不过不多。”

当时国家还穷,外汇储备不足,管理严格,日元却是硬通货。

他们夫妻日子过得艰难,是典型的清贫的知识分子,无时无刻不处于缺钱状态。

在真实的历史上,即便王骁波和李垠河学成归国,家庭财务依旧捉襟见肘,即便代表作《黄金时代》出版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经济收入。

当时,王骁波还在好友刘新武面前抱怨说:“《黄金时代》卖得很差,生活很不如意。”

《黄金时代》在九十年代第一次出版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买。没办法,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大伙儿都看录像玩电脑游戏。有看《黄金时代》的功夫,我在电脑上杀一盘《红色警戒》,玩几小时《三国志》他不美吗?

当时,王骁波还和出版社编辑一起把《黄金时代》捆在自行车后座沿街叫卖,结果还是没卖出去几本。

那时候的王骁波心情很是低落,很郁闷,甚至还去考了个大货车驾驶证,打算混不下去的时候拉货赚钱。

看到好友如此困难,刘新武心中也是难受,却帮不上什么忙。文学时代已经过去,大环境就是这样。即便是他这个茅盾文学奖得主,也不创作,去搞红楼梦研究了。

说过那番话后,第二日王骁波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说来也怪,王骁波去世不多久,《黄金时代》就爆红,接着出版的《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都是畅销书,算是文学时代落幕前最后的现象级作品。

靠这几本的书的稿费,财务自由不在话下,可惜王骁波已经驾鹤西去,念之令人唏嘘。

王骁波和李垠河是公派留学,但生活费却要自己赚。下学期的房租还没有搞定,他心中琢磨一下,十几篇散文,应该有十万字左右,稿费算起来应该能把房租抹过去,就点头:“成,就说说你要什么类型的稿子吧,我也好整理一下。”

他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即便在国外留学也是笔耕不辍,小说诗歌散文都写,题材也是五花八门,是个多面手。

大林记起孙朝阳来时叮嘱的话,说,主题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对传统文学中理性的反叛,用科学的思维解析解构传统文科思想。

语言风格务求轻松诙谐幽默,让读者看起来不累。朝阳副总编说过了,如果你能写写当年插队时的情形,比如吃红薯,比如生产队的牛什么的最好不错。

王骁波忽然想起自己刚开始写的小说《黄金时代》,嘴角带着微笑,忍不住念道:“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他一边和大林聊着天,一边把以前攒下的稿子整理好,装进编辑同志的公文包里。

等到大林告辞儿去,王骁波算了算帐,忽然笑道:“李垠河博士,如果作品发表了,稿费除了能够覆盖房租,还有些结余,回匹兹堡后,我请你大吃一顿,想吃什么?”

李垠河微笑:“倒没有什么想的,在美国下馆子太贵,真不如自己买了菜回家做。骁波,你不是想要买一顶绒线帽吗,商场里那顶。”

王骁波笑道:“对对对,好,就买那顶。你记得我们邻居那个印度人吗,整天包着头的那个,看起来好威风,我也不能输给他。”

且说大林回到宿舍后,第一时间掏出王骁波的稿子读起来,这一度又是一种震撼性的体验。

这种震撼和先前看李垠河的专着不同,读李博士的作品,他心中其实是很不能接受的,毕竟那些观点和自己以前所受的教育格格不入,但理智告诉自己应该保持尊重。

王骁波的散文的论点都是自己能够理解的,很容易递就把你带进去,然后一点点把你的思维引到爪哇国里去。

比如说起传统文化的格物,王骁波就发出疯狂嘲笑,说,你对着水井格物,对着竹子格物,最后又能够格到什么。说到底,还是要用理科的思维来解析解释一切,世界总归是科学的。

除了这些,里面的内容也非常有趣,再配上王骁波风趣幽默的笔触,读起来却是一种享受。比如,稿子里说到他在乡下插队的时候,老乡吃红薯,吃得不停放屁。提到洪水泛滥,往日窄小的河流忽然变宽,河面竟有几公里……

不觉中,大林看到凌晨。

次日,他兴冲冲地拿着稿子找到孙朝阳:“约到稿子了,读完了。”

孙朝阳笑问:“感觉怎么样?”

大林:“很震撼的,王骁波用理科思维来写散文,简直就是……国内还没有人这么写过。”

孙朝阳:“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怎么样,很舒服吧,思维的乐趣很令人愉快。”

大林:“愉快,愉快,相当地愉快。”

孙朝阳:“就用《思维的乐趣》做王骁波这个专栏的题目吧。能红的,大林,只要王骁波这个系列散文一红,你也算是做出重大贡献。”

大林犹豫了片刻,说:“其实,如果单纯追求轰动效应,李垠河博士的文章更好,要不要也约个稿?”

孙朝阳变色:“冷静点,我还不想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