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673章 强力推荐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673章 强力推荐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编辑:“老刘,你还是看看吧,百密一疏,下面的眼睛虽然多,但是人就会犯错,难保没有看漏的地方。”

刘新武心中虽然不太愿意看稿,但还是装出个样儿拿起稿子翻起来。

其实,这期稿子还真没有什么毛病,大多是名家新作,国字头杂志嘛,能够上刊物的,谁不是大碗,质量杠杠的。

先是文艺评论部分,只有一篇文章,讨论了当今的诗歌流派,这个没问题。

然后是诗歌,有一个组诗,写的是农村生活,用豌豆花来比喻少女,挺新鲜的。还有几首短诗,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走的是传统路线,《人民文学》原则是不发表现代派诗歌的。

然后是短篇小说部分,这是杂志的工作重点。作家的名字都眼熟,都是活跃在当今文坛的新锐。

刘新武一边看,一边笑着和那位编辑说道:“又是徐晓斌和谢有鄞。这两人最近好勤奋,随便翻开一本新出的杂志,都有他们的名字。对了,是约稿吗?”

编辑:“是,去年就开始约了,催了好多回,到今天才拿到稿子。”

刘新武笑道:“浙江最有潜力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的新作被你们抢来,那边的老朋友们还不得跟你们毛起?”

毛起在四川土话就是发火的意思。

实际上,在八十年代的文坛上,浙江作家群影响力不是太大。那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春风一吹,遍地小作坊小工厂,有志青年都奔钱途去了,搞文学实在太清贫,没什么吸引力。

这十多年以来,也就出了个写富春江打渔佬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儿》的李杭育,眼见着人才就要断档。还好,最近两年有徐晓斌和谢有鄞两位新锐爆发。这二人创作力惊人,一年要发十几个短篇,还都很好看。风格也以描述世俗人情为主,很对刘新武的口味。只不过,和老刘的宏大叙事不同,这二人的作品都是截取时代的一个截面,写一个小故事,如此也显得格外清新流畅,故事情也强。

其中,刘新武最喜欢谢有鄞,据说,此君老家是鄞州。鄞州现在改了名吧,他也不记得改成什么了。

编辑听到刘新武说这话,正色道:“《人民文学》是短篇小说的最高殿堂,这两位作家能够在我们这里发表作品,说明他们的小说质量是第一流的。恕我直言,浙江那边的杂志办得不好,留不住作家,是他们的责任。”

刘新武:“话不能这么说,最近浙江的杂志也推出了不少新作家,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咱们要客观。”

浙江的作家群虽然有断代的危机,但那边的文学杂志却办得不错。其中最有名的是《东海》和《江南》两种。

特别是《东海》,自创刊以来,挖掘过不少名家名作。没错,这书就是以培养新人,并且成材率极高,徐晓斌和谢有鄞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对了,老作家叶文玲的处女作也是在《东海》发表的。

如今,《东海》又在重点培养一批青年作家,比如小有名气苏童、余华,这些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专属的风格。

虽然说浙江文坛最近有点沉寂,但刘新武认为未来还是可期的。

编辑点头:“是,老刘你说得对,是我狭隘了。”

刘新武一边看着稿子,一边和编辑闲聊:“八月底,国内各大文学杂志的九月号都已经发行,咱们已经拖延了,很惭愧。对了,这个月又出了什么好作品吗,推荐一下。”

说完话,他补充一句:“诗歌就别推荐了,我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看不懂现代派诗歌。”

“谁又看得懂现代派诗歌呢,舒婷他们那一批的朦胧诗挺美的,还能看懂,现在的诗歌,已经走火入魔,真的是打脑壳。”编辑笑了起来,笑完,道:“这一期国内最好的文学作品,是孙三石那边发表的系列散文《思维的乐趣》。”

刘新武精神一振:“孙三石又有新作,还是散文。这个孙三石,就喜欢搞散文系列,什么毛病?”

孙三石的《文化苦旅》在当初发表的时候,就是以系列的方式在《中国散文》上连载。散文也连载,可谓是开了国内的先河。还别说,这个系列真的好棒,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文学界也受了很大影响,全盘西化。但孙朝阳却反其道而行之,从《棋王》开始寻根,并在《文化苦旅》散文系列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效果也非常好。

也因为《文化苦旅》的连载,孙三石一举把《中国散文》杂志干到月销售二十万册,把这本二流杂志干成了散文圈的旗帜。

如今,在散文家的心目中,天津的《散文》是东邪,孙三石主持的《中国散文》就是西毒。杂志发表的散文经常有奇怪的内容,有美食,有旅游,有小清新心灵鸡汤,有吸引军迷的枪械知识。上个月还搞了个收藏的专场,讲了很多收藏界的趣事。

这孙三石脑壳里的鬼点子层出不穷,邪得很。

说回写作这事,孙朝阳虽然才气过人,创作灵感就没有枯竭的时候。但这一年来,却不怎么写东西,实在太懒。

刘新武对此事很腹诽的,他却不知道,孙朝阳在东京的时候,写了一本轻小说,日常也要写《灌篮高手》的细纲,那才是下金蛋的凤凰,文学创作收入太低,他才没有兴趣呢。

编辑笑道:“老刘,谁说是孙三石写的。”

刘新武意外:“不是他的作品吗?”

编辑摇头:“不是,作家笔名王骁波。”

刘新武:“王骁波,没听说过,文章很好吗?”

编辑:“这个散文系列写得……”他顿了顿,道:“那散文怎么说呢,很奇特,和现在的主流写法不太一样。”

刘新武:“孙三石的《中国散文》上刊载的文章,从来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也不奇怪。”

编辑:“实在太有趣了,整个编辑部的编辑们几乎是笑着把这期的《中国散文》看完的,我们组的小廖你晓得吧,一边笑一边拍大腿,把自己的大腿都拍青了。老刘,我无法形容《思维的乐趣》,这样,我去把杂志找来,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做为国家级文学刊物的编辑,每天要看无数的稿子,其中不乏第一流的作家。大家的眼界都是极高的,也已经审美疲劳了。任你多好的文章,不合眼缘,该毙还得毙。

《思维的乐趣》能够让编辑这么强力推荐,肯定有独特的东西,刘新武来了兴趣:“麻烦你找本过来,让我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编辑:“老刘,你不会失望的,这是阅读的乐趣,也是思维的乐趣,名如其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