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333章 争鸣风波,笔战,带动

领导主讲,谈了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在新时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云云。

接下来就让大家分别发言。

这次拿到扶持的作家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有机关职员,有杂志社编辑,大学老师。

先是天津《散文》编辑部的一位编辑谈了谈他们的审稿要求,以及未来一年的选题。然后,场面就冷下去了,所有人都低着头不说话。

毕竟今天主持会议的是中协的领导,如果说错了话不是自己倒霉吗?

而且,八十年代的人都很内敛很中庸,凡事都是不为人先,不为人后,顺大流就是,这个出头鸟是不愿意当的。

等了几分钟,看没有动静,中协的领导心中大大不快,道,既然大家都不发言,那我开始点名了。

这是人人都要过关,一个都别想跑。

不料,开局就不利。领导先点到的是一个来自河南的作家,此人大约五十岁出头,在某所大学院校当老师,姓全。搞文学评论的,写了好几篇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文章,也算是国内文艺评论界的中生代的代表之一。

这人经历了这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生经验丰富,在圈内人脉也广。

全老师一看,好家伙,我来打头阵啊!文艺创作方向那是能够乱说的吗,说错一句话就要倒大霉,我也算是圈内名人,安全第一。

他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立即切换成河南话模式。道,我叫全某某某,今年五十岁,就职于某某某大学,曾在xxx杂志发表什么什么文章,曾在xx杂志有发表了什么什么文章……我在工作当中研究的文艺课题是比较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呢,就是同样的人类情感,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放在东方和西方不的背景里,找到其共通的地方……我的研究成果曾经获得学院去年所颁发的什么什么荣誉……我们河南的作家,我认识一个散文写得不错,笔名叫做二月河,他对于清朝历史研究得很深,并拿来和同时代的维多利亚时代做对比,颇有比较文学的味道……我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了许多文章,也有很多笔名。这样,我把我的创作成果跟领导汇报一下……

他的一口河南话听得大家脑壳都大了,听不懂,完全听不懂。中协领导忍无可忍:“别说无关紧要的,行了,你坐下。”

全老师这才道:“我的话说完了,谢谢领导的批评和帮助,谢谢大家!”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满满电台播音的风采。

大伙儿这才明白,这人好狡猾。

有了他的启发,其他人也开了窍,接着被领导点到的几人有样学样,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鬼扯,从散文创作扯到怎么采风,再从采风扯到地里的庄稼,从庄稼扯到胡焕庸线。反正不能让人抓到把柄。

领导听得满面铁青,正要打断他们,忽然,一人霍地一声站起来,戟指先前那个全老师:“全文进,我日你吗!”

众皆大哗,定睛看去,站起来骂娘的是一个中年儒雅之士,看他面前的名牌,霍然写着“迟春早”三个大字。

全老师:“迟春早,你什么意思?”

迟春早:“姓全的,孙三石作品研讨会,咱们的账还没有算呢,你给我站起来!呵呵,上次研讨会的时候,你批判人家孙三石的时候,杀气腾腾,理论是一套接一套,帽子是一顶接一顶地扣,挺能说的嘛,今天怎么就只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了?可见你这人就是个扒高踩低的小人。”

全老师:“迟春早,我提醒你,今日大会领导让我们谈谈散文创作心得,是艺术交流,你一来就满口污言秽语,你这是不把大家,不把领导放在眼里。我是读书人,我不同你计较,但你扰乱会场秩序,大伙儿却容你不得。”

迟春早:“好,咱们就说说散文创作这事。上次孙三石作品研讨会的时候,你说人家写的东西格调低,俗气,低级。呵呵,什么是低级,难道劳动人民喜欢的东西就属于低级。写些别人看不懂的文章,就算高级。”

全老师也是有水平的,不然也不会有现在的文学评论界的地位,他喝道:“迟春早,文学的文做何解,在我看来是文雅,是文化,是文明。同样是看到夕阳和归鸟,有文化的人会写落霞与孤鹜齐飞,而没文化的就只能说‘好美’你认为哪句话在艺术的表现力上更强?孙三石的小说,全是男男女的苟且,恶心得要命,多看一眼都脏了眼睛。迟春早,上次研讨会我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你竟然还耿耿于怀,可见你和孙三石是物以类聚。”

迟春早:“好,要说雅,孙三石最近发表的《文化苦旅》你读过没有,那才是雅。孙三石不是不能写,他只是想写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而已,他雅起来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全老师:“我读过啊,满纸胡说八道,散文不像散文,历史文献不像历史文献。也就是到了一个地方,看到什么景儿,然后牵强附会地扯历史人文价值,骗不懂历史和文化的外行人。”

说话中,又有一个作家站起来:“全老说得对,孙三石的文化苦旅我也看过,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也不懂。就文艺创作而言,他这是乱发感慨,就好像写诗,每一句后面都带感叹词,强行煽情。中国散文传统的美学讲究的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正平和,讲究的是留白。孙朝阳这是乱抒情,审美上已经落入下乘。”

这人也是当初作品研讨会的与会者,看全老师吃亏,仗义助拳。,

迟春早呵呵:“下乘?文学不就应该抒情吗,不然怎么感染读者感染人民群众?所谓的正中平和的文章,八股文就能做到,你看吗?你倒是平和,上次研讨会的时候,大伙儿翻脸,别的人连礼物都不收,扭头就走,我倒是佩服他们的刚直。你呢,你特么烟酒什么的可都是带走了。你抽会议提供的名烟,喝茅台的时候,怎么不中正平和了?”

那位作家面红耳赤:“迟春早,我要跟你决斗!”说着就将口袋里的线手套掏出来朝迟教授扔去。

北方冬天冷,八十年代的人外出都戴手套的,迟春早也将自己的线手套扔地上:“我接受!”

好浪漫,八十年代文学的古典的,普希金、巴尔扎克、莱蒙托夫式的浪漫。

那位作家:“请关注下一期xxx杂志,我会写评论文章。”

迟春早:“我会关注,并且会在文艺评论杂志回应。”

全老师:“我也会在文艺报批驳你,迟春早,你等着。”

与会人员都面面相觑,心中皆道:“等等,在报刊杂志上打笔仗,这不是民国文人干的事儿吗?刚才提到决斗,我还以为他们真要提刀互砍,结果就这……”

秩序大乱,会议自然开不下去了。但中协领导却很满意,对嘛,就是要这样设置议题,不然大家跟先前姓全的那样四不着六,我还怎么主持文艺战线的工作。大家一团和气,和光同尘,还要我这个做领导的干什么?

他低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吩咐道:“下去联系各大文艺评论期刊杂志,迟春早他们几个人的评论文章一路绿灯,都发了,我们要解放思想,允许争鸣。”

其实,最主要的是他对孙朝阳本身就极其不满,上次研讨会后,孙朝阳被评价家们批驳,他顺势取消了其来年的扶持。这次打算借此风波把孙三石架在火上烤,造成影响。

反正看情形,也就迟春早一个人在替他说话,其他评论家对孙朝阳都是不感冒的。

真打起笔战,姓迟的双拳难抵四手,必然会和孙朝阳一样被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八十年代没有bbS,没有网络论坛,没有公众号,文艺界文化圈要想见真章,只能在报刊上喷口水。虽然出不了圈,但显得很专业,也特别诛心。这一点在文化界可是有传承的,当年鲁迅先生和民国文人在报刊上见天骂仗,骂胡适,骂梁实秋,骂资本家的乏走狗,不知道树了多少敌人。其他的文人也都不客气,彼此之间因为主义之分观念不同,互相对K,大伙儿都别想置身事外,谁都跑不脱,就连沈从文先生这种老好人,也被人在报纸上写了绝交信。

而写信绝交骂娘的人偏偏又是他的好友,如今双方都已经是老人,都同在北京,却再不往来。沈从文先生每每提到此事,都为失去青年时代的挚友而痛苦不堪。

会议结束之后,全老师立即写了文章,投稿文艺报,文章题目《什么是高级审美,什么是文学的文,什么是伪装的文雅》。其中,将孙朝阳《文化苦旅》的几篇散文拎出来,逐一批驳。道,这种散文貌似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又用所谓的典雅字句包装,内里却空无一物,说到底不过是对于文化遗迹和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云云。

迟春早在一本刊载短篇小说为主的综合性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详细地解构了《文化苦旅》,回应全老师,说,有人的人口口声声要让人写文雅的东西,他自己呢,我劝他文章的标题能不能短一点,须知道,文章的标题长一分,读者就少一分。至于对于文化遗迹和历史事件简单描述,至少读者看得懂。不像全老师的文章,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会议上那个面红耳赤的作家也是搞文艺评论的,他说,文化苦旅的主观性过强,过于强调个人观点,对于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过度褒扬,不喜欢的就贬低,这种主观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

迟春早写回应文章再次分析了文化苦旅中受读者欢迎的点,道,散文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这种受到读者关注啊的作品了。文学创作其实就是作家的个人体验,有自己的观点,难道不行?某作家说孙三石过于强调个人观点,难道还不让人说话了。现在改革开放,如果万喙息声,也谈不上百花齐放了。

……

更多的文艺评论家和学术权威加入其中。

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学家,真正的大佬,因为实在见不惯迟春早低劣的人品,发文,题目是《我对于文化苦旅系列散文的一点看法》。

文章中,老先生道,就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孙朝阳过度渲染情感吗,矫揉造作,在这种对于情感的过度表达会让读者感到疲劳和相当程度的不适应,一管之见,见仁见智。

大佬地位高,文章直接发表在中协的机关报上。

一看到他的文章,迟春早就来了劲,也投稿机关报打擂台,很神奇的是文章竟然发表了,可见大佬一生树敌不少。

这也可以理解,能够走到他这种学术地位的人,不知道踩下去多少同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迟春早写文回击,泛泛谈了自己的观点后,开始人身攻击。他说,举个栗子,我们追求女性,希望能够和心仪的异性携手进入婚姻殿堂的时候,表达情感的时候其实很简单,不外是“我爱你”“我喜欢你”“我们能够处对象吗?”我们在表白的时候,或激情澎湃,或欲语还羞。我送鲜花,我们单膝跪地求婚,我们说出“冬雷隆隆夏雨雪,乃敢和君绝”的情话,在外人看来,算不算过度渲染情感,算不算矫揉造作?

但是,一部优秀作品,就是情感的激烈爆发。如果这种爆发被称之为矫揉造作,世界上还能有佳作吗?

白开水就能让所有人适应,你看吗?

对了,老前辈你七十岁了吧,不能理解文学激情我能理解。

文学说穿了,属于青年的。古往今来,最好的作品都是作家在二十多到四十岁完成的。巴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写了家春秋,王勃二十出头写了《滕王阁序》。

如果青年的激情让人感到不适应,那说明你老了,Ed了。

几十年后,人们依旧会读《文化苦旅》读孙三石的文章,因为那是有激情的,勃起的。而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你所代表的是枯萎的,下垂的,沉沉暮气中的下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听人说,老先生看到迟春早的文章,气得都住进了医院。

除了这几人,迟春早还和文学评论圈的好多人打起了笔战,亦庄亦谐,喜怒笑骂,尽显风采。

他的战法多端,又不按常理出牌,搞得圈中和他打笔战的人狼狈不已。

老迟最近发表了许多文章,稿费倒是不多,但上的都是省部级和国家级刊物,将来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完成学院的研究任务还是KpI都拿得出手。

最重要的是,他现在站在的是青年的立场,又特立独行,正合了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思潮,立即暴得大名。这下,整个文艺圈的人都知道迟春早教授这个人了。每次开课,教室里都挤满了学生,就连体育系的都来旁听。

各种会议、演讲的邀请数不胜数,另外还有很多约稿。

迟春早出名了。

当然,更出名的是孙朝阳和《中国散文》,大量读者写信到杂志社,表达对《文化苦旅》系列的喜爱之情,表示对孙朝阳的喜欢。

有人又说,想不到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大好河山,他们准备拿着孙朝阳的散文,按图索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玩过去。

先去都江堰,再去宁波,最后去敦煌。

大多数书信都是问《文化苦旅》还要连载多久,如果一定要加个期限,希望是永远。

……

说到这里,毛大姐道:“永远不成了,朝阳说了,这个系列他只写十几篇,再过几期就结束。现在杂志的销量起来了,我估计,等到连载结束,应该能到三十万本的订阅,那已经是国内一线文学刊物了。”

大林感慨:“那我们不就是名编辑了。”

“名编辑,名编辑。”毛大姐又道:“我听朝阳说,文化苦旅系列下来还要写山西的古建筑和历史,写杭州西湖,写岳庙写苏东坡白居易写苏小小,我都有点期待了。”

悲夫笑眯眯走过来:“那等朝阳的连载写完怎么办呢,要借这个机会挖掘出更多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机会难得,同志们加油!”

他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大林和毛大姐认真地看起稿来。

半天,忽然,毛大姐拿着一份稿子兴冲冲跑进悲夫的办公室,激动地说:“老高,你看看这篇稿子。”

悲夫接过去一看,吃了一惊:“贾平凹?”

贾平凹投稿了,是一篇散文,题目《天上的星星》。

如今文学界陕军异军突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其中就以贾平凹为代表。

还没等悲夫看这篇文章,外面的大林发出大叫:“老高,高主任,这篇作品质量好高,但能不能发我吃不准。”

悲夫和毛大姐听他叫得夸张,忙走过去问怎么了?

大林:“短篇小说,但写法有点像史铁森,形散神不散,说是散文也可以,我不知道能不发。”

二人定睛看去,小说的名字很奇怪《第八个是铜像》,署名苏童。

老高:“这个名字我有点眼熟。”

毛大姐:“是个诗人,在今年四月份《星星诗刊》发表过一个组诗《松潘草原的婚礼》,我恰好读过,很喜欢,有印象。”

“诗人啊,那我们看看这篇东西。”

三人围在一起读起来,小说不长,三千来字,功力深厚,想不到诗人写小说也这么好。

老高:“文无定法,你说是小说,我偏偏当成散文读。如此优秀作品不容错过,发。”

他又道:“大家加个班,看看还有没有好稿子。”

不片刻,大林又大叫:“老高,这里有篇散文很有意思,你来看看。不不不,不是名家,以前没听过……”

被孙朝阳的《文化苦旅》带动,着名和将出名未出名的作家开始向中国散文投稿了。

在以前,人家可不会搭理悲夫他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