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334章 卦象不好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334章 卦象不好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孙朝阳在文学圈是有几个好朋友,小说散文都写得好,也知道他在《中国散文》做编辑,但我们的孙编辑却从来没有向他们约过稿。

倒不是孙三石对工作不放在心上,得过且过混日子混资历,主要是约稿这事太尴尬,尤其是向成名作家约稿。

作家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不外是求名和求利两桩,人家好不容易弄出一篇还算过得去的文章,自然想被更多读者看到,甚至造成一定社会影响,投稿的第一选择是国内一线大刊物。国家级刊物不用,再投省部级。

试想,如果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如果一开始发表在《中国散文》上,估计到现在还没有人知道陈景润是谁,一加一并不等于二吧。

即便是初出茅庐的余华,人家刚出道的时候投稿的第一选择也是《收获》《人民文学》,想的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求钱是另外一方面,现在国内的纯文学刊物的稿费也相差甚巨。多的如四川老家的《青年作家》,千字能够开到八块。少的如《中国散文》,给个三块,悲夫同志都要咬牙下决心。

一篇散文总共才三四千字,加一块儿不超过十块钱,实在没有吸引力。让朋友们来投稿,太得罪人。不能因为完成自己所谓的KpI就拉朋哥们弟兄下水,那样太不地道。

于是,孙朝阳就打算把杂志做起来再说这事。

后来他的转正问题一直未能落实,加上又要去央视当春晚导演组副导演,实在太忙,精力也没有放在杂志社这边。

孙朝阳的《文化苦旅》连载了三期,文章确实写得好,加上迟春早和人打笔战在文化圈造成轰动效应,《中国散文》一下子出名了。

当日悲夫他们加班到夜里,从海量来稿中筛选出十篇质量上乘的稿子。

“够了,足够了。”毛大姐揉着因为久坐而发酸的腿:“据朝阳说他的稿子还有两期就写完,现在有这么多好稿子在手,压住慢慢发,至少半年不用为稿荒而犯愁。”

大林:“慢慢发什么呀,这才开始,我估计接下来还会有名家投稿,大姐你就放心吧。”

毛大姐感慨:“文学创作,或者说出版发行业其实也有个从众效应,名家的投稿都爱朝办得红火的杂志社投,就好像夜里的飞蛾,喜欢向发光的地方飞。因此,出版发行行当,那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咱们杂志社现在也在发光了。”

大林:“作家们朝发光的地方飞呀飞呀,飞过来一看,这光不就是朝阳吗?”

毛大姐:“对对对,就是他。”

悲夫笑起来,道:“做为编辑,每期杂志就是我们的一场战役,筛选出来的稿子就是我们的弹药,我老高还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这么发展下去,杂志社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只可惜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不能亲历。不过,吐故纳新是自然规律,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未来是属于你们的,请继续努力吧。”

毛大姐:“我年龄也不小了,未来是属于朝阳属于大林的。老高,朝阳的工作问题一直没有落实,如果没有他,单靠我和大林,老实说,我们的能力有限,撑不起未来的局面,你倒是跟上级催一下呀。是,以后杂志起来了,人手不足,上级机关也会调入新人,也许也有知名编辑,但毕竟是外人,不像我们和朝阳是您一手带出来的。老高,我知道你对单位有感情,杂志就好像是你的娃娃,必然不放心把自己拉扯长大的女儿交给外人吧。革命事业,还是要让自家孩子掌舵才放心。”

大林也道:“对对对,催一下吧。”

毛大姐这话说得很直白,已经违反组织原则,但悲夫出人意料地没有批评她。

高主任:“以前催过,但当时朝阳作品研讨会后,被人口诛笔伐,我确实开不了口。现在文化苦旅算是给他正了名。他们不是说朝阳的作品低级庸俗吗,现在还有什么话讲。放心,我会去跟上级谈的,不能让对单位做出巨大贡献的同志没有个下场。”

毛大姐和大林都道,老高,我们相信你。

……

天津是散文重镇。

首先《散文》杂志是国内第一流的专门刊载散文的刊物,散文家们写了得意的作品,第一时间就想着投去那里。

《散文》在散文圈里的地位,相当于《诗刊》《星星诗刊》之于现代诗,《收获》《当代》《十月》之于长篇小说,《人民文学》之于短篇。

从创刊以来,杂志社刊载过无数名家的作品,比如茅盾、刘白羽、老舍,沈从文、巴金、叶圣陶。

它就是散文界的一哥。

除了《散文》杂志,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喜欢出版散文合集。

出版社创建于一九五八年,迄今二十多年,出版的散文集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是《夜读偶记》,作者茅盾;《把春天吵醒》,作者冰心;《倾吐不尽的感情》,作者巴金。

现在卖得最好的散文集是广东着名作家秦牧的《翡翠路》。

散文这种文学题材因为篇幅短,很好发表,但要想出书却难,主要是卖点不多,读者群小,所以很多出版社都是不做的。

但百花文艺出版社却专一走这条独特的赛道,主打差异化,效果不错。

八十年代读书人多,什么书都有人看,都能卖出去。

但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百花文艺出版社就不行了,全靠财政拨款支撑,社里还在卖书号,你给钱就能出书,实在令人唏嘘。

百花文艺出版社下面还有两个刊物,一个是《散文》,另外一个是《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每期出两版,一本是原创版,一本是转载。

出版社在几十年后将要遇到的困境现在的人并不知道。

编辑木呐今天一进社里眼皮子就直跳,感觉有事发生。

他今年四十来岁,从六十年代就开始做编辑。当时社会秩序混乱,这种全是臭老九的单位也受到了冲击。但木呐为人谨小慎微,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因此,这十多年,社里的编辑走马灯似的换,有人被打倒了,有人退休了,有人判刑了,但就他屹立不倒。

慢慢地,业务能力不甚出色的木呐混成了资深,混成了社里老前辈。

可惜就是穷,日子过得艰难,资深并没有为他带来荣誉地位和金钱,每月还是四十来块钱拿着。

好在最近上级好像忽然想起了他,打算调他去版署做中干。

人到中年终于可以进步了。

看到镜中华发,满面皱纹,木呐感慨:“年轻是个宝,文凭少不了,我这个年纪能进步也不容易,希望一切顺利吧。”

他坐在藤椅上,心中的不安愈甚。

至于忍不住掏出几枚铜钱朝桌面上一扔,开始起卦。

卦象给了他沉重打击:“道友,你有凶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