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332章 订阅量起势了

煮粽子最好用蜂窝煤,因为这玩意儿不能用急火,否则和普通的糯米饭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口感也差。

孙小小信上写道,鉴于上次二老去北京过年的时候带太多东西,坐三天两夜火车实在不方便,大哥说了,这回只带粽子。家里什么都有,如果到时候缺什么,去市场买就是了。你们不知道北京菜市场显得菜有多丰富,政府一入冬就开始抓菜篮子工程,报纸电视上天天都在说这事。哎,想不到短短一年,人们的生活就发生了这么大变化。

既然兄妹俩都这么说了,二老也就不折腾。他们包好粽子,就放进一口硕大的钢精锅里,煮开了,然后关上蜂窝煤炉子慢慢熬。

刚开始的时候,粽子还是绿的,就连汤色也是碧油油看起来好生诱人。两小时后,粽子叶变成黄色,汤也开始变得粘稠,有腊肉和糯米,以及粽子叶特有的香味渗出来,混合在一起,浓得化不开。

但这只是开始。

还得在锅里煮上三四个小时才行。

等到煮好,杨月娥剥了一个,用筷子夹了,只咬一口,那种混合着淀粉、动物油脂和植物叶子的味道瞬间充满整个口腔,再深达颅顶,竟有点上头了。

她禁不住表扬老孙:“永富,你做吃食的手艺越来越好,简直就是个大厨师。”

孙永富得意:“就我这手艺,以后老了,跟朝阳一起生活,天天给他带孩子做饭,不知道多受欢迎。”

杨月娥:“你心脏有病,腰杆有病,整一个废人,绝对被儿媳妇赶出家门。”

孙永富大怒:“杨月娥,你怎么专挑别人不爱听的话说,这北京我不去了。”

“看你,又急。”杨月娥:“你不去,我自己去。对了,听小小说,何情也买了房子,就在朝阳隔壁。因为是独女,人爹妈舍不得女儿,搬过去一起住照顾生活。永富,你就不想认识你未来的亲家和亲家母?”

“看什么看,他们浙江人说话我也听不懂,厂子弟校不是有个金华的物理老师吗,学生反映上他的课就好像坐飞机。等等,不对,不对……”

杨月娥:“什么不对?”

孙永富道:“杨月娥,我问你,朝阳是不是咱们的独子,将来你我老了是不是要和他一块儿过?”

杨月娥:“啥独子,不是还有小小吗?不过按照咱们农村的规矩,女儿嫁出去,人家那边有公婆要孝敬,娘家这边也顾不了多少,最后我们还是得跟朝阳。”

孙永富:“那就对了,我们肯定要和朝阳一起的。何情这女娃子我挺喜欢的,但她是独生女儿。我估计何家父母也担心老了怎么办,想跟着朝阳他们。亲家和亲家母趁咱们不在北京,抢先一步过去。等咱们将来老了,走不动了,再想过去,已经没有我们的位置了。”

说到这里,老孙愤慨:“好计算,太精明了,江浙的人都大大地狡猾。”

杨月娥:“你想多了。”

孙永富:“不管怎么说,咱们快点过去,别让人偷了家。”

“这么急?”杨月娥本打算去北京过年前再回一趟娘家,可看了看外面还在不停下的冬雨,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她这次煮的粽子有点多,总共两百个。粽子煮好,得尽快带走。不然,以现在这天气,搁几天说不定就发霉变质,要吃坏人的。

今年的雨水好怪,已经下了二十多天还没有停的迹象,估计还得再下十来日。院子里电线上停了一串瑟瑟发抖的麻雀,它们的羽毛都被打湿,再飞不起来。

收拾好行李,二老披了雨衣,锁门,出发。

……

《中国散文》编辑部。

元旦一过,大林就整日在悲夫同志身边转悠,不着痕迹地问老高你过年有什么打算,年货准备买什么呀,孩子们回来不,节假日值班怎么安排?

悲夫同志回答没打算,平时怎么过春节也怎么过,年货的事情他不操心,反正有家里老妻,自己的工资什么的都交给她了,君子不碰钱。什么孩子们回来不,他们不就在北京上班吗?节假日值班的事,现在才几号,早着呢!

旁边,毛大姐插嘴,老高,大林其实是想问过年单位发什么东西呀。

大林不好意思,讷讷道,如果发东西,也好给家里寄回去。家里过得实在太苦,他是去重庆读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吃到白馍,当时就吃哭了。想起家里的老娘,他饿了几天早上,把积下的馒头寄回陕北老家给爹娘尝尝。可惜天气太热,路上走了半月,馒头都长毛了。

老高也是苦日子过来的人,禁不住感慨,理解,理解,那就早点发福利,小毛,去年单位春节发的是什么,还记得吗?

不等毛大姐回答,大林抢先回答:“两条毛巾、两块肥皂、一斤白糖,一双翻毛劳保鞋,还有十块钱。”

他琢磨着,家里正在箍窑,到处都需要钱,这十块寄回去能派上大用场。爹娘的毛巾用了不知道多少年,早已经看不清楚本来的颜色,如今已是光板没毛。新毛巾寄回来,二老擦脸得多舒服啊!干活累了,喝一缸子白糖水,用肥皂洗澡,再穿上新鞋去赶集,简直就是旧社会的地主老财。

悲夫同志:“少了,小毛,你一个亲戚不是屠户吗,给大伙儿弄点边油回来,一人发十斤。今年的奖金也增加一点,多发一个月工资吧。”

这岂止是增加一点,大林惊喜:“高主任万岁!”

欢呼完,他又疑惑:“悲夫同志,咱们的家底子就这么些,你这是不过日子了吗?”

不等悲夫回答,毛大姐反问:“大林,你是一点都不知道单位的事情吗?”

“我前一段时间不是出差参加河北作协的一个活动吗,单位出什么事了?”

“这个月咱们《中国散文》卖出去了十二万本,下个月各地的订阅数还在增加,数据还没有汇总过来,但比起这个月,只多不少。”

“啊!”大林眼睛瞪圆。

十二万本,已经是一线刊物的订阅数了。

现在国内的纯文学刊物多如牛毛,各省市自治区加一起起码好几百种。

正规出版发行的文学刊物总的来说,分为三个级别,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

级别不同,销量也不同。

国家级刊物的代表是《当代》《十月》《收获》和《人民文学》,这些刊物的发行量极大,动辄七八十万册,其中《收获》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更是达到惊人的一百万册,高到总编巴金都忐忑不安:“不正常,宁可少印一些。”

至于省部级的刊物,那就太多了,其中比较出名,在文学界有影响力的有《花城》《钟山》《萌芽》,另外比较出名的还有《红岩》《莽原》《松花江》《花山》《朔方》,不胜枚举。最近两年,陕西青年作家开始爆发,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作品。他们的主要阵地是《延河》,陈忠实、路遥、贾平凹就是从那里走出去的。

另外,各行各业也有自己的文学刊物,比如是部队有《解放军文艺》,农垦兵团有《绿洲》,公安的《金盾》。

省部级和行业的发行量差一点,但也有三十四万册。

至于地级市文学刊物,则就多了,但销量都差,估计也只有几万册,养活自己都困难,全靠财政拨款,余华当初投稿的吕梁地区的一个杂志就属于这种。

抛开级别不谈,纯文学刊物还按照类型分好几种,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

诗歌和散文读者少,销量实在不怎么样。

《中国散文》是北京市文联下属单位,原本是省部级刊物,可一直办得不怎么样,加上又散文又是小品类,每个月也就几万本销量,丢人不说,说不定那天就被关停了。

如今销量终于突破十万,让大伙儿都松了一口气。

十万册是纯文学刊物的硬标准,过了,就是一线刊物。

回想起这几年杂志社经历的风雨,大家都是一阵唏嘘。又道,散文杂志真难搞,还是小说得劲,朝阳四川老家的刊物《青年作家》刚一创刊,当月就破十万,现在已经三十多万册订阅。

大林忽然问:“老高,毛大姐,是不是朝阳的《文化苦旅》带起来的订阅?”

毛大姐:“那不是废话吗,从来没看到过有人把散文写成这样。咱就不说思想性和文学性,只谈可读性这方面。别人的散文,看过也就看过了,书一丢下,转头脑子里就完全没有印象。朝阳的不一样,读的时候真的让人很愉快,读着读着,你就忍不住叫一声,嗨,还有这事,今天是真的获得新知识了。读完后,你整整一天,脑子都是里面的字句,痛快得要命。”

老高微笑:“但朝阳的散文还是有争议的。”

大林不解:“文章都写到朝阳这份儿上了,还能有什么争议?他的散文说到底就是游记,在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时候,思考历史和人文的关系,完全没有被人攻讦的点啊。”

毛大姐:“有人在骂娘,不不不,大林你别误会,不是骂朝阳的。文学评论家美学家迟春早你知道吧?”

大林:“略有耳闻,不是太出名。”

“就还是有点名气的,当然不能和真正的大家比较。”毛大姐:“这人就是个书生,估计也被朝阳的文章折服,写了好多评论文章点评《文化苦旅》,他好好点评也就罢了,偏偏还把当初批判朝阳的那些个评论家一一拎出来,挨个骂过去,骂得那叫一个难听。”

大林惊讶:“在哪里骂?”

毛大姐:“年底了,文学界的会议也多,他就在大会上骂。然后,又在报刊上骂咯,这事影响已经起来了。”

大林好奇:“迟春早是怎么和人骂的呢?老高你说说。”

悲夫:“背后论人长短不好。”

毛大姐:“还能怎么骂呢,作家论战,字字触及灵魂,句句全是诛心。”

大林激动地说,他最喜欢听别人的诛心之言,只要不诛到自己头上,大姐你快讲。

毛大姐说,孙朝阳的《文化苦旅》已经连载了两期,散文连载在文学界可是头一回,加上文章质量真的好,很受读者欢迎,严格说来,他已经跻身一流散文家的行列了。

大林道,什么一流,是超一流好吧,在我心目中,已经和茅盾、秦牧同一级别了。

毛大姐扑哧一笑,说,你这话和迟春早在大会上说的简直就是一模一样,我怀疑你认识他。

毛大姐又说,朝阳不是一直和中协关系不好吗,对了,他明年的创作扶持被停了。

大林:“啊!”

毛大姐说道,其实也不多,就三百来块钱,朝阳也不缺这个钱,自然不在乎。但旁边人就看不下去了,其中迟春早反应最为激烈。上半年的时候,中协考虑到散文这个题材稿费少,没有转载、影视改编之类的收入,作家们生活困难,特意拨款搞了个扶持,扶持力度也大,每人二百块钱。钱挺多,关键是一分荣誉。其中,没有孙朝阳,于是迟春早就开始攻击作协领导和其他获得扶持的作家、评论家。

扶持计划下来,让个省市行业作协、杂志社会推荐,他们最后定名单。

大林问:“我社没推荐朝阳?”

毛大姐:“按照规定,作协和杂志社推荐的人选需要有一部正式出版的散文集,朝阳还没出书呢,不符合规定。”

大林:“那不就结了,迟春早还骂什么呀?”

毛大姐:“嘴巴长迟春早脸上,他要骂娘,谁挡得住?”

她说,迟春早是评论家,写过许多文学评论,也是市作协会员,他的评论文章结集出了好几本书,当然,也没什么销量。也因为这样,也在这次扶持的名单里。中协给扶持,按照程序要举行个议式,开个大会。

大会地址选在散文重镇天津,由当地宣传口负责安排。

大会第一天下午,中协干部讲话、地主讲话、宣布名单,会餐,晚上组织旅游,夜游市区内的名胜古迹。按说活动到现在已经结束,作家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等着汇款单到手就行。

但中协领衔组织活动的领导不满意,觉得大伙儿这两夜一天过得太爽,纯粹就是公费旅游,还有钱拿,这是不行的。而且,本次大会的意义也没有凸显出来。

于是,他临时加戏,决定第二天下午再搞一次培训班,自己主讲,宣传国家文艺创作政策,然后作家评论家们挨个发言,发表自己对于散文创作的见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