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153章 愉快的旅程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第153章 愉快的旅程

作者:水下五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2:33:45

李存保点点头:“是够基层的,作为一个军旅作家,写了那么多年军营生活,也该去前线看看。”

孙朝阳嘀咕:“我是写知青,写伤痕文学的呀,怎么也把我给叫来了。”他一向看不上伤痕文学,觉得那玩意儿在文学上没多大价值。事实上也证明,这种题材是特殊时代过后的特殊产物,在当代文学史上也就寥寥几笔,没有留下太出色的作品。南疆的战事已经好几年了,现在大规模战役已经结束,进入了相持阶段。在未来还要打很多年,史称两山轮战。战役的规模虽然变小,但烈度并不低。

前线枪弹无眼,你运气不好碰上了,说不好造成终身遗憾。

孙朝阳有点小小的郁闷,忍不住说出这种落后的话来。

还好运输机里噪音大,加上李存保好象心事重重的样子,也没在意。

李存保:“三石同志,你的小说我读过,挺有意思的。知青生活在你笔下,写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我上次下连队体验生活,战士们每天灯一熄,就说你小说你的吃,被查寝的首长逮过好几次。如果我能写出这么一部小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孙朝阳谦虚:“随手乱写的,你也别叫我三石同志,我本名孙朝阳,你叫我朝阳就好了。”

李存保这个名字对孙朝阳来说,来说可谓是鼎鼎大名了,他所创作的《高山下的花环》一书,刚发表就轰动文学界。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年轻时候的自己看得那叫一个如痴如醉。

后来在二十一世纪,孙朝阳又在网上看了好几遍,尤其是电影,一看才愕然发现很多熟悉的明星面孔。男主角丞相就不说了,女主角盖克也是他们五零后的梦中情人。最有意思的是,年轻时代的苏大强同志竟然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普通士兵的角色,还是个成天缠着唐国强念现代诗的文艺青年。

李存保老师,偶像啊!

孙朝阳欲要再和他攀谈,但存保同志心情低落,不太爱说话。

“轰轰轰……”飞机引擎声忽然变大,开始滑行,准备起飞。

按说,这么大飞机,怎么也得滑上很长一段距离,但安22忽然一个拉升,就腾空而起,干脆利落。

飞机在空中上升的速度很快,转眼就到了平流层,底下的北京城就变成一个小小的方块儿。虽然拉平了,但机身还是在不停颤抖,机翼、机身、机舱都在发出这种那种异响,老毛子生产出的玩意儿太粗糙,主打一个能用就行。

孙朝阳是个闲不住的,见李存保不说话,就去同其他人攀谈,做了自我介绍,问,你们也是来前线采风的作家?

机舱里有大约二十人左右,一个老年人指着身边那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笑着问:“你看她像是作家吗?”孙朝阳回答:“也许是写儿童文学的呢?”

众人都笑,老人才解释说他们是安徽来的,唱黄梅戏的,这次是去前线慰问演出,小姑娘是他的徒弟,出来长长见识。

孙朝阳道,前线挺危险的,她还是个孩子。而且老人家你年纪也不小了,身体扛得住吗?

老人回答说,娃娃不十六岁,成年人了。危险,再危险能危险过奋战在前线的最可爱的人?而且,很多战士也就七十八岁,他们能做战士,我们就不能做战士,就不能流血牺牲?

“对!”众人都挥舞着拳头应道。

孙朝阳心中佩服,问那个小姑娘怕不怕。

姑娘瞪着黑白分明的眼睛好奇地说:“为什么要怕,师父说了,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死得其所,才算是活得有意义。”

大家都说好。

小姑娘又道:“师傅又说了,云南那边风景好得好,遍地都是鲜花,我想去看看。”

忽然,一个三十来岁的的男子站起来:“彩云之南,自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旅途枯燥,不如我给大家唱首歌。”

“好,欢迎蒋同志。”众人鼓掌。

男人亮开歌喉,立即便有穿云裂石的声音传出:“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经历尽……”

孙朝阳抬头看去,顿时震撼:我的老天爷,竟然是蒋大卫。

原来,这架运输机里的二十来人分属好几个单位,都是战斗在不同文艺战线上的明星艺人。有歌唱家,有作家,有戏曲演员。

飞机里噪音机大,大家说话都靠吼。蒋大卫唱歌的声音不大,但所唱的每一个字却清晰地钻进你耳朵里,极富穿透力。

蒋同志没有用百万级话筒,没有用百万级声卡,没有任用任何设备,却自带混响。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终了,大家都在高声喝彩,那小姑娘更是满眼小星星:“红牡丹,红牡丹!”

这个时候蒋大卫还没有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大红是因为电视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他的风采以后的事情。但电影《红牡丹》上映之后,这首《啊牡丹》已经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并一直流行到二十一世纪,甚至登上相声舞台。

孙朝阳年轻时候可是蒋大卫的铁粉,如今偶像就在前面,如何还坐得住,急忙拿了笔记本和钢笔跑过去:“蒋老师,帮我签个名。”

蒋大卫哈哈大笑:“孙三石,我喜欢你的小说。帮你签完名,你也得帮我签一个。”

孙朝阳:“蒋老师你这唱功绝了,飞机里这么吵,竟然每一个字都听得真真儿的。”

蒋大卫谦虚地说:“学声乐和戏曲的讲究字正腔圆,讲究的是科学的发音方式。到大礼堂大剧场演出的时候,要做到不用话筒,就能把声音传递到任何一个角落。古时候的艺人在天桥练摊儿可没有麦克风,大街上那么多人,你一开口唱歌戏,如果听众一个字都听不清,人家也不会给你钱。”

黄梅戏的几位演员都道:“蒋大卫同志说得对,是这个理儿。”

蒋大卫又道:“这飞机里是吵,能吵过前线?阵地上又是枪又是炮的,你得让战士们听到你的歌声啊,不然岂不是白来一趟?”

孙朝阳:“蒋老师以前去过前线?”

蒋大卫回答说七八年的时候去过一回,这是第二次。他是工作单位在天津,但是没有安排慰问演出,心里急啊,就混进了北京的歌唱家队伍里搭了他们的顺风车才去了老山。那次是沾了李双江同志的光,两人一起在战壕里给战士们来了个二重唱。

孙朝阳心中极是景仰,蒋老师敢于上前线,真是位英雄,李双江也是个爷们儿,可惜教子无方,毁了一世英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