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盛唐挽歌 > 第762章 针对性准备

盛唐挽歌 第762章 针对性准备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7:17

第762章 针对性准备

回到开封城外的上源驿,李史鱼仍然心绪不平。本来还要跟方清谈谈条件,结果被李惟诚这么一搅和,什么都谈不下去了。

驿站安排的屋舍内,桌案上的油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李史鱼摸着下巴上的白胡须,双目直视李惟诚。

直到他看到对方脸上并无愧疚之色,这才长叹一声道:“你难道不知道你是庶子吗?大帅即便是让位,也不可能由你掌控军权呀?你为何要满口答应下来?”

“这些事情都无所谓,反正李某已经打算将来在汴州任职,不会染指军权。至于父亲要把军权交给谁,李某并不关心,更不会干涉。”

李惟诚面色坦然说道,似乎早就下定了决心。

二人面对面坐着,脸上的表情都比较严肃。

听到李惟诚的话,李史鱼这才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子嗣夺权,家族内斗就好,他现在倒是可以听听李惟诚有什么话想说。

“愿闻其详。”

李史鱼正色说道。

“李长史并未在汴州居住,所以不知道这里的情况。汴州无比富庶,汴州朝廷更是管辖数十个州,并且不久前还攻克了襄阳,改朝换代已经是铁板钉钉。

即便一个州养一千精兵,方清也能轻轻松松拉起一支数万人的百战精锐,财力一点也不吃紧。

待击败吐蕃人以后,方清便要登基称帝了。这个时候,如果某个人手中有兵权,还出镇地方,又不是方清的亲信。

那岂不是要被第一批清算?何苦等到那一天呢?”

李惟诚反问道。

听完这番话,李史鱼沉默了,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事实上,现在汴州朝廷改朝换代的趋势已经是谁都看得到,只是不知道什么时间举事。

新朝代开篇,与旧朝代苟延残喘,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人们的选择也是截然不同。

如果是在旧朝代苟延残喘,那么作为一方割据势力,表面臣服于中央,私底下则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进可以拓展地盘,退可以偏安一隅。父位传子,如同国中之国。

但是新朝开局,则必定会收拾地方武装,重新建立州县二级统治。

这样一来,地方军阀就没有闪转腾挪的空间了。要么反抗中央举兵造反,要么黯然离场。

等到那个时候,李宝臣一家必定会被当做反面典型,最后成为新朝权贵们争抢的战功!

反倒是不如现在就“功成身退”,借着吐蕃入侵的机会,顺势从高位退下来。以后就算摔倒,也不至于摔死。

一个军阀失去了军队控制权,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坏事。

一方面虽然失去影响朝局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却也不会被人当做靶子射箭了呀!

“你是说,与其将来被清算,不如现在姿态低一点,让朝廷安排退路。

是这个意思吧?”

李史鱼沉声问道。

李惟岳点点头,他心里很清楚,李史鱼有智慧有才能,根本不需要说那么多,对方一定明白的。

“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李某感觉有负大帅所托。”

李史鱼叹息一声,不再争辩。

形势比人强,况且吐蕃军前锋,已经到了渭州。虽然宝臣大帅在渭州以西的鸟鼠山大败吐蕃军,但是吐蕃人兵力雄厚,即便是败了一阵,也未伤根基。

下一步,吐蕃人极有可能绕过渭源,直扑泾川,从泾川进入关中,等同于绕过了凤翔府的防区!

其间李宝臣所面临的风险极大,而且不可控。毕竟,那已经是李抱玉的地头了,宝臣大帅鞭长莫及。如果李抱玉面对吐蕃人直接送了,甚至投降对方,那乐子就大了。

而李宝臣投靠汴州,便有方清和汴州朝廷为他托底。他们还是有实力跟吐蕃人掰掰手腕的。

将来再惨,李宝臣也可以来汴州做个富家翁。总好过死在吐蕃人的刀锋之下吧。

“明日便启程回关中吧。不过还是要先走一趟开封府衙,拿到方清的亲笔信再说。”

沉思片刻,李史鱼对李惟诚说道,二人暂时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至于李宝臣会如何决定,李史鱼不知道,他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

不管怎么说,肉还是烂在锅里了不是么?好歹宝臣大帅麾下兵马,还是在儿子手里,总好过被外人夺了兵权。

李史鱼不由得感慨方清政治手腕之老辣。这一招就如同是推恩令一般,即便是李宝臣没兴趣,他的儿子却未必没有。

后续发展,很可能就是李宝臣不知道哪个儿子适合继承军权,所以不得不分权,各管一摊。

将来,方清便可以软硬兼施,兵不血刃的收回兵权,而且还不用撕破脸。

无论是李惟诚还是李惟岳,又或者是李惟简什么的,谁也没有学到李宝臣打仗的本事。面对方清和汴州朝廷这个庞然大物,他们又有多大的选择权呢?

真是令人唏嘘。

李史鱼也麻了,他是李宝臣的幕僚,不是李宝臣他爹。事已至此,那就这样吧。

二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便各自歇息去了。

李惟诚与李史鱼他们当然睡得着觉,因为这件事即便是再差,也不过是在汴州当个富家翁,身家性命是不需要担心的。

但是刚刚跟他们谈判完的方重勇,却是压根都睡不着觉。

在方重勇看来,宝臣大帅的事情,不过细枝末节而已,只要对方不投靠吐蕃人,那就翻不出什么浪来。完全可以怀柔处置。

方重勇所忧虑的事情,只有吐蕃而已。

吐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政治生态,一到秋冬季节,必定会下高原过冬。

在冻死和战死之间二选一,绝大多数吐蕃人选择后者。吐蕃军悍不畏死,不是因为高官厚禄的军功在吸引,而是他们只想死得好看点罢了。

因此,吐蕃军与敌人正面交战时,士气非常高,也很能打。这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那边人均寿命也就三十多岁,高原缺氧会持续伤害心肺功能,即便不打仗,他们也一样死得早。

所以,与其说是战死,不如说是一种解脱。

深夜,汴梁城内最大的军械作坊,依旧是灯火通明。一车又一车的箭矢、弓弩、盾牌在装箱,准备发运。

它们将会由骡子、驽马等牲畜托运到关中华阴,此前车光倩已经带兵在此建立了前进基地。

这一手,一方面是为了威逼李抱玉就范,不要再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另外一方面也是防备吐蕃人猝然入关中,导致局面崩坏。

吐蕃人若是入关中,就要打长安保卫战了。

“官家,工坊正在日夜不停的制作军械和盔甲,请官家放心,一定不会耽误朝廷打吐蕃人。”

看到方重勇深夜来军工作坊巡视,马待封上前叉手行礼道。他的双目赤红,眼眶深陷,显然是近期睡眠不足。

眼前的货架上,摆着一根接一根的狼牙棒,光种类就有四五种之多。有锻打的铁棒,有铁皮包木的木棒,还有各种锤子。

更远的地方,锻打的敲击声不断传入耳中,在夜晚显得有些突兀。工匠们正在流水线作业,一个人负责一道工序,忙个不停。

看着这一切,方重勇心中稍安。经济实力就是战斗的底气,前些年励精图治,果然现在关键时刻就用上了!

他拿起货架上的一根铁棍,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很沉!手感很好!

管他是谁,即便是身披重甲,面对这种钝击武器,也没有多少防御力。即便没有外伤,恐怖的动能会让吐蕃士兵内出血。结结实实挨一棍子,身体立刻就会一顿,短时间内丧失战斗力。

这次出兵打吐蕃人,汴州军主力全军置换钝兵器,不再携带横刀与普通弓箭。那些东西对吐蕃重步兵没用,跟挠痒痒差不多,根本不能破甲。

向来无往不利的马槊也不好使,反倒是狼牙棒,锤子,斧头等兵器在对阵吐蕃人时有大用。这些兵器汴州军械库内奇缺,库存根本不够用。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耗材,很可能一场战斗下来就不能用了,库存要多多准备。

现在都是临时赶制,日夜不停。

如果是一般的割据势力,面对这种情况肯定已经麻爪子了,但是汴州这里拥有强大的物流渠道,可以把沿着运河各州的原材料,通过运河汇聚于此。

然后在汴梁城内的工坊里进行总装!

方重勇想起前世后周的一些细节。郭荣麾下精兵之所以可以战无不胜,短短数年便有横扫天下之势,就是因为后周朝廷在重修汴梁城的时候,也顺便扩建了军工作坊。

仅铠甲的产量,就完爆南唐等势力。

换言之,人家得天下也不光是靠着百战老兵,同样也是重视军备建设的。

方重勇坐镇汴州这些年,也是非常重视铠甲的保有量。每年逐步裁汰使用多年的旧甲,换上制式新甲。

铠甲数量虽然只是稳步提升,但质量却已经比周边那些藩镇有明显优势。这次对阵吐蕃人,也是对汴州朝廷前些年军备建设的“大考”。

平日里到底是兢兢业业,还是摸鱼混日子,很快便会有结果了。

想到这里,方重勇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

他拍了拍马待封的肩膀说道:“工坊的状况很好,本官很满意。本官在前线杀敌,有你的一份功劳,本官不会忘记的。”

“敢不为官家效死!”

马待封一脸激动说道,似乎已经看到脚下的康庄大道,压根走不完!

“吐蕃啊!吐蕃!”

方重勇看向天上挂着的那一轮明月,忍不住长叹一声,心中感慨万千。

吐蕃与大唐,可以说是一对相生相杀,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大唐崛起的时候吐蕃也在崛起,当大唐衰落时,吐蕃攻入长安又退走后,同样也陷入不可逆的长期衰落。

国内政局混乱,甚至死得比大唐更早。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吐蕃对后世的最大影响,不是创造出多么辉煌的帝国,而是彻底改变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使其永久丧失了争夺霸权的机会。

连带着,让关中平原也彻底歇菜。

简而言之,就是自吐蕃后,青藏高原便成了一块“绝地”。这件事的影响力,要以千年来计算,只是此刻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压根就没有什么感觉,更不可能料到将来如何

“官家,是下官有什么做得不好么?”

马待封看到方重勇半天都没说话,还以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满。

“没有,现在军工作坊运转顺畅,你功不可没,并无不妥。

本官只是感慨吐蕃人顽强,总是杀不死。”

方重勇轻轻摆手,丢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转身便离开了。

他还要去制衣工坊看看,等天亮了,还要去火药工坊考察。越是到了战前,越是不能放松。

虽然这样很累,但是主将把握住了每一个细节,便可以在战场上提高胜率,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

胜利,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这样的事情。多准备就胜算高,胜算高就可以赌一把,不外如是。

吐蕃内部的一些事情,当年达扎路恭跟方重勇说过不少。吐蕃人的精华是重步兵。这些人都是东岱里面的小贵族,也是将领们的基本盘。

这些人打仗的时候负责破阵,锐不可当。突破敌阵后,那些轻装的步兵才会一拥而上。

只要能打掉这些“箭头”,那么吐蕃军的实力便会大减!如何低成本打重甲兵,很可能是此战的胜负手!

而且吐蕃军制,是仿照的大唐初年的府兵制,不过还是稍有不同。

吐蕃小贵族们自备盔甲,世代相传,战后参与战利品分配,更像是宇文泰当年组建的府兵,是军中骨干,更是后备将领的人才库。

方重勇一点也不敢轻敌,更不会把吐蕃人当回纥、突厥这些组织力较差,一击即溃的二流队伍相提并论。

此刻他还不知道的是,远在兰州的恩兰达扎路恭,已经亲率吐蕃军主力,朝着关中方向进发了,正是泾川一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