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庆中兴 > 第1009章 河工岂是寻常事

隆庆中兴 第1009章 河工岂是寻常事

作者:休息的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2 22:27:22

朱载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河工了,自从嘉靖以来,黄河屡次决口,不仅使得运河中断,而且黄河的泛滥还会给凤阳、河南、山东等省份带去极大的伤害,黄河的水灾也是造成北方流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载坖对于河工自然是极为重视,不敢怠慢的,尽管任命潘季驯总督河漕,但是朱载坖仍然非常关心治河的事情,一旦河工失败,对于大明来说将会是极大的灾难。

所以朱载坖这次到东南来,也有实地考察询问潘季驯的意思在里面,潘季驯之前在奏疏中称:“淮、 黄既合,自有控海之势。使黄、淮力全,涓滴悉趋于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

其实就是让黄淮合流,这个办法到底怎么样,朱载坖心里是没底的,因为自金明昌五年,黄河决阳武,在梁山泺分为南北二支,后来刘大夏治河时,筑黄陵冈堤,北流遂绝。

现在潘季驯提出来的方案是,筑茶城长堤,黄河全河之水乃自西趋东,经开封、归德、徐州进入淮安府境,会淮水入海,这样的话,潘季驯认为,黄河整体南移,加上运河东移,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一带相交汇,强大的水流能够带走黄河携带的泥沙,这就是潘季驯的束水冲沙之法。

朱载坖是认同潘季驯的这一理论的,要不然朱载坖也不会任命潘季驯为河漕总督了,但是到底效果如何,朱载坖还要仔细审视之后再说。

对于潘季驯的主张,并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其中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工部尚书朱衡,在之前的治河中,他和潘季驯意见相左,不能共事,朱载坖将朱衡调离之后,朱衡更是在朝堂上激烈的反对潘季驯的治河方略。

朱衡反对潘季驯的治河方略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于淮河中游地区地势极为平坦,河流落差极小,筑堰蓄水所淹的面积极其巨大,泗州等地随时都面临灭顶之灾。因为潘季驯为了实现束水冲沙的办法,为了加强清水对黄河泥沙的冲力,潘季驯计划大筑高家堰,截断淮河,逼迫全部淮水以趋清口,将大涧、小涧等原来出水口全部闭塞,实现所谓的蓄清刷黄和引淮济运。

潘季驯认为,一旦高家堰工程结束,使得淮水全部从清口涌入黄河,冲刷泥沙入海,清口则越来越深,不但高邮、宝应地区原来被淹没的田地得以重新耕种,而且,上自虹县、泗州、盱眙,下及山阳、兴化、盐城等处,皆成沃壤。

但是朱衡是坚决反对的,朱衡认为,一旦这样做了,会使得淮河下游面临严峻的水患,所以朱衡坚决不同意潘季驯的办法。朱衡认为:新河受东、兖以南费、峄、邹、滕之水。以一堤扞群流,岂能不溃?宜分之以杀其势。

而且大明的治河方略本来就有问题,户部、工部会商此事时,就曾经定下过治河的大方略,就是:祖陵为国家根本,即运道民生,莫与较重。首先就是要保证凤阳的祖陵风水,其实朱载坖很怀疑凤阳的祖陵里埋的什么,毕竟以当年重八哥的状态,他还能找到祖陵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朱衡不同意潘季驯的意见,朱衡就指出,潘季驯把运河出口移到新庄闸,仍命名为“天妃闸”。然而新天妃闸口距黄河、淮河交会处仅200丈,黄河水仍然向运河倒灌,运河河底日益垫高,年年挑浚不已。加上黄河、淮河水流汇合,潆洄激荡,运河出口极为危险,威胁漕船的安全。

同时朝廷为了保障漕运所实行的各种政策也不尽合理,运河每年的上半年是最为繁忙的,朝廷规定:山东、河南漕船限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江北漕船限四月初一日、江南漕船限五月初一日、江西、浙江、湖广漕船限六月初一日到达通州。

各漕船交卸漕粮之后,十日就得启程返航,对于朝廷来说,上半年是一定要保证运河通畅的,所以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均要闭闸蓄水,保障运河的通畅,但是此举对于淮河沿岸的百姓来说就是极为痛苦的事情了,因为淮河流域的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六七月。

漕运进行时,淮水上游支干各河来量极大,无法宣泄,使得整个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只能任其淹没泗州以西地区。若逢上游地区暴雨,短时间就能给河、湖各堤造成严重的威胁。整个淮河下游都会遭受严重的水害,而若是如潘季驯所言,将黄河入淮,水势会更加不可收拾,淮河下游将会遭遇极大的水灾,这是朱载坖所不愿意看到的。

朱衡为此多次上疏,指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大明的漕运不仅仅受水文的影响,往往还有各种的人为的影响,如沿河役吏的勒索、漕丁售卖所带货物、运河河道障碍等,会将漕运拖到秋季,这样的话,淮河沿岸的百姓所遭受的水灾就会更加严重。

所以朱衡认为潘季驯的这个方案难以实现,同时会造成淮河沿岸的百姓沉重的灾难,所以朱衡不同意潘季驯的方案。

朱衡直接指出了不管是潘季驯还是之前的治河官员,在治河的时候从来不考虑淮河两岸百姓的生计,漕船过淮后或附近的湖泊蓄水过多,官府会随时泄放, 湖泊与运河之间以及运河东侧淮城周边地区往往一片汪洋。在这些官员的心目中,千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均是末叶琐事,只有漕运才他们心中的大局。

为了大局,牺牲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正常的事情,只要能够保住凤阳的祖陵和漕运的畅通,他们不惜使得整个淮河中下游成为泽国,放任百姓受害,这是朱载坖所不能接受的。

在这个问题上,地方官府和河道、漕运官员常常互相攻讦,地方官府的官员们认为河道漕运官员不体恤民情,而河漕官员认为地方官但知收割,不顾河工;即沿河居民,亦但保目前,苟且一时。双方经常通过奏疏交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