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第二章 炒菜

东晋小军将 第二章 炒菜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第二章 炒菜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这个就是铁锅?”刘道芬看着眼前这个黑乎乎的铁家伙,眼中充满了好奇。

此时人们做饭,主要是蒸和煮,使用鼎或者釜,锅并没有出现。牢之采用锻打制造出来的铁锅,热效率更高;大火猛油炒制出来的青菜,比起煮出来的不知道要好吃多少倍。铁锅制造出来之后,刘牢之亲自指挥着刘柱的婆娘做了一桌炒菜,吃的母亲何氏和姐姐赞不绝口,对牢之提出的把炒菜在宴喜楼推广的想法想都不想便同意了。吃完饭,道芬便拉着牢之来看他打制的铁锅。

“看着也没什么特别的,口要比釜阔些,没有釜深……”道芬仔细的打量着铁锅,自言自语道。

“对了!”牢之笑着解释道,“还有一样,这锅要比釜薄得多,这样一来,菜炒起来便快,也不浪费火。”

“那为什么作出来的味道差这么多呢?”道芬不解地问道。

“煮菜加的油都散在汤里面,根本就到不了菜上,所以不香;在者,炒菜的时候温度更高些,味道当然不一样。”牢之解释道。

道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指着旁边的平底锅道:“那个是什么,好生古怪!”

“那个叫做平底锅,是用来煎东西的。等明天我教着厨娘做个生煎包你尝尝!”

炎炎夏日刚刚过去,行动间带来一丝秋的清爽。升平元年的芜湖城,却注定会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

芜湖,原来是鸠兹附近一个长形湖泊,以“蓄水不深而生芜藻”而得名。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芜湖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公元前109年始设县。东吴黄武二年(223年),芜湖县城由鸠兹故地迁至县内鸡毛山一带,属丹阳郡。到晋时,芜湖已经成为沿江重镇,中原自淮、淝而至江左的重要渡口,此段水阳江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永嘉之乱后,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年),侨立豫州于芜湖;因王敦曾在此地驻兵,时人也称“王敦城”。

八月初八,芜湖城里的宴喜楼,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重新摆设的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一楼全部撤掉了隔断和席地而坐的案桌,取而代之的是高脚的餐桌和长条椅,宾客相对垂足而坐,就餐会谈的过程中,不会再压得腿酸痛,虽然有些不习惯,感觉还是很舒服的。二楼的雅间更是添置了带有靠背的椅子,坐累了倚靠一下,相当惬意。只有在三楼,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实在不习惯的客人也可以选择到三楼就餐。

如果说就餐坐具的变更只是有新鲜感,宴喜楼的菜品却大变了样。原先大家吃菜多是蒸和煮,间或有个炒鸡蛋什么的简单菜,一直这么吃也没觉出什么不妥,但最近宴喜楼的炒菜却让大家真真感觉到差距了。青菜清香鲜嫩,荤菜香滑爽口,比放在釜里煮的稀烂的菜强个百倍。酒楼里的侍者,只说是炒出来的菜,自与别个不同。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酒楼的生意便火爆了起来。家里宴宾客,如果能够拿出宴喜楼的菜,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这个月宴喜楼又推出了一款吃食,叫做水煎包,又香又鲜,食者无不折服,不提前预订都吃不到,遑论外卖了。不少客人专门跑来,就是为了尝一尝这个水煎包。

“客官里面请——”,这是酒楼里的侍者招呼着客人。

“韭菜鸡蛋,爆炒腰花,干煸大头菜,红烧肉……”这是侍者在给客人报菜名。

“哟,是小郎君与刘将军来了,楼上雅间请。”

刘牢之和刘平在二楼落座,吩咐侍者上几个拿手菜,相互闲聊着。

“不过月余的功夫,酒楼变化如此之大。刚才随意看了下,酒楼里的十几张桌子都坐满了客人,还有坐在门口等着的。”刘平感慨道。

“是啊,酒楼里的侍者和厨子增加了一倍,杂务人员也增加了不少,配套跟不上啊!”刘牢之道,“对了,平叔,我上次跟你说的,留下那几个工匠的事,怎么样了?”

“自从他们到咱们家,做的这些东西越做越多,手艺倒是越发精进了。他们一直没回场务,场务那边催过几次,被我搪塞过去了。小郎君不吝赏赐,各项供给丰厚,他们乐此不疲,到也愿意留在府里。”

“那就想办法把他们的家属接来,给场务的主管一笔钱,给他们脱籍吧。”牢之吩咐道。

不大一会儿,侍者上了菜,禀报道:“刘主管在门外求见。”

牢之笑道:“主管恁的客气,快请主管进来!”

自从牢之把铁锅做出来,尝到炒菜味道的何氏对炒菜赞不绝口,满口答应牢之说的要对酒楼的菜式做出改变的想法。隔日就带着牢之与酒楼的主管见了面,要求酒楼全力配合。前些日子为了更换酒楼的餐具,牢之经常到酒楼与主管商议,彼此之间已经熟稔。

门外进来一个四十来岁的精明汉子,向牢之行礼道,“见过小郎君,见过刘将军。”

“安叔好!”牢之站起来回礼,让了座。此人正是酒楼的主管刘安,当年也是刘建麾下一员猛将,四年前与敌交战时中箭落马,脏腑受伤,将养了一年,好歹救回一条性命,身手却大不如前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军中,便做了这酒楼的主管。

牢之问道:“主管一向忙碌,这次过来是有事?”

“是阿。托小郎君的福,自从用了这铁锅炒菜之后,酒楼生意那是一天比一天好。人手虽说增加了一倍,厨子每天还是忙不过来。”

牢之笑道:“酒楼人手的安排自然全凭安叔做主,小子不会插手;只是厨房重地,不可随便使用外人,咱们家中擅长铁锅炒菜的也就这些人,仓促之间无处可觅。不过可以在家里部曲之中招收学徒,慢慢培养。”

“如此甚好,”刘安顿了顿又道,“还有就是最近水煎包热卖,客人等的时间过长,不少客人会发脾气,不少人家要求外送,也满足不了。那个平底锅端得是好用,就是有点少,整个酒楼不过四口,不知道能不能再打制几口?”

牢之笑笑,“打制虽然不难,却颇费时间。我会尽快安排下去,等打造好了,让人给安叔送来。”

“如此甚好。”刘安恭身道。

等刘安告退,刘平想着他面色红润,精神焕发,颇有些志得意满的样子,说到:“主管看着精神好的很,想来是不再思念金戈铁马的生活了。”

“忙碌是好事啊,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安叔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这酒楼经营好,也是一桩善事;他伤愈后,身手大不如前,想来是恢复的不好。贸然上战场,没得丢了性命!”

闲话间,侍者上了菜,又来了两份水煎包,两人边吃边聊。

“说起这炒菜,别人家煮菜也是放油的,就是没有这个味道。小郎君真是了不得!莫非就是铁锅的功效?”

“这不过是后世的普通菜式,也值得大惊小怪!”刘牢之暗暗好笑,面上却不显,说到:“烹调之术,蒸煮煎炸炒,各有其妙。不能说哪个更好,只在烹调之人功夫深浅罢了。就如这水煎包,这次吃的与上次就有所不同,上次吃的菜有些烂,这次就刚刚好,不过是火候不同、熟能生巧罢了。”刘牢之没说的是,猛火重油才是关键,铁锅不过是适合这种做法的炊具罢了。

闲话间,牢之对刘平说自己需要烧制陶瓷的工匠。现在酒楼里的餐具很不中他的意,后续的一些东西需要用到玻璃器皿,所以自己烧制陶瓷以及玻璃也是在计划中的事。得到的答复是,不像铁匠和木匠,随军营地里有的是,陶瓷工匠则比较麻烦,第一个是芜湖本地不产陶瓷,这里没有官窑,当然也就不会有陶瓷工匠;第二个是官窑的陶瓷工匠即使逃亡,也不好遇到,总不能贴告示招揽吧,所以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

牢之思讨道:看来要找便宜老爹了,让他留意南下的流民中是否有合适的陶瓷工匠。实在不行,就只好让铁匠学着去做了,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

辞别了刘平,牢之回到了自己的小院。

跟刚来的时候相比,这里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孩子们住的大通铺,变成了三张上下床,组长则是单人床,空出的地方放置了一张餐桌,两张长条凳,平时用来吃饭,闲暇时间则是大家学习的地方。孩子们上午陪着牢之练武,下午则跟着牢之学习。牢之自己有先生授课,其志不在此,粗通文墨罢了。闲暇时,牢之教两个组长《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文字,以及简单的数术,再由组长教给其他的孩子。再来,在厢房中间,左右各用石头和黄泥垒了灶台,一个灶头上安装着铁锅,用黄泥把四周封好,另一个则放着一个炒瓢。铁锅不大,远比后世的六人锅、八人锅要小,主要是现在还没有条件冲压铸造。灶台旁边,是牢之设计的煤球炉子。平时的饭菜都是这些孩子们自己轮流做,用牢之的话讲,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孩子们不是简单的习武,木匠制作家具的时候,孩子们跟在一边学习,也会拿着边角余料练习,聪明的孩子会帮木匠师傅做简单的作业。

孩子一多,牢之对他们卫生要求又高,用水量大增,一开始由这些孩子到外面的水井里轮流抬水,牢之觉得很不方便,便让人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井,把铁匠打制的一个手压机井头,安装在井上,这样即使最小的孩子也可以打出水来。这时代没有橡胶,密封很成问题,只好用软木、厚布和胶压起来,作为提水的密封材料。在院子的西南角,加盖了一个厕所,孩子们洗衣、洗菜的脏水顺着沟渠流到厕所里,然后把秽物顺陶管下水道冲到院外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