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晋小军将 > 第一章 伴当

东晋小军将 第一章 伴当

作者:秋霜红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22:45

第一章 伴当

"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黄良狠狠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直到有些酸痛,才缓缓地睁开。透过有些发黑的木制窗棂,能看到外面的院子,像是到了什么古代名人故居的景点;房间里面有些暗,没有桌凳,床上围着布幔,靠近床尾有两个木箱,对着床有一张榻,上面有一个小的几案,通向明间的过道垂有门帘。黄良一脸懵懂,实在想不起怎么就到了这里。

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把黄良从纷乱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一只小手慢慢地拨开门帘,露出一张略显稚嫩的少女脸,她看到坐在床上的黄良,愣了一下,随即面露喜色,轻声说道:“小郎君,你终于醒了。”说罢,跻身进来。

黄良打量着这个女孩,十四五岁的年纪,圆圆的脸蛋,眉目精致,面色白皙,做丫鬟打扮,便轻声问道:“我……这是怎么了?”

“哎呀,小郎君,你竟然不记得了吗?昨天你练武的时候突然晕倒了,把大家都吓坏了”,女孩连珠说道,“大夫说,你是中暑了,身子有些内虚,需要将养一段时间呢!”

黄良晃了晃头,还有些晕晕的,懵然说道:“果然,我的头还是有点晕,好多事都想不起来了。对了,你……叫什么来着?”

女孩张大了口,吃惊地看着他,一脸无法置信的样子,半天才回答道,“我是小雅啊,小郎君这是得了失魂之症吗?这可怎么是好,我还是赶紧禀告夫人去!”说罢,也不等黄良回答,起身掀开门帘急急地去了。

“真是个急性子!”黄良无奈地想着。他还有很多事情不明白,正想着问她呢!

这么一折腾,倒是觉得有些口渴,黄良起身去穿鞋,一伸脚,顿时愣住了:眼前的一双小脚,和小鞋,跟自己三十多岁的人根本不符啊……

来到这个世界五天了,黄良透过小雅和姐姐刘道芬,慢慢地了解了自己目前的处境。

他叫刘牢之,彭城刘氏,据说是楚元王刘交之后,世代将门,曾祖刘羲曾为晋武帝时北地太守,善射艺;父亲征虏将军刘建,现供职于谢氏豫州军府;母亲何氏,出自东海郯县,也是将门之家。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刚五个月的弟弟刘庆之。眼下是东晋升平元年,也就是公元357年,司马聃亲政。

彭城刘氏自永嘉之乱时,同东海何氏一起,乡里故旧一千余家,南下渡江,定居于京口。彭城刘氏乃是地方大族,几百年下来分了各个里聚,现在彭城依然还有不少宗族留居。刘家这一支作为流民帅,有着不小的势力,长期盘桓在江淮之间。刘牢之的伯父刘寅,随都督殷浩征讨姚襄时兵败被杀,遗下两子:长子刘义之,自幼好武,现在正随着刘建从军;次子刘和之,居京口,照料京口的产业;刘建统领部曲,也在江淮之间活动,永和二年追随豫州刺史谢尚,镇芜湖,便把家小安置在了芜湖。刘牢之今年十岁,他从六岁开始便跟随父亲习武,平时由家将陪护着练习,那日天气炎热,刘牢之练得兴起,用力猛了些,中暑晕了过去,歇了几日,也就无妨了。

这是个乱世啊,眼下门阀世家当道,清谈成风,像自己这等将门出身的,根本不能跻身朝堂,还是只能凭借军功晋身。要想出人头地,便必须要有自己的班底;

这日,刘牢之照例来到校场,家将刘平早早就来了,跟着练了一会儿拳脚,额头微微见汗,日头不高,刘平就喊了停。刘牢之知道是前两天中暑的原因,不欲让他练得过急,他也不好说什么,就对刘平说道:“平叔,方今正是乱世,中原沦丧,胡匪横行,正是我辈用武之时,咱们刘家在江淮多年征战,也有不少部曲战殁,如果有孤儿生活的至为艰难的,不妨让他们跟着我一起习武。一来让我有个伴,互相照应,武艺也能精进些;二来这些人生活艰难,跟着学些武艺,将来也可以随我上场杀敌,搏个出身。”

刘平愣了愣,显然没有想到他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他想了想,说到:“这些人生活艰难,如何还能练得起武艺?”

牢之笑了笑,说道:“平叔只管找人,他们年纪幼小,想来家里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是多张嘴吃饭罢了。让他们吃住跟我在一起,省去了好大花销!”

刘平问道:“不知道小郎君要多少人?”

“不拘多少人,只要年龄与我相仿,身子还算硬朗,适合习武就行了。”刘牢之想了想,又道,“跟随父亲出征在外的,子弟如果有合适的也可以。”

刘平道:“只怕人多了,夫人不肯同意,毕竟家里也不宽裕。”

牢之道:“平叔只管找人,母亲那里自有我去分说。”

“也只好如此了,”刘平说道,“我先去找找看看,三日后看情况再定吧。”

辞别刘平后,刘牢之自去寻找母亲。

刘家并非大富之家,在芜湖除了这所三进的院子,还有一座酒楼,自彭城南下,随来了八十几户部曲,一部分留在京口。京口地广人稀,土地倒是不少,就是开发很不完善,“地多秽恶”,刘家将门也不重经营,部曲多有随军者,京口的产业由那边的族人打理,结余不多。刘家的这座酒楼,也不过是为了安置随军部曲的家属罢了。

后院,何氏刚刚把孩子哄睡下,正与女儿说话,听得门外小雅报说,小郎君来了。

牢之进得门来,向母亲和姐姐行了礼,站在一边。何氏看着微微见汗的额头,关切地道:“我儿,你身体刚好,练武艺的事不可操之过急。你年纪尚小,又不要你现在提枪上阵,先把身子锻炼好才是正经。”

“谢母亲关心,儿子也是这么想的。”牢之顿了顿,便又禀报到:“儿子近来想着,‘双拳难抵四手’,战阵之上,那是需要很多帮手的。我刘氏多年征战,折损了不少部曲,遗下的孤寡,生计艰难,不如让这些孤儿跟随我习武,一来将来可以同我一起征战,有个照应;二来,我刘家如此善待部曲遗孤,也能随父亲征战的部曲们,也能更加安心。”

何氏诧异的看着他,暗讨:“这个孩子自那日生病,性情变了不少,越发沉默少语了。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主意。”眼看着孩子希冀的眼光,到也不好拒绝,只好说道:“虽然你年纪尚小,不必安排常随,但有几个伙伴也是好的。只是家道艰难,实在养不起太多闲人啊!”

“母亲自放宽心,孩儿自有道理:那日孩儿晕倒,梦里遇见了个老神仙,给了我几样物事,想来养活几个孩子还是不成问题的。”牢之对道。须知有晋一朝,五斗米道散布广泛,从高门大姓,到贩夫走卒,多有供奉者。人们对鬼神之事,深信不疑,也热于传播。房玄龄撰写《晋书》,也包含很多鬼神虚妄之事,可见时人风气。

“啊呀,”何氏惊道,“不想我儿有此等际遇。不知神仙给了你什么物事?”

“母亲勿急,此几样东西制备繁琐,尚需时日。等制作好了,拿来给母亲过目。”牢之见母亲惊喜的样子,暗暗好笑,“制此等物事,还需要匠人相助,只是这匠人尚不知去哪里寻呢。”

“这个不难,工匠营里有的是,跟你平叔说一声就是了。”何氏笑道,“我儿有如此际遇,想是上天自有安排,你要找跟随的人,就随你吧。”

三日后,校场上。

刘平领着十几个小孩子,站成一排,静静地等着。刘牢之与刘平见礼之后,细细地打量着这些同龄人。

只见他们穿的破破烂烂的麻布衣服,很多都是补丁摞补丁,甚至还有破洞露屁股的;脚上大都穿着草鞋,也有光着脚的。面黄肌瘦,长期营养不良的样子。个头高矮不一,大的有十二三岁,小的**岁,拢共十四个。排头一个最大的,虽然一样穿着破旧,却收拾的干净,这时领着众人行礼道:“见过小郎君!”

牢之摆了摆手,说道:“大家免礼吧!”顿了顿,放声说道:“大家都是我刘家功臣子弟,以往多有照顾不到的,你们受苦了。从今往后,你们随我一同练习武艺,吃住自有府中照管,刘家不会亏待出力卖命的爷们。诸君共勉!”

刘平看看刘牢之老成持重的样子,暗暗称奇;这时插嘴道:“还不谢过小郎君的恩典!”

“谢过小郎君恩典!”一众小孩七嘴八舌的嚷着。

刘平对牢之说道,“这些孩子,都是战殁部曲的孩子,有的依附叔伯,有的兄弟几个抱团过活,日子清苦。虽然看着瘦弱,身子却康健。”

牢之点点头,“如此甚好,有劳平叔了。”说罢,又跟刘平说了需要工匠之事。

百工在魏晋是贱业,由官办场务统一管理,父死子继,职业世袭。他们在场务做活是服劳役,没有工钱可拿;他们也不可以自己开店,售卖产出,平时也不能接外面的私活,日子过得很是凄惨。军营之中自有随军工匠,制备甲胄武器及攻城器械,所以找工匠对刘家来说并不困难,刘平一口答应下来。

当天功课练罢,牢之把这十四个孩子分成两组,取名甲班、乙班,为他们指定了临时班长。甲班的班长叫刘顺之,就是排头最大的那个,与牢之同族,今年九岁,去年父亲牺牲,跟随叔叔家生活;乙班的班长叫孙乾,今年八岁,五岁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牢之把他们带回自己的小院,安排在厢房,两班各自一个房间,睡在木板制成的大通炕上。牢之找来自己的旧衣服,给他们换上,又让他们自己烧水洗澡,把原来的破衣服丢掉。

晚上刘柱把饭挑过来,木桶装的米饭,就着青菜和咸菜,大家美美吃上一顿。刘柱就是小雅的父亲,刘家现在家里就这一家下人,小雅在何氏面前照应,小雅的母亲在家里做饭,刘柱则张罗外院的杂事。这个时候的人做饭用釜,适合蒸煮,能炒但是很不方便,热效率不高,所以刘牢之第一件要做的就是铁锅。

刘平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第二天的功课练习完毕,他就领着工匠们来了,一共是三个木匠,两个铁匠。据刘平介绍,这三个木匠是兄弟,两个铁匠则是父子,都是工匠营中的好手。

刘牢之对工匠们说:“刘将军已经告诉你们了吧?这次我要做的东西,不惜工本,但是一定要做出我要的样子。做的好了,不吝赏赐。”工匠做工,本为服役,是没有工钱可拿的。场务的主管待工匠又苛刻,动辄打骂,因此虽然几个工匠面对的是个小孩子,也不敢大意,唯唯诺诺的说道:“但凭小郎君吩咐。”

牢之先是对着铁匠说:“第一件是铁锅,这个是铁锅的图样,”说罢,拿出一张纸来,指着道,“锅口一又三分之一尺,锅深三分之一尺,锻打成型后打磨平滑,锅边处钻四个孔,铆上铁管,装上木柄。这样的锅来六口。然后比这大一号的,锅两边钻孔,铆上两个耳朵,这样的锅来三口。第二件是平底锅,锅口跟第二种一样大,深三分之一尺,铸造和锻打,各来一个,明白了吗?”两名铁匠躬身道:“明白了,小郎君。”

牢之又给了三名木匠几张图纸,上面画着的却是桌子,靠背椅子,方椅,长条凳等家具,还有简易的榨汁机,木制圆锅盖等等。这些对木匠来说没有技术难度,只不过形制跟现在的不同罢了。牢之告诉他们核算物料,这边备好之后,直接带上工具来府上打制。

刘平插嘴道:“何必这么麻烦,直接着他们在场务打造好了,送过来不就行了?”

牢之答道:“本来无妨,只怕这些东西师傅们第一次打制,难免有些纰漏;打制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需要随时改进,所以还是在家里方便些。”工匠们躬身称是。

牢之挥手让工匠们退下,辞别了刘平,自行领着小伙伴们回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