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反穿越调查局 > 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粮

反穿越调查局 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粮

作者:码字的李世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36:14

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粮

典府的队伍进到了滏口陉要塞,在听完当地军需官吏汇报的情况后,胡义和赵亮之前悬着的心,才终于能够稍微放下了一些。

此次长平大战,赵国也真的是拼了老命,上下齐心抵抗秦军来犯。无论是前线的将士,还是后方的百姓,全都爆发出了极高的战斗热情。

为了能让前方的赵军子弟兵吃饱肚子,好有力气与秦军交战,赵国发动了将近二十万的运粮民夫,日夜不停的往前线输送粮草。尽管那些运粮队伍里面,主要都是老人、妇女和十三四岁的少年,可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绝对不比任何成年男子差。

太行山巍峨险峻,山中开凿的道路崎岖难行,远非河北平原上的官道可比。但即便如此,运粮队也丝毫没有被难住。能走骡子的地方,就由老把式赶着壮骡,驮货前行,遇到骡子不好走的崎岖地势,也无分男女老幼,大家直接扛上几十斤的麻袋继续加紧赶路。

跌倒了,就立刻爬起来;擦破皮肉,也毫不在乎。人们相互鼓励着、呼喊着,脚不停歇的向着丹水防线挺进。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架无人机在上空盘旋的话,你会从镜头中惊讶的发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山峦河谷间,就仿佛是沸腾了一样,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穿行赶路的景象。

据军需官吏报告,从滏口陉要塞到大粮山辎重营,山路连绵数百里,运送一批物资过去,通常需要小半个月的光景。为了保证前线供应,他们想了个办法,把大部分民夫编做上百支队伍,分段安置于太行山脉中,梯次出发,轮转运送,如同是接力赛一般,确保每天都有粮草送进大粮山营地。

“目前大粮山那边囤积了多少粮食?”胡义问道。

“回禀长史大人,据卑职估算,大粮山储备的黍约有四万一千石,麦在两万石上下,杂豆略少,大概七八千石。具体的数量,大粮山的军需官应该更清楚。”

赵亮心里默默盘算,这些数字加起来,差不多就是全军七天的口粮。于是他接着问道:“目前咱们每天能送过去多少?”

官吏回答:“按照咱们轮转运送的新方法,原本每天至少可以输送一万五至两万石粮草到前线。但是最近太行地区暴雨频繁,运粮的队伍受到了极大影响,所以,眼下我们只能苦苦撑持,尽量保证一天一万石的最低标准。”

他略微犹豫了一下,又鼓起勇气道:“请二位大人责罚,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连一万石都送不到。而且,还有不少民夫因为过度劳累或发生意外,死在了送粮的路上。”

胡义叹了口气,闷哼一声道:“唉,这也不能怪你,谁让咱们非要在这种鬼地方跟秦国人打生打死呢?每运送一斤粮食到前线,路上就得再搭进去两斤,这么个损耗法,一旦遇到雨天,队伍被堵在路上多拖延几天,到最后能送入将士们手中的粮食,自然又会减少大半。”

赵亮以前也曾上过几次战场,但是从未接触过后勤补给方面的问题。无论做西周的大将军,还是当北宋的临安侯,他都只是在前线带兵与敌人作战,每到饿了的时候,伸手就有饭吃。然而他却万万没能料到,平时那些司空见惯的大饼馒头,背后居然会有这么多人在辛勤付出。

战争,以另一种方式,向他展示了残酷的一面。

胡义让军需官吏暂时退下,转头对赵亮说道:“情况比我们之前预想的稍微好一点。大粮山辎重营的储备粮,够前线将士六七天的保障。如果每天能有八千到一万石的补充,周转起来总能维持在五天左右的水平。”

赵亮问道:“依你看,如果赵将军率兵迎战秦军,需要额外增加多少粮食储备?”

“那就要看战场向前推进多远了,”胡义沉吟道:“倘若大军离开丹水防线,五十里范围内的作战距离,将士们随身携带的口粮不能少于三天,否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粮草不继的危险。如果超出了五十里的范围,那还必须配置随同大军一起行动的辎重部队,另外再带上五天左右的粮草,同时建立补给线,向前方持续进行输送。”

他略微顿了顿,盘算道:“粗略估计,大粮山辎重营不囤积十万石以上的粮食,根本不够赵将军发动一次大会战。”

赵亮听得连连点头:“这么说,除去每日的正常消耗,咱们还需要额外补充三四万石粮食,才能满足整个大军作战的需要。”

胡义好奇的看着赵亮:“咦?听你的意思,怎么好像是在考虑如何能给赵括补齐物资啊?晋阳公主不是让咱们想办法限粮吗?”

赵亮尴尬的笑笑,道:“话虽这么说,但赵括毕竟是前线主帅,他要是询问起此事来,我心里多少也要有个底才行。”

胡义满不在乎的说道:“你怕什么?大王已经明确下诏,给咱们这些专职官员决断之权,所以根本不必看赵括的脸色办事。更何况,不是还有晋阳公主在背后撑腰嘛,只要不让驻防丹水防线的部队饿着肚子,那就不用担心赵括找麻烦。”

闻听此言,赵亮无声的点了点头,心里却不由得开始盘算起到了大粮山之后的应对办法。

典府人马在滏口陉要塞住了三天,等到养足了精神,胡义才决定继续出发,往位于丹水防线与百里石长城防线之间的大粮山辎重营前进。

一出了要塞山口,队伍便立马进入到了太行山脉,直至这个时候,赵亮他们才真正明白,军需官吏口中所说的道路难行,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这之前,赵亮对太行山并不陌生。除了小时候姥爷经常带他到这里徒步旅行之外,当初刚刚穿越北宋,他为了护送杨家二小姐杨茹回汴梁,也曾在李二白的指引下,专门选道太行,由山路前往宋军的大后方相州。

然而,宋朝那个时候的太行山路,经过千年的修葺改造,尤其是茶马商旅的频繁往来,已经是颇具规模了。很多地段甚至还铺上了青石板或青石条,无论骑马还是不行,都非常方便安稳。

可是战国时期的太行山,仍旧是一派自然原始的风貌。别说什么大青石了,就连个像点模样的小山路都少的可怜。赵军所谓的运粮栈道,基本上就是依着山势刀砍斧凿出来的羊肠野径。

在这样的山路上,骑马根本不用指望,单靠两条腿走着,随时都会有坠落山谷的危险。

赵亮一行人牵着马匹,夹杂在运粮的队伍里,一步一步往前挪腾,走的是异常辛苦。不过反过来想想,他们身上什么负重都没有,尚且如此困难,那些肩挑背扛的运粮民夫,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光景呢?

赵亮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皆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和脸带稚气的少年,他们拉着毛驴骡子,挑着被粮食压弯的扁担,在太行山脉的碎石小道上步履维艰,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女人,同样背着大包大包的麻袋,跟在队伍最后方,咬牙奋力前行。

这些人全都累得面容憔悴、步伐踉跄,一刻不停的大口喘着粗气,仿佛随时都会一头栽倒。可是,他们的眼睛里,却都闪着光。

那种亮晶晶的目光,是希望,对于胜利的希望。

他耳边听到最多的,全是民夫百姓们相互鼓劲儿、不甘落后的话语:

“老伙计们!再加把力啊,前方的将士们还等着咱呐!”

“我两个哥哥都上阵杀敌了,绝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大王不是说了嘛,这回秦国欺人太甚,非要把咱赵国活活逼死,咱说什么也不能认了这个怂!你们说对不?”

“没错!孩子们都上前线,打他狗日的秦国啦!剩下我们这些不中用的老东西,还不赶紧卖把子力气?”

“阿爷,俺不累,俺还能再扛一袋!你放俺背上!”

“咱们多往前面送一斗粮食,孩子们就多一分气力,打起秦军就更猛,那可都是咱自家的子弟啊。”

“二叔,你别小瞧我们女人呐,黑娃他爹参军之前,我也是成天跟着他下地干活的,什么苦都能吃得!”

此时此刻,赵亮的心中不禁有些恻然。

也就再过个把月的功夫,白起指挥的秦国铁骑就将彻底困死赵军,再然后,便是那场震惊天下、流传万世的坑杀四十五万降卒的惨剧。

而在那些死难者当中,就有眼前这些百姓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更可悲的是,他们自己并不清楚,现在拼尽全力给前线输送的粮草,居然有可能成为最终害死自己亲人的“毒药”。

倘若粮食欠缺,赵括恐怕还得掂量掂量,要不要贸然主动出击,去找秦军决一死战;可是一旦粮食充足,那么长平前线的战争走向,就会朝白起所设想的轨道上倾斜了。

世间之事,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与讽刺。那些所谓“该做的”,到底“应该不应该”,恐怕除了极少数的幕后操纵者,没有谁能真正说得明白。

而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人们往往并不清楚,某个了不起的历史拐点,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更不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他们是如此的单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坚信着自己愿意坚信的一切,同时,他们又是如此的可怜,可怜得令人心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