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七十九章:白波黄巾讨平

第七十九章:白波黄巾讨平

这次朝廷官军讨伐白波黄巾,较历史上已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人员以及讨伐力度。

在历史上,中年五年时凉州叛军已攻入三辅,围攻陈仓,于是朝廷急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军队救援陈仓。

那次可没有张让、赵忠等人捐赠近四亿钱充为军费,朝廷也没有事先征募新军,皇甫嵩与董卓完全就是去救火的,理所当然不敌王国、韩遂、马腾十几二十万叛军。

因此皇甫嵩决定固守陈仓,以逸待劳。

事实证明皇甫嵩的判断并没有错,后凉州叛军围攻陈仓长达八十日却无法攻克,军队疲惫,只得退兵,皇甫嵩趁机下令追击,连战连胜,斩首万余,就连叛军首领王国也在败军之后不久病死。

顺便一说,董卓两次判断失误,建议未被皇甫嵩采纳,因此后来见皇甫嵩重创叛军,董卓又是羞惭又是忌恨,因此才会在入主雒阳之后故意揶揄皇甫嵩,所幸皇甫嵩也是个能屈能伸的丈夫,并未在言语上攻击董卓,因此董卓也没把他家怎么样,反倒是皇甫嵩日后受司徒王允之命,抄了董卓一家,将董卓家眷全部杀死。

然而,皇甫嵩在判断精确的情况下,却没有考虑到另一股威胁,即白波黄巾。

因董卓被调去凉州长达四个月,白波黄巾在河东愈发猖獗,像这次一样先是击败董卓的女婿牛辅,然后攻向河内,试图从河内渡河,攻至河南。

朝廷本应调兵征讨,奈何恰巧碰到灵帝病重,大将军何进在袁绍的建议下欲铲尽宦官,扶外甥刘辩登基,为此秘密召董卓回京,换而言之,此时的朝廷以及董卓,都顾不上白波黄巾,以至于白波黄巾趁机攻略河南东部以及东郡、陈留,声势大为壮大。

等到董卓彻底控制朝廷,白波黄巾已成气候。

再加上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生怕白波黄巾与关东诸侯联合,断他后路,遂决定弃守雒阳,撤往长安。

简单地说,历史上白波黄巾之所以能成气候,恰巧是抓住了朝廷疲弱、首尾不能兼顾,且身为河东太守的董卓又被调往凉州的真空期,但这次,凉州、三辅有皇甫嵩、朱儁、张温三人坐镇,每一方都在抓紧时间训练新军,三方合计兵力多达十余万,又有刘备、曹操、孙坚等猛将为用,王国、韩遂、马腾再能耐,也无法像历史上那般令朝廷惊恐。

再说河东这边,又有丁原取代董卓任太守,联合中郎将孟益与新调河内的太守王匡,逮住白波黄巾一通穷追猛打,白波黄巾根本没办法像历史那样趁机壮大,反而被逼回了老巢白波谷。

六月十三日,丁原、孟益、王匡三人再次率军至白波谷外,当着谷内白波黄巾的面处死在战场上俘虏的贼卒,并朝谷内喊话,意思大抵就是:战前投降的贼卒仍可得到赦免,但若是在战场上抓到,通通处死!

这一番威胁恐吓,令山谷内的白波黄巾士气低迷,陆续有贼众趁夜逃奔官军投降。

丁原、孟益、王匡三人也不毁诺,将这些贼卒编入丁原麾下,给他们食物,又命他们在山谷前喊话劝降。

有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藏匿于山谷的白波黄巾无疑开始动摇了,有大量的贼卒趁机逃离,或逃亡,或投降官军,郑泰、张奉、韩暹等人无法禁止。

眼看着己方大势已去,首领郑泰决定向河西——也就是左冯翊突围,毕竟看当前的情况,他们肯定是没办法像历史上那样向东扩张了,只能向西,再考虑到目前三辅,张温坐镇京兆,皇甫嵩坐镇右扶风,唯独左冯翊局势相对宽松,这或许能带给他白波黄巾转机。

但张奉、韩暹、李乐、胡才几人却没有郑泰那般的乐观,都感觉前途渺茫。

待张奉回到住处将郑泰的决定与部下一说,他部将徐晃劝道:“既大势已去,何不投降官军?一旦等到冠军攻入山谷,将军再想降对面也不答应了。”

这话说得张奉犹豫不决,倒不是怕死,毕竟敢落草为寇的,绝非良顺,多是亡命之徒,亡命之徒不怕死,就怕死得毫无意思——倘若官军能收编他们,给予他们一些好的待遇,那他们为何要去寻死?

思忖片刻后,张奉将心底的顾虑告诉了徐晃:“就怕官军出尔反尔,诱杀我等。”

不得不说他的考虑也在理,毕竟官军宽恕那些贼卒,可不代表会宽恕他杨奉等叛军的头目。

于是徐晃便对杨奉道:“不若我先去与官军接触,若官军杀我,将军便与郑泰等人向左冯翊突围。”

杨奉点头答应。

当晚,徐晃趁夜色潜出山谷,主动投向官军,正好与张辽撞见。

徐晃乃张奉麾下将领,作战勇猛,这段时间多与张辽、张杨打过照面,张辽自然认得他,遂在解除其兵器后,将其带到丁原跟前。

丁原也认得徐晃,知道徐晃是叛军中一员骁将,见其趁夜前来投降,心中颇喜,态度十分客气,向徐晃做出许诺,只要徐晃真心投降,他便授予徐晃别部司马的官职。

徐晃本来就有投诚之意,又见丁原态度和蔼,心中疑虑顿消,立刻抱拳而拜,旋即道出了杨奉也想投降的真相。

丁原大为惊喜,毕竟杨奉乃郑泰麾下的大将,白波黄巾众头目之一,若杨奉投降他官军,岂不是能重创贼军的士气?

于是丁原命徐晃回去告诉杨奉,若杨奉愿意归降,他便举荐杨奉为河东尉。

甚至于,为了说服杨奉,他特意告诉徐晃,他的靠山乃是河南尹何苗,大将军何进的兄弟,太子的舅舅。

这话一出,别说徐晃被镇住了,待他回去告诉杨奉,杨奉也被镇住了,此时他们才知道丁原居然有这等人脉。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投降!

于是杨奉一边命徐晃调集麾下部曲离开山谷,投降官军,一边偷偷派人请来韩暹、李乐、胡才几人,可惜徐晃调动麾下部曲的动静被郑泰发现,使郑泰立刻意识到杨奉、韩暹、李乐、胡才几人中有人投靠官军,慌忙下令全军突围,向左冯翊突围。

此举可谓是打乱了张奉的安排,别说韩暹几人心慌,杨奉自己也慌了,生怕丁原产生误会,慌忙去投奔丁原。

韩暹、李乐、胡才几人,则纷纷逃亡左冯翊,毕竟,只要杨奉能在丁原麾下站住脚,他们日后也可以再投降官军。

而另一边,杨奉、徐晃慌忙去投奔丁原,解释经过,丁原倒也有责怪,依旧接纳二人为自己部下,只是惋惜走脱了郑泰这个白波黄巾的首领。

杨奉趁机说道:“府君莫急,我此前与韩暹、李乐、胡才几人叙说投奔官军之事,他几人已被我说服,只是被郑泰发觉,搅了此事,待日出之后,我可以派人去联系韩暹几人,叫他们来投奔府君。”

丁原大喜,点头答应。

日出后,丁原命张辽、张杨率军入白波谷,扫荡谷内残余的贼卒,顺便接管贼子抢掠得来的钱粮,而杨奉则带着徐晃,率部曲追到河岸,派心腹联系韩暹、李乐、胡才几人。

鉴于丁原昨晚在张奉的劝说下并未派遣追兵,韩暹、李乐、胡才三人在突围之后也不急着渡河,就在汾阴一带游荡,看看杨奉会不会来找他们。

如今见杨奉果真前来,于是三人便跟着杨奉去投奔丁原。

唯独郑泰率人渡河逃往左冯翊。

半日后,丁原见杨奉领着韩暹、李乐、胡才三人前来投降,倒也没毁约,命几人约束麾下部曲,又编入己方麾下,旋即便向朝廷上奏,叙说白波黄巾已讨平一事。

奏章送到汉宫崇德殿,依然还是刘辩率先看到。

当他得知杨奉、韩暹、李乐、胡才几人,尤其是徐晃都投降了丁原之后,他亦感觉有些奇妙,毕竟在历史上,杨奉是被董卓的女婿牛辅击败,顺势投奔了牛辅,直到董卓身死,李傕、郭汜二人寇犯雒阳,杨奉又一度倒向献帝,护送献帝返回雒阳。

当时韩暹、李乐、胡才几人,也被杨奉请来截击李傕、郭汜的追兵,没想到这次,杨奉、徐晃却成为了丁原的部下。

他将这份奏章递给卢植过目,卢植虽欣喜于丁原讨平了白波黄巾,却也担心杨奉、韩暹、李乐几人恶习难改。

这话与刘辩不谋而合,毕竟这些个自私自利的家伙确实不是什么好人,尤其是李乐,在护送献帝过程中先是逼迫献帝授予他麾下贼众官职,后来又反叛,试图夺回献帝,十足一个缺智短谋的投机者。

不过以刘辩现如今的眼界来看,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大不了等这些人犯事时一杀了之呗。

待此事传开,何进、何苗、袁绍皆大为欣喜,何苗当即为丁原表功表奏,封费乡侯,而何进与袁绍则急奏灵帝,请灵帝再派孟益赴汝南平葛陂黄巾。

骠骑将军董重立刻就跳出来,称丁原虽重创了白波黄巾,却未能除尽贼军,抓到贼首郑泰,请奏灵帝下令丁原、孟益率军越境,赴左冯翊追击郑泰残余,总之就是不让朝廷出兵征讨葛陂黄巾。

双方在灵帝跟前争吵辩论,最终被心烦意乱的灵帝斥退。

待双方离开后,灵帝问张让道:“董重是在谋划对付袁氏?”

“是。”张让点头。

灵帝又问:“是谁在给董重献策?……以董重的能力,朕不觉得他能想出这等计策。”

是您的儿子……

张让哪敢说实话,讪笑道:“老臣也不大清楚。”

灵帝点点头,随即便下令孟益率军赴左冯翊,追击白波黄巾首领郑泰。

事后张让将这件事告诉刘辩,刘辩哑然失笑。

如他所料,猜到了其中利害的灵帝,也暗助了董重一把。

六月下旬,葛陂黄巾寇犯汝南,攻打郡县,抢掠那些不与袁氏亲善的氏族,消息传到雒阳,骠骑将军董重大喜,趁机弹劾袁氏勾结葛陂黄巾,灵帝也装模作样地发了一通火。

袁隗、袁基、袁绍、袁术百口莫辩,只能决定亲赴汝南,以剿灭葛陂黄巾自证清白。

问题是派谁?

袁基?袁绍?

还是袁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