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六十六章:废史立牧?不!(二)

第六十六章:废史立牧?不!(二)

事实上,历史上灵帝对于‘废史立牧’,就表现地十分谨慎。

第一批被他任命为州牧的只有三人,除了提出这项建议的刘焉被如愿以偿地任命为益州牧,还有幽州牧刘虞,与豫州牧黄琬。

刘虞对汉室忠心耿耿,在历史上曾严词拒绝韩馥、袁绍拥护他称帝,可谓忠贞之臣。

而黄琬乃司徒黄琼之孙,是被党锢一事禁锢二十年的党人,但此人亦忠于汉室,于董卓祸乱时联合王允同谋董卓,最终因李傕、郭汜攻破长安而被害。

可见,当时灵帝在选择州牧一事的人选上,是非常慎重的,唯一看错的就只有刘焉。

但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当前的刘焉尚未暴露其野心,再加上又是汉室宗亲,灵帝看错了刘焉也无可厚非。

至于后来董卓把持朝廷,各地诸侯纷纷自表州牧,那只能说是灵帝始料未及,他怎么会想到,在他死后,大将军何进一番操作,害死自己不够,还害得他汉室从此沦丧呢?

而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灵帝开了恢复州牧的先河,历史上后来才会出现层次不穷的州牧。

因此州牧一事,刘辩一定要扼杀在源头。

但问题是,不设州牧,又如何有效平定各州叛乱呢?依靠刺史?

事实上,各州刺史不是不能代替州牧,只是谈不上‘效率’。

因为刺史本身对各州是没有管辖权的,只有监督权,别看丁原之前任并州刺史时,一度联合并州各郡讨伐义屠各胡,那是因为他得到了朝廷临时赋予的权利。

换而言之,刺史想要临时接管州郡的军事,就必须先得到朝廷的允许,这一来一回最起码几个月,等到朝廷授予权力,估计这州也被叛乱军祸害地差不多了——这也是刘焉提出设立州牧的理由之一,以便最迅速地,联合整个州的力量去平定叛乱。

这一点刘辩也是认可的,他对灵帝说道:“儿臣以为,可以授予刺史‘临时军权’,倘若某一州发生叛乱,则该州刺史自动获得州下各郡的兵权,立即出兵讨贼,平日,则依然无权管辖各郡。”

灵帝听罢,不置褒贬,旋即平静地反问刘辩道:“若有刺史养寇自重,该当如何?”

刘辩一愣,回答道:“若刺史养寇自重,州内郡守自会举报。”

“若刺史与郡守沆瀣一气,又如何?”灵帝又问道。

刘辩思忖了一下后说道:“可由朝廷派御史或监军督查。”

灵帝笑了笑,又问道:“若刺史贿赂御史、监军又如何?”

这样问下去还有完?

刘辩脸上露出几许无语,正色说道:“儿臣相信,总有清廉正直的御史。”

灵帝看出儿子被问得有点不耐烦了,在下了一子后,换了个方向又问道:“临时赋予刺史领兵之权,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如何讨贼?”

此时刘辩已猜到灵帝这是在考验他,于是按捺着不耐烦回答道:“可赋予刺史一些兵权,不必多,三五千人足以,若发生叛军,刺史便可以这支军为骨干,各郡郡军为羽翼,出征讨贼。为增强刺史之军与各郡郡军的协同,可允许刺史手下兵曹从事,平日里代替刺史与各郡郡兵联合操练。”

灵帝饶有兴致地听着刘辩的建议,忽而又问了一个刁钻的问题:“平日演练时,若有郡尉不服从兵曹从事的安排,又该如何?刺史是否有权处置?”

“呃……”刘辩也被问住了。

说有吧,在他的设想下,刺史平时不应该具有管辖各郡军军政的权利,若允许刺史这么做,那就等同默许刺史干预各郡军政,权利直追州牧;若没有吧,那就等于变相支持各郡与刺史对着干。

思忖良久,他坚定说道:“没有!刺史无权处置不服从的郡县,但刺史可以上报朝廷,由朝廷出面问责。……虽如此一来一去花费许久,但考虑到是在和平时期,繁杂一些也太大无妨碍。不过一旦州内出现乱象,各郡县就必须无条件服从刺史。”

灵帝微微一笑,看得出来对刘辩的回答比较满意,但旋即他又故意挑刺道:“若刺史派人伪装乱象,假公济私,擅自处罚各郡县呢?”

刘辩轻吸一口气,正色说道:“自当严惩不贷!”

不得不说,哪怕明知灵帝是在考验他,刘辩也被灵帝这些刁钻的问题给问得心中焦躁,最终忍不住说道:“父皇,这世上岂有十全十美的政令?查漏补缺,才是常态。”

灵帝一怔,在仔细琢磨了片刻后,看向刘辩的目光中浮现几丝赞赏,旋即好奇问道:“这些是卢植教你的?”

刘辩担心灵帝询问卢植,谨慎地说道:“一些是,另一些不是。……另一些是我老师史道人与友人交谈时提及的,偶然被我听到。”

灵帝大为意外:“史道人与其友人,亦懂治国?”

刘辩借打诨岔开话题:“父皇,先秦时期,道家便有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嘛。”

灵帝哈哈一笑,果然不再追问早已不知去向的史道人,令刘辩暗自松了口气,低头一看棋盘,暗暗嘀咕:方才他被灵帝刁钻的问题问住,毫无心思下棋,可即便如此,他的棋势居然还是能与灵帝旗鼓相当?

可见灵帝放水放得有多厉害。

最终,父子二人下满棋盘,以刘辩输七八目收场。

“我儿还是要加强棋艺啊。”灵帝笑着说道。

刘辩嘴角牵了牵,心中又一次对灵帝稍稍有了几分改观。

次日,灵帝于崇德殿设朝,召群臣商议废史立牧一事,朝中诸臣各持己见,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在反对的人当中,不乏有卢植、杨彪、马日磾等冷静客观的臣子,他们也觉得州牧的权力太大,日后或会窃夺朝廷对地方州郡的控制;而赞同的人大多都有自己的目的,就比如何进、袁绍、袁术,一看就知道准备推荐心腹出任州牧。

可惜刘辩早已向灵帝陈述了利害,于是灵帝不顾何进、袁绍、袁术等人的劝说,加强刺史了的职权:“……从即日起,在各州出现叛乱之际,各州刺史自行获得调兵讨贼的权力,允许其调动各郡郡军,直至讨平叛乱。另外,平时允刺史辖下兵曹从事与各郡郡军练军,粮草拨付由刺史与各郡太守商议决定。”

卢植、杨彪、马日磾等人一听,纷纷表示赞同。

毕竟刺史再加强也只是监察官,对各州军政没有直接的管辖权力,不可能真正变成割据一方的诸侯军阀,若有人心怀鬼胎,朝廷完全可以将其罢免。

相较之下,何进、袁绍、袁术等人就未免有些不甘,还有今日朝议中刘辩特地多瞅了两眼的侍中董扶,毕竟这董扶与刘焉私交颇深,历史上刘焉上表求益州牧之时,曾荐董扶为蜀郡都尉,与刘焉一同入蜀,可见二人私底下肯定有些勾当。

果不其然,待等何进回到大将军府后,董扶便来拜见,游说何进劝灵帝改变想法,赞同废史立牧。

其实何进何尝不想赞同?

与做长远考虑的刘辩、卢植等人不同,何进、袁绍、袁术更渴望控制天下各州来增强己方的声势,而刘焉提出的废史立牧,恰恰就符合何进阵营的利益。

问题是灵帝已被刘辩说服,而卢植、杨彪又不赞同,他也无能为力。

于是,董扶就向何进提到了一个人:张燕。

何进心中微动,遂带着董扶进宫劝说灵帝,灵帝身边的张让急忙派人告知刘辩。

“张燕?”

在听到这个名字时,刘辩有些意外,因为他在刘焉的奏章中也看到过这个名字。

据他所知,张燕原名褚燕,常山真定人,中平元年黄巾暴乱时,他亦纠集了一帮少年占山为王,转战出击,逐渐发展到了万人。

中年二年时,褚燕与同为流寇的张牛角汇兵一处,推荐后者为首领,直至张牛角被流矢命中,临死之前任命褚燕为首领,而褚燕也因此改名张燕。

此后,张燕的势力不断壮大,与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叛贼相互联络,后者纷纷投奔,不到年逾,张燕的势力就发展至十余万,号称‘黑山军’。

他依稀记得,他十年前曾看过一本小说,当时那位年轻的作者错将黑山军误认为黑山黄巾,还写张牛角带着张燕去攻徐州,但其实黑山军与黄巾军没太大关系,而张燕本人也并非黄巾余党,他只是见黄巾动乱趁机占山为王的一个投机者。

甚至于,张燕见当时朝廷无力征讨他,他竟主动派使者向灵帝投降,被灵帝任命为平难中郎将,命后者管理大河以北山区的行政与治安,每年还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可谓是相当聪明。

当然,只要有点脑子就能猜到,朝廷虽然招安了张燕的黑山军,但对其并不信任,因此在冀州刺史刘焉的奏章中,他就将张燕视为潜在的隐患——说说话,张燕的黑山军目前也就是没反,真要叛乱,这股威胁确实还要强过张举、张纯。

而这次董扶也正是以此为理由,与何进一同前往劝说灵帝,希望灵帝改变主意,赞同废史立牧。

对此,刘辩自然不能视若无睹,但考虑到上回在朝议中已经反对过何进一次,再若出面未免会引起何进、袁绍等人的怀疑,于是他便吩咐尚书常侍渠穆。

尚书常侍渠穆依言去见孙璋,将刘辩的原话告知孙璋:“……大将军赞同废史立牧,无非是要心腹出任各州州牧,若被他得逞,太后与董侯危矣!当速请骠骑将军,阻止此事!”

孙璋大惊,立刻派人告知董重,董重也立即进宫面圣,与温室殿内与何进、董扶辩论争吵,最终三人都被不耐烦的灵帝喝退。

得知此事,刘辩心下暗笑。

还别说,骠骑将军董重,还挺好用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