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刘辩,雄主 > 第六十七章:讨平二张

我,刘辩,雄主 第六十七章:讨平二张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9:43:18

第六十七章:讨平二张

军政分离,刘辩并非不知,只是不适用于当前的汉室。

令地方军政分离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强大且稳固的中央来威慑地方,令其不敢逾越。

而现如今离心离德的汉室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倘若推行军政分离,于十三州各设一名‘将军’,那么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手中有兵权的将军就会渐渐将手伸到州内郡县,最终像历史上的‘州牧’那样,成为一方诸侯,听调不听宣。

似这等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刘辩不会犯这种错误。

因此,他选择加强刺史这个各州的监察官,允许其在平叛时统帅军队,但平时州内各郡的军队,则仍归各郡管辖。

之前灵帝问刘辩刺史平日联合联军时,有或无权处罚不服从命令的郡尉,而刘辩思忖片刻后回应无权处罚,就是在谈论各州军队在战时与非战时的归属——平时兵权归各郡太守,战时归该州刺史,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刘辩自认为这个举措最适合当前的汉室,剩下的,也就只有查漏补缺了。

就像他对灵帝说的:无论何朝何代,世上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政令,查漏补缺、与时俱进,才是常态。

次日,鉴于骠骑将军董重的搅局,大将军何进与侍中董扶终究没能说服灵帝废史立牧,灵帝发下诏令,加强各地刺史的权力,给予其非常时期可自由调度州内军队的权力,不必再请示朝廷。

对此,侍中董扶十分失望,向朝廷请为使者,前往冀州传递朝廷的公文。

在见到冀州刺史刘焉后,董扶将事情经过一说,又出示了朝廷的公文,刘焉亦颇感失望。

毕竟弄了半天,朝廷只是稍微加强了一点刺史的权力,且这份权力也只有在州境内出现叛乱时才能自动获取,而平日,各州刺史仍然无法插手州内郡县的政务,这岂是刘焉想要的结果?

他皱眉问董扶道:“不知是何人阻扰此事?”

董扶不知刘辩暗地里的所为,如实说道:“乃骠骑将军董重。……他见大将军支持废史立牧,唯恐大将军遣心腹出任各州州牧,增添权势,遂竭力劝阻陛下。”

听到这话,刘焉大恨董重。

良久,他叹息道:“刺史就刺史罢,益州刺史总好过冀州刺史。”

“是极。”

董扶亦点点头,附和道:“益州刺史郤俭,贪婪成性,于任内大肆敛财,致使益州民怨载道,君郎(刘焉字)正好取而代之。”

他乃广汉人,自有故乡之人将郤俭的事告诉他。

刘焉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虽然州牧一事黄了,但即便是益州刺史,他也惦记着董扶所说的‘益州有天子之气’这回事,反正再怎么样都好过冀州,一个张燕就让他暗自提心吊胆,现如今又有张纯、张举反叛,这个益州刺史,谁爱当谁当,反正他是不当了。

当然,虽说以打定主意请求朝廷改任他为益州刺史,但眼下冀、幽两州的叛乱尚未平息,他也不敢立即恳请调任,以免破坏了一直以来所维护的人设,遭人指责。

因此他想要调任,首先还要协助中郎将孟益、幽州刺史刘虞讨平张纯、张举的叛乱。

于是,心下着急的他再次派人去询问中郎将孟益,询问后者还有何需要。

而此时,中郎将孟益正在率军围攻中山郡的卢奴,与他一同围攻叛军的,还有刘焉在劝灵帝废史立牧奏章中提及的平难中郎将张燕。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泰山太守张举反叛,率叛军至中山与张纯汇合时,曾派使者去见张燕,想拉张燕入伙。

毕竟张燕的黑山军在冀州可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别说冀州刺史刘焉无可奈何,就连朝廷也无力征讨,只能在张燕主动投降的情况下招安。

然而张燕却拒绝了张举的使者。

甚至,可能张燕当时还觉得张举脑子有问题:“我好好的平难中郎将,朝廷命官,实际权力比冀州刺史还要大,我为何要跟你张举、张纯叛乱?”

于是,他无视张举在自称天子后拜他为三公的许诺,毅然率黑山军协助中郎将孟益,着实在孟益身上刷了一波好感——原本孟益觉得张燕不趁机作乱就好了,可不奢求张燕出兵相助。

但张燕还是义无反顾地率军赶来相助,倒不是说他真的忠于汉室,而是因为他早已将冀州视为了他的地盘,岂能容张举、张纯在境内杀人抢掠,坏他秩序?

不管怎么说,黑山军的相助,确实是让负责讨伐张举、张纯叛乱的孟益、刘虞一方势力大增。

这一日,孟益正与张燕在商议围攻卢奴,忽然刘焉派使者而来,询问讨贼大军有何需要。

不知刘焉内心所想的孟益大为感慨,对左右道:“正因为有刘君郎为后方强援,我等才能安心讨贼啊。”

还别说,鉴于此前刘焉见张燕势大,并未敢冒犯,张燕对刘焉的印象倒也不坏,笑着附和了两句。

也不晓得,若在得知刘焉在奏章中将他说成潜在的隐患,又该做个想法。

数日后,孟益与张燕合力攻破卢奴,杀死张纯麾下守将张应,余众逃亡涿郡。

在经过商议后,张燕留守中山郡,派将领孙轻、王当协助孟益进兵涿郡,追击张应余党。

待追至涿郡时,涿郡太守温恕率三千军队来援,截住张应余党的去路,与孟益前后夹击,将张应余党击破,斩首三千余具,投降千余人。

待双方寒暄时,孟益问温恕道:“温太守,去年刘伯安刘刺史孤身赴广阳,欲策反乌丸首领丘力居,使其不为张纯、张举之助,涿郡与广阳相邻,不知温太守可知刘刺史的近况?”

他口中的刘伯安,即是现幽州刺史刘虞。

不得不说,别看刘虞平日里一副文士气质,但着实胆魄过人,去年时他与孟益商议,留孟益在冀州征召军队,自己竟孤身赴幽州郡治——广阳蓟县,要知道当时张举、张纯的大军就在广阳、渔阳一带为祸。

然而刘虞却表示他此前当过幽州刺史,在乌丸等胡人中颇有些名望,执意亲往,孟益、刘焉百般劝阻未果,只能听任。

今年开春以来,孟益尚未收到刘虞的消息,心中不免担心。

而听到他这番话,温恕笑着说道:“中郎将勿虑,刘刺史在幽州的名望甚高,不分汉胡。据我所知,他到广阳不久便策反了丘力居,现如今正率乌丸诸胡数万驻扎于右北平,急攻辽西。”

“数万?!”

孟益听得目瞪口呆,毕竟他在冀州得到刺史刘焉相助,消耗钱粮,也不过征募三四万军队,刘虞仅带着几名卫士、家仆赴广阳,策反了乌丸首领丘力居不说,竟还征到了数万胡人军队,这等名望,着实让人心惊。

怪不得朝廷要再度征辟刘虞出任幽州刺史。

惊喜之余,孟益又问道:“贵郡涿县令公孙瓒,乃卢子干卢尚书门生,此前我应卢尚书推荐,至冀州后派人征辟他协助讨贼,不知他现在何处?”

温恕拱手回道:“正在刘刺史麾下听用。”

孟益点点头,不再多问。

此时,有孟益麾下的将领前来请示:“中郎将,那千余俘虏如何处置?”

孟益一挥手道:“按照惯例,全部斩首。”

温恕在旁听得一惊,连忙劝道:“中郎将,杀俘不祥……”

见温恕一脸惊愕看着自己,孟益解释道:“战前投降,乃真心归顺,可赦;战后所俘,不过是为势所迫,非心甘也,当杀!……此乃朝廷之令。”

温恕听到解释,又得知是朝廷的命令,也不好再多说,轻叹一口气,亲眼看着孟益麾下军卒将千余叛军俘虏全部斩杀,怜悯地摇了摇头。

次日,孟益命黑山将孙轻、王当率军回张燕处,又请张燕派军队维持中山秩序,而他则率军前往右北平,增援刘虞。

约半个月左右,孟益率军抵达右北平,与刘虞麾下军队合兵一处,聚十万之众以攻辽西肥如。

此时刘虞、孟益、公孙瓒一方背后有幽、冀两个州提供粮草,而张纯、张举却只占了辽西、辽东等区区两三郡,虽尚能维持一时却不能长久,到四月下旬时,张纯、张举便已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

而冀州刺史刘焉也正是见此才上奏朝廷,请侍中董扶出面弹劾益州刺史郤俭,由他代之。

五月初,刘虞、孟益、公孙瓒攻破辽西郡的肥如,公孙瓒力斩张纯,自称天子的张举惶恐,孤身逃亡塞外。

刘虞遂于各胡重金悬赏张举首级,不出二十日,便有胡人送来张举尸身。

刘虞命人斩下张纯、张举二人的首级,连同奏章一同送往雒阳,旋即率军返回广阳。

至此,张纯、张举叛乱讨平。

而与此同时,侍中董扶也正好在朝中弹劾益州刺史郤俭,因郤俭是买官得来的官,又引起了一波朝中士人对后宫宦官的围攻。

相较再次闹腾起来的士人与宦官,刘辩的注意力却在董扶推荐刘焉调任益州刺史一事上。

“贼心不死啊。”他当时暗暗说道。

他本意是抵触刘焉赴益州任职的,州牧不行,刺史也不行,可问题是,除了刘焉,又有谁能平定益州现如今的混乱呢?

是的,当前的益州,亦闹了黄巾之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