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859章 朕怎么可能有错呢?(12w)

第859章 朕怎么可能有错呢?(12w)

第859章 朕怎么可能有错呢?(1.2w)

李自成主要是不爽张献忠打出什么古元真龙皇帝的口号。

张献忠则是爷乐意,你管得着吗?连高闯王都没言语,你发个什么神经呐?

李自成则是大骂张献忠不知好歹。

此时打出皇帝的口号,定然会被朝廷官军追着屁股后面跑。

张献忠表示无所谓,他连朱家祖坟都给挖出个大洞来,灭九族的事都干了,也不差这一件。

有什么可怕的?

难不成你今后还想投降大明?

两人不欢而散,就此隔阂产生。

高迎祥对于这两人吵架倒是无所谓,大多时候他脸上都不见喜怒之色。

如今他们只是推举自己为闯王,个人都有个人的小心思,毕竟实力强横了。

相比于以前在陕西互相支撑的苦日子,大抵是没有愿意再回去,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谁都想要当皇帝。

高迎祥也有这心思,当然他不屑往外说。

想要当皇帝,自然是兵强马壮者为之!这也是他与贺今朝达成的共识,贺今朝盘踞山西,必然会吸引大批官军的视线,他则是想要前往南方等地去招兵买马,卷起更多的人来造反。

至于凤阳皇陵是不是真的埋着朱元璋,他们这帮没见识的贼寇也懒得探究真假,毕竟不是专业的摸金校尉。

反正老子就挖了伱大明皇帝的祖坟,爽的一逼。

三天之后,李自成获悉“老朋友”太监卢九德、总兵杨御蕃率领川兵,京营总兵倪宠率领京兵,已经抵达滁州,南京参将焦某也率兵赶来,他们便离开凤阳南下,攻打庐州。

凤阳皇陵被焚毁,两个直接责任人故意隐瞒不报,企图蒙混过关。

反正天高皇帝远的,谁知道真相是啥,朝廷当中都有后台给他们撑腰。

不要以为他们不敢这样想,他们还真的敢这么做。

巡按御史吴振缨在奏折上轻描淡写的上书:“贼已经抵达泗州。”

再说些杂七杂八的事告诉崇祯。

至于被焚毁皇陵的事,哪有这种事啊,指定是无稽之谈,贼寇造谣!

巡抚杨一鹏则是答复太和知县请移兵凤阳的请求时,一口咬定:“凤阳之贼已经被官军杀退。”

只要我不去凤阳,没眼前见皇陵坟包有大洞,那这件事就是假的!

谁都别想拉着我去看皇陵咋样了,我就不去看,直接开摆。

俩人都不敢正视问题,更不用说承担责任,这责任太大了,全家都得跟着陪葬,所以企图欺上瞒下的手腕混过去。

这件事本地官府一隐瞒,终于出了潼关,率领大军赶到河南的洪承畴,根本就不知道此事,他还下令各省巡抚总兵向河南聚集,还要见一见各路巡抚总兵麾下的士卒。

饷钱也得他来把关发放,要不然六个月内,他指定剿匪计划好好的,底下执行不到位,陛下要责怪的是他洪承畴。

得益于前任五省总督陈奇瑜的下场,洪承畴可不想把自己送进诏狱当中。

崇祯自然不知道祖坟被挖了,不仅亲自批复了洪承畴的谋划,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叫他便宜行事,一定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克期剿贼。

洪承畴正准备大干一场,仔细阅兵,甚至还亲自发饷钱,以此来鼓励士卒。

皇陵被焚毁半个月之后,崇祯才得到凤阳危急的消息,差遣兵部发文,叫尤世威、杨御蕃去护卫皇陵,刘泽清严防曹濮一带。

崇祯得到危急消息三天后,凤阳巡抚吴振缨再难隐瞒的情况下,才把皇陵事变的消息报告上去。

属实是车撞墙你知道拐了,鼻涕进嘴里知道甩了,可早他妈的晚了!此事又过了几天后。

崇祯正在准备参加经筵,好好接受儒家教育。

明人十分注重经筵,视为讲学第一事,是特殊的帝王教育制度,主要是对皇权的制约,同时使得儒家与皇权共生共荣捆绑在一起。

准备接受洗礼的崇祯接到吴振缨的报告:“流贼犯凤阳,焚毁皇陵”,大惊失色。

此事已经过去将近一月了。

崇祯呆呆的愣在原地许久,然后则是暴怒与悲愤交加。

在大明而言,即使是一介草民让人挖了祖坟,也是既坏了风水又丢尽脸面的事情,要大动一番干戈,何况堂堂天子乎?兵部尚书张凤翼接到这个消息,整个人不自觉的就瘫倒了。

纵然是旁人搀扶他,他整个人都像是被哪吒抽了龙筋一样,根本就无法站起来。

崇祯被身旁的曹化淳给戳了一下,这才暂停经筵,换上素服,亲赴太庙躬告祖宗,命令百官一律素服修省。

京城内的文武百官赶忙换上素服,向皇帝上书安慰的折子。

崇祯跪在太庙里,此时已经修缮一新,再也不见当初反贼炮轰祖庙的惨像。

他看着一旁堆起小山高的奏疏,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无神。

根据儒家传统,有大灾变、大动乱,身为天子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崇祯对这大明未有之奇变必须有一个交代、有一个表示。

通常的做法就是皇帝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素服(不穿锦绣黄袍)、避殿(暂离正式寝宫)、减膳(降低伙食标准)、撤乐(停止宫廷音乐)等项。

如果认为情况更为严重,皇帝还应该向上天和臣民公开检讨自己的失德和无道,就是所谓“下诏罪己”。

但崇祯是一个好脸的人,当年后金鞑子肆虐北京城,他没有下罪己诏。

昔日流寇要来皇城杀他,炮轰祖庙,导致祖宗受惊,他也没有下罪己诏。

可现在,皇陵被挖了,要不要下罪己诏,他变得迟疑起来了。

罪己诏主要是皇帝向上天和臣民公开检讨自己的失德和无道,就是所谓“下诏罪己”。

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要通过自我批评来求得冥冥中昊天上帝的谅解,以重新邀得上天的宠眷;

二是用严格的自律使皇帝本人深刻反省,以痛改前非;三是通过皇帝严于律己的精神,使朝臣和天下百姓振作起来,跟朕一起共图复兴大业。

大明祖坟被挖,这件事,当皇帝的无论如何都得有个交代。

崇祯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极度自以为是的人。

对于继承大位数年以来国事日益糜烂的形势,他一直认为主要是朝臣负国造成的。

反观他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则是兢兢业业,朝干夕惕,精明干练,洞察一切,是本朝和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君!

据说男人成长起来,大概是在三个时期。

第一个便是少年时期,以为全天下全世界都会围着自己转。

而崇祯十几岁当了皇帝之后,心里自然是这样认为的!全天下就该围着他转。

而且朕就是大明的中兴之主!

此等想法与林丹汗身为蒙古大汗旁人都要高看一眼的思维颇为契合。

他们二人被誉为明末卧龙凤雏,不无道理。

不得不提一嘴,皇太极的运气未免有些过于好了,对手太菜,以至于他稍微显得英明神武一二,就能吊打他们。

关键是这二人在心中是不愿意帮助敌人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屡屡“助敌为乐,且不要回报”,当真是最佳第六人!

这种君主,比敌方势力小心翼翼培养的谍子,发挥的作用还要大。

因此,不论是表面上还是在内心深处,崇祯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从来没有进行过自我批评。

而下诏罪己却是要通过最公开最隆重的方式,向天下全体臣民表示朕错了!

这让后金东夷怎么看朕?

这让蒙古北虏怎么想朕?

这不就是让那帮流寇看朕的笑话吗?还有小弟朝鲜,见朕下了罪己诏,他们会不会继续往后金靠近,觉得朕不行了?天下的百姓会如何看朕?

这对于妄自尊大惯了的崇祯,心理上是很难承受要下罪己诏的。

无异于他要当着全天下人的面,自己动手打自己的脸,还反复打的那种。

崇祯跪在蒲团上,看着祖宗排位,为了大明的利益,他可以发布罪己诏,这样也能鼓舞士气。

天下大乱多年不平,这次祖陵又被捣毁,是一个极严重的事。

尤其是在接到消息的时候,崇祯便说皇陵遭变,指定不是朕的不德导致,让臣子穿素服请罪。

经过这么多年的伺候皇上,尤其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对于皇帝的性子十分了解。

所以以内阁为首,各房尚书以及大臣们共同上梳,为皇陵发生如此不幸表示慰问,且把罪责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自责的很。

陛下不相信臣的自责诚意,尽管看看方才上疏的千字自我反省?崇祯旁边小山高的奏疏,全都是朝臣的检讨书,且皆是原创!

有了这些大臣的承担责任,让崇祯内心稍微好受一些。

他再次看了看这些自我检讨的内容,越发确信大明天下这般糜烂,跟朕一丁点关系都没有,全都是朝臣的责任。

诸位祖宗若是不相信的话,朕可以把臣子的奏疏都烧给你们看一看,他们所言个个情真意切。

崇祯此举的行为:属实是厕所里面嗑瓜子,你面对祖宗是怎么张得开嘴啊?

真觉得祖宗全都是鬼了,就开始在这糊弄鬼了?崇祯在祖庙里做好了心理建设之后,便走出太庙。

第二天,崇祯就下令逮捕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杨一鹏,巡按御史吴振缨,守陵太监杨泽。

并且任命兵部右侍郎朱大典总督漕运兼任巡抚庐凤淮扬四府,移镇凤阳协同洪承畴围剿流寇,特别是张献忠,其余贼寇可以有投降的机会,但是务必要他死!

当然第一要务是修复皇陵,免得洞穴成为蛇虫猫狗之家。

杨一鹏被下令处斩于西市,吴振缨被罚戍边,杨泽直接自杀以求个全尸。

当然太监能有什么个全尸,不过是丢了皇帝的脸面,家奴得立即死,还有同行帮他踢凳子呢。

交代完了这些事,崇祯再次身着素服亲自到太庙向祖先祭告,流着眼泪向二祖列宗汇报了祖陵罹难的不幸,以及解决措施,算是有了交代。

崇祯要洪承畴在中原与贼寇决战,一举消灭。

同时又想出来一个招数,那便是增加内军,及操练更多的太监。

以为用这些宦官操练成军,不仅可以保卫京师,必要时还能出兵作战,既增加了兵援,又不用额外耗费军饷。

主要是不用花钱,还能练出一支队伍来,简直是省钱小妙招。

崇祯从上位开始禁止私自阉割,然后对朝臣失去信任,大规模收太监,如今宫内的太监越来越多,有这种想法一点都不稀奇。

但是这支万余人的太监军,能不能起到作用,还是个未知数呢。

朝臣对于太监弄权这种事本来就极为敏感,现在还又搞出来太监军队,简直是要复制魏忠贤的道路,争相开始说内廷弄兵,就出现了王恭厂大爆炸,皇宫火灾等等。

儒家的天人感应学说,一直都是他们的手中利器!

崇祯对此置之不理,都是你们的过错,才导致皇陵被焚毁,现在又叽叽歪歪,朕不听。

可皇陵的事情所造成的伤害,远非崇祯想出来的几个举措就能平息的。

尤其是他的日讲官老师谏言希望崇祯下罪己诏。

在他看来大明主兵匡弱,客兵骄暴,廷议又多肤浅,缺乏制胜之谋。

就差指着鼻子骂内阁的一群人都是废物点心了,特别是兵部尚书张凤翼,竟然以西北人吃不得江南的稻米,所以这些贼寇不会去皇陵的理由不加防御,以至于朝廷变得毫无颜面。

然后他希望广宣德意,除民疾苦。

一是崇祯七年以前的一切欠税全都免除。

二是今年的地方官钱粮征收也该缓一缓,也应该减免一成。

三是东南各地本色杂解扰累百姓,除上供军需等无可更改,其余绢布丝绵颜料油漆之类的,全都改为折色(以钱代物)。

倪元潞还希望官僚之间能够摒弃前嫌合舟共济,改变以往数十年旧事争斗的风气。

崇祯看了这篇奏疏,大为称赞,觉得除了罪己诏之外,说的都不错,然后就转手给各部斟酌。

内阁首辅温体仁接到奏疏后,对于倪元潞所写非常恼怒。

所以从内阁到六部斟酌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狗儿日的,凭你也配!来指导我们怎么当官?

感谢书友20210301106574001768五百两银子的赞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