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1161章 小儿止啼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1161章 小儿止啼

作者:秋来2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2:04

第1161章 小儿止啼

第1161章 小儿止啼

皇太极在停尸。

但清廷内部已经分裂成了两派。

一派则是积极拥护豪格为君,一是多尔衮谋求自立。

双方势力基本上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多尔衮只能把杀母夺位之恨强行咽进心里,伪装成恭顺攀附皇太极向上爬,暗中扩充自己的实力。

特别是在于锤匪交战当中,积极保存自身。

或者说当年有些坐视皇太极率领两黄旗同锤匪恶战,他则是坚守大营,一副要全力对付曹文诏的举动。

就算被派出去打蒙古人,遇到锤匪相助蒙古人,也是果断后撤,绝不纠缠。

深处夺位之争的二人,自是剑拔弩张。

而此时的多铎没有管皇宫内的哭声,也没有管多尔衮接下来的动作。

他回到了豫亲王王府跟妓女开银啪,先放松一下。

一直压在他们兄弟二人头上大山的皇太极突然暴亡,着实是让多铎没有料到。

得知阿巴泰阵亡的消息,多铎本来想要讥讽一下皇太极,给他添添堵,结果没得机会。

至于自己那没脑子的胞兄阿济格,有些事他们俩都不告诉他。

多铎在政治经验、手腕上,远不及他的胞兄多尔衮那样熟谋深虑、敏锐机警。

虽然皇太极对多铎委以重任,但多铎却常常在言行之中,表现出对皇帝的不满,甚至对抗。

先前是皇太极给他们俩娶蒙古女人当嫡福晋,但是多铎嫌弃这个女人又黑又胖长得还丑,执意拒绝。

但皇太极撮合小玉儿与多尔衮,除了是进一步笼络两个幼弟,还能起到监视他们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可以拉拢蒙古部落。

连代善都给多铎求情,科尔沁大妃的闺女实在是丑陋,两人成亲后万一闹了矛盾,也就没有起到拉拢的作用,莫不如算了。

但是代善以及多铎被皇太极训斥娶妻娶德,相貌丑陋有什么关系呢?

吹了灯,女人都一个样!

然后在皇太极强力撮合之下,多铎就娶了大玉儿的堂妹当嫡福晋。

皇太极所宠爱的大臣,多铎却反生厌恶,比如范文程,搞了他媳妇。

尽管事后罚没了十五个牛录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可多铎依旧是做了。

他这个人喜欢玩妓女,并没有觉醒曹老板的性癖,对于范文程除了羞辱就是顶撞皇太极。

皇太极与诸贝勒议定的事,多铎常违抗。

属实是你让我往动我就往西。

皇太极厌恶谁,他就主动与那人结交。

元旦庆贺,众人皆是用金银珠宝进贺礼,唯有多铎以瘸马进贡皇帝,搞得皇太极下不来台,又不好斥责。

谁让他提前说你们随意送什么,我都喜欢呢。

尤其使皇太极耿耿于怀的是多铎渐染汉俗,斗志日衰。

天聪六年远征察哈尔,多铎急欲回师,皇太极已猜出他的心理,不要“以妓女为恋”。

对多铎种种离心违抗、荒唐悖谬的行为,皇太极虽屡加告诫,多铎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毫无收敛。

崇德三年多尔衮率大军掠明,皇太极亲自送行,多铎假托避瘟,竟不相送,却在府中私携妓女,羌管欢歌。

皇太极闻之甚怒,仍命他出师。

被逼出征后,遇到祖大寿袭击,他未加抵抗就下令逃跑,搞得祖大寿率部杀了几十人就不敢深入追击,生怕被引进陷阱当中。

回师后皇太极在群臣面前历数多铎罪行,而多铎对于这些罪行甚为不平。

现在皇太极一死,还不满三十岁的多铎在与群鸡运动完之后,摊在大炕上陷入了深思。

得找机会把他二哥多尔衮推上帝位,这么多年他都没儿子。

哪像自己后来者居上,这都五个儿子八个闺女了。

到时候兄终弟及,怎么也得轮到自己上位当皇帝。

谁还没有这个心思呢,更何况要是他们兄弟二人不能当这大清的皇帝,多铎认为必定会被清算的。

再加上有外敌锤匪在侧,光靠着豪格,大清迟早得亡。

多铎仔细分析目前的实力,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

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

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甚至还是成了贺今朝的人,憋着一口气想要带领锤匪来辽东杀了他爹。

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但目前而言两红旗以及镶蓝旗都是中立态度。

两黄旗的大臣都希望豪格上位,因为他已经和叔父辈们平起平坐,正蓝旗这三旗都要支持豪格的。

但是多铎确实晓得,两黄以及正蓝当中也有人是暗中支持他胞兄多尔衮的。

就在多铎思考的时候,萨哈廉的儿子阿达礼来求见多铎,他支持多尔衮登基为帝,到时候把镶红旗旗主的位置交给他即可。

他满口赞同,并且让阿达礼前去告知多尔衮。

清廷高层吵闹个不停。

但是作为满奸的固尔玛珲开始慢慢散播谣言,或者说是陈述事实。

“哎,你知道吗?听说大将军阿巴泰被锤匪大将李定国阵斩于山东境内,十万大军逃回来的仅有千余人的消息后,一病不起,这才嗝屁了。”

“啥?”

作为皇帝,死了也是一件大事,这是无法欺瞒的。

高层都在准备夺取大位,底层百姓更是听风就是雨。

“哎,伱知道吗?听说大将军阿巴泰被锤匪大将李定国阵斩于山东境内,十万大军逃回来的仅有千余人的消息后,急得喝凉水放连环屁,死了!”

谣言稍微放出来,传着传着,根本就不受满奸的固尔玛珲的控制,自己个就开始发酵,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死法。

皇太极大抵是被锤匪给吓死的。

再加上有人不断的往外散播真实的谣言,诸如阿巴泰之子博和托带着三艘船从旅顺等地逃回来了,岳乐也走海路越过山海关从宁远等地逃回来了。

还有关在大牢里,送消息的大明使者,“证实”了这件事是真的。

那十万人马不回来这件事,简直是板上钉钉。

盛京周遭不说是家家挂白,除了是给皇太极挂,同样也是忧心自家男人能否回来。

故而盛京周遭的旗丁无不闻锤色变,唯恐锤匪再次突然杀来。

这些谣言,也影响了那些降清的大臣。

降清的汉族大臣特别急不可耐地要灭亡明朝,现在听闻大明要被锤匪给灭了,然后锤匪还杀了阿巴泰的十万大军。

李率泰可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大将李永芳的次子,自是有人凭借关系去牢中去探望他,打探消息。

然后大部分人都心生绝望,觉得清廷入住中原变得极为困难。

没了大明,结果中原还有锤匪呢!

他们比大清的实力还要强横,谁敢再破开长城,进入内陆去扫荡抢掠?

阿巴泰这些人便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他们这些降清的汉臣心里觉得自己不是满族人,必须通过表忠心、灭亡旧主来证明自己忠贞不贰。

二是他们也有更强烈的正统观念,不入主中原,在东北始终还是蛮夷小国。

三是他们内心也不喜欢满洲旧俗,而向往中原的繁华生活。

现在阿巴泰率领远征军前往中原掳掠,为覆灭大明做好准备。

可现在未曾没被大明给反杀,被冒出来的泥腿子锤匪势力给截杀了!大清何时有如此大的溃败?先前他们得知孔有德身死还只是觉得他运气不好,如今连阿巴泰都被阵斩,那就更不用说锤匪士卒的战斗力有多强。

如今连最会指挥作战的皇太极都死了,他的儿子们怎么可能支撑起大局来?加入满清的汉人大臣们,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出路。

也不乏有投机者,开始给祖大寿写信,但这一次却不是劝降,而是希望问一问锤匪到底是怎么回事?

毕竟以前的老关系在,万一锤匪真想要覆灭大明,不如拉兄弟们一把。

因为我们最开始也是想要搞死大明的!

大清的皇帝死了,下一个继任者,对于他们这些汉族大臣是怎么样的对待,谁心里都打鼓。

但是满清的高层们这些日子可是剑拔弩张,许多人都在暗中串联,为了自己今后的荣华富贵,绝不能退步。

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诸王会议上,代善主动提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这是尽快结束不安定局面的有利举动。

不料豪格不知道被谁给灌了**汤,想着来个三次三让,他当众自谦退让。

结果如此愚蠢的做派,让两黄旗等支持他的大臣大为失望。

都什么时候了,你不抓紧上位搞这出?

真以为你有爹那种控场的本事?而多尔衮一方态度毫不动摇,正是打蛇随棍上,你不当正好由多尔衮当。

但是两黄旗的大臣们不乐意!

多尔衮当政,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还就更成了对战锤匪的炮灰。

双方剑拔弩张,一副要死就死,大不了厮杀一阵。

代善不得已退而坚持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倡言。

双方意见仍不能统一,两黄旗大臣佩箭而前,再一次以武力要挟,非立皇子不可。

气氛十分紧张之时,代善表示“老不予知”朝政,退出会场,济尔哈朗也随之退出。

第三方中立势力退出。

剩下的三对二,实力差不多。

总而言之,谁也不能火并当场,毕竟皇上的尸体还停着没下葬呢。

那就更有理由斩杀某一方势力。

代善此举并非真心“老不予政”,而是支持两黄旗大臣向对方施加压力的一种暗示。

故而多尔衮见无法再坚持,力求稳妥,绝不能在阿巴泰战死消息,十万人马无法回来的消息彻底爆发之前,又来一次火并。

那当这个皇帝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完全是给贺今朝平定辽东做了嫁衣。

多尔衮便机智地提出立福临的折衷方案,代善也就不再坚持,大家宣誓拥立福临继统。

但多尔衮并非真心相让,只是调和矛盾的一种高明策略。

虽然表面上都各安其位,实际上斗争并未结束。

阿达礼等人还在为多尔衮“正大位”积极奔走,两次争取代善的支持时,代善先是教训他勿要再生他意,后更明确警告他祸必立至,并亲自将他俩的阴谋活动告发。

阿达礼的活动绝非孤立的、偶然的行动,必然受多尔衮的操纵和指使。

代善揭发就等于揭露多尔衮,等于将多尔衮一军,看他如何表态。

不想多尔衮心狠手辣,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牺牲同党,连夜阿达礼及其家属全部逮捕处死,杀人灭口,这是代善始料所不

及的,代善在斗争才智上不及多尔衮。

但无论如何,这一举动对多尔衮却是个打击,粉碎了他的政变企图以及自断臂膀。

谁都清楚阿达礼背后的主子是谁,可是给多尔衮干活,稍有不慎便是掉脑袋的事。

多铎也未曾想他胞兄会如此果断,狠辣。

无论是谁,都在极力避免清廷内部爆发出一次更大的内乱。

六岁的福临继帝位,改元顺治,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没有异议。

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

但是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面对即将到来的应对,济尔哈朗也并无太多的想法,就让多尔衮头疼去吧,更何况做的越多,越容易出错,将来有的是机会清算。

随着争夺帝位的结束,皇太极下葬后。

阿巴泰兵败山东的消息终究是瞒不住的,陆陆续续有散兵逃回来盛京,诉说着锤匪的凶狠。

满清辽东军民大震,对于锤匪这两个字都不敢轻易提及,甚至都拿来吓唬小孩子。

当然,锤匪大发神威的消息让旗丁们如此害怕,还不是他们将来要上战场,以及从战场上退下来的那些残废士卒的例子在。

最为开心的还是被硕托暗中发展的满奸谍子。

以及当初锤匪偷袭盛京周遭,没有跟着大部队走,又被皇太极打击之下,逃进深山老林的那些反抗者。

本来是听闻皇太极死了,出来打探消息,没成想还有更加劲爆的消息,那锤匪将来再杀回来的时间岂不是更短了? 感谢吴血龍七百两银子的赞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