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39章 皇权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第39章 皇权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第39章 皇权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陈寒笑着说道:“在正统元年侥幸躲过了文官接管的北方边境地区,并没有熬多久,很快也被文职官员接管。

当时巡抚和总督被任命管理边境军镇和军区,他们设置了一系列的新机构,使都指挥使沦为他们的副手或者下属。

事实上,从那之后,很少武将被任命为都指挥使。在边境地区的高级军官通常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或都指挥佥事。

这项职务被称作‘总兵’,这是一个与地区行政官员完全不同的位置。

而在领兵作战时,也通常由一名文官为先,武将在后的配置出现。

在正统年间的一次农民起义中,这样的配置可充分体现。

话说正统十四年广州府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人黄萧养,从广州大牢越狱,举旗反明,义军达十万余人。他们进攻广州城,杀死镇守的安乡伯张安,自称顺民天王,年号东阳。

次年,朝廷派右佥都御史杨信民、都指挥同知董兴率军镇压。

此时的文武已经完全失衡,本应作为一省军方最高指挥的都指挥同知,乃是从一品大员,却只能沦为从三品的文职官员佥都御史的副手。

这样的调整大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导致文武失衡。”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感觉愤怒异常。

后辈儿孙如此做法,岂能不助长文官的嚣张气焰?

难怪文官们个个都起飞,原来是这样一步一步演化而来。

陈寒此时也是很感慨的说道,“我们中国人信奉易经,也信奉中庸之道,与西方人所信奉的二分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从来不把一件事情分成好与坏两种。

而是认为在好与坏中间,还有一道灰色地带。

在权力圈也一样,内阁文官和太监之间针锋相对,不是单纯的好与坏,完全得看皇帝这道灰色地带,如何协调。

皇帝如果是一个毫无作为的人,太监们的迎合以及内阁大臣的迎合,都会使他偏离原本的道路。

皇帝要是有作为有魄力,内阁和太监们都得老实。

要是不信,让太监和大臣去忽悠一下朱元璋试试,借他们十个胆都不敢。

易经里讲征兆,而有很多征兆也在警醒着宣宗。

宣宗皇帝利用太监来制衡百官的时候,文官们夹起尾巴做人,太监日渐嚣张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有一天失去平衡的时候,总有一方是要独占鳌头的。

他享受的是最好的皇家教育,他的父亲仁宗虽然当皇帝不到一年,但是明仁宗在辅佐永乐大帝之时所创造出来的繁荣,他应当历历在目。

甚至宣宗皇帝自己,还是永乐大帝亲自带大的。

他应该看到了永乐大帝是如何掌控权力的,但到他这里,他却要放任太监与文官进行斗争。

他怠政是一方面,第二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他明知太监不是正常人,终有一天会反噬,但就是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是被反噬的那个人。

这样的人放到如今也一大把,有些人没有暴富前看到暴发户败家,就说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可是轮到他暴富的时候,也一样败家。

就像他的爷爷宠爱他一样,宣宗将朱祁镇带在自己的身边跟大臣进行朝会。

在耳濡目染之下,朱祁镇学会的就只能是利用太监和内阁斗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那时候宣宗就应该有所警醒,如果自己的儿子掌控不了太复杂的局面怎么办?

如果这时候采取一点措施补救,说不定还来得及,可宣宗依旧没有醒来。

老天爷已经给了如此多的提示,宣宗却完美的错过,只能说这是他自己作死。

果不其然,朱祁镇登基不久,王振掌权,他一战败光了洪武大帝、永乐大帝、仁宗、宣宗所有的积蓄,导致能征惯战的武将一锅全部给端掉。

灭安南的四朝元老英国公张辅,七十五岁的高龄却跟着朱祁镇这种废物战死在土木堡,一大批靖难功勋战死,从此功勋武将再也不能制衡文官。

之后在于谦的主导之下,文官掌控的兵部把调兵权从五军都督府抢过来的那一刻开始,就再也没有可以制衡文官的条件。”

陈寒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实在是意难平。

因为明朝寄托了整个汉人最后的希望,明朝风骨那样的令人钦佩,可是在这中间却又出现了如此多千奇百怪,令人气愤之事。

皇帝不务正业,太监乱权,文官不像文官,只会追逐权力,少有的几个想做大事,却处处掣肘。

整个文人士大夫大多数处于病态,太监更是飞扬跋扈。

百姓在这当中过的是生不如死,

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起义起家灭掉元朝的,然而他的王朝却也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而被覆灭,简直是一个笑话,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陈寒在说完了这番话之后,大家伙都沉默了。

接着陈寒又说道:“不过相比较于军机处,我还是比较认同内阁的。

军机处那种机制,的确能够把皇权加到顶峰。

但那是满清的异族统治导致,军机处里边的所有大臣都是奴才。

满清皇帝甚至用跪受笔录这种屈辱性的礼节磋磨文人。

更用高压迫使汉人成为了他们满人的奴才,这大大的钳制了百姓的创造力,同时更阻碍民族向前发展的可能性。

而从历史的走向来看,清朝皇权达到巅峰之后,再也没有文化事业上的发展,科技发展更没有,整个王朝死气沉沉,就可见一斑。

而明朝的内阁那些文官士大夫,的确追名逐利之辈有之,然而真正为国为民者也有。

自古皇权之下的大臣无非就是这两样,但总体而言明朝的士大夫,也的确保持了傲骨嶙峋的风骨。

就连朱允炆那样的皇帝,他的那些文官臣子们虽然迂腐,但他们的忠君爱国思想也依旧根植于他们的心底,殉国者不少。

到了崇祯时期,国破家亡之时,有水太凉钱谦益之流,却也有倪元璐为国殉难这等高洁之士。

就连崇祯本人,治国不行,但披发遮脸自尽,也算得上是条汉子。

总之一句话,制度没有错,错的是人,只要是人治,人的**就会凌驾于律法。

但悲哀的是,皇权时代是不可能出现法治的。

人治最大的弊端就是极度依赖英明之主,一旦皇帝懈怠,就给了文人士大夫和太监专权弄权的可能性。

说到底是个人的私欲膨胀。

很多皇帝既想要享受,又不允许权力下放,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道理他们不懂。”

……

求追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