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御猫 > 第342章 大夏版圈地运动的开端

红楼御猫 第342章 大夏版圈地运动的开端

作者:橘猫不是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26:19

第342章 大夏版圈地运动的开端

已入十月,庄稼已经种到了地里,农人除了去给庄稼浇浇水外没有什么活了。

今年是个丰年,又是皇家庄园,庄户们不必担心贪官污吏的迫害,缴完了皇粮之后,余下的粮食不但装满了粮仓,更是足以让家里的孩子吃的饱饱的。

和煦的阳光驱走了深秋的寒意,黛玉与一群妇孺坐在一户老嬷嬷家的院子中,笑盈盈询问庄户们平日的生活。

圣天子在位,这两年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如梦中美好。老嬷嬷手中的绣花针一刻不停,同时也跟黛玉说着前些年的光景。

人一老就喜欢回忆往昔,吕嬷嬷出身姑苏绣房之家,曾经是东宫的女官。

因昭武末年的那场宫变被波及,好在四爷有个好养母,昔年的东宫宫女被曹太后救下送出了宫。

老嬷嬷与几名宫女没了去处,就直接落户这座皇庄,平日里帮着管事张谦管理庄子,同时绣些绣品拿出去换钱。

随着庄子上收留的英烈遗孀人数增多,这群军汉们的老娘妻子大部分没有什么养活自己的手艺,干农活又使不上太多的力气,哪怕有皇庄照顾日子也过得苦巴巴。

老嬷嬷一琢磨,就给这群妇孺教授绣工,一来二去竟然在京城秀坊揽下了不少活,虽不能大富大贵,却也能赚下不少钱来。

要不然庄子里的这群小娃娃哪能一个个长得结实,跟着秦大等人练武哩。

“谁说女子不如男,吕嬷嬷带着大家用绣绣品换钱养活着一大家子人,这比很多男儿都要厉害。”

黛玉看着木箱中一份份绣品,哪怕只是一般的布料,在精湛的绣工与精致的花样衬托下,比京城好几家大秀坊的绣品还要强上一些。

不过因为接活的秀坊一般,绣工、花样皆是上乘,能换回的银钱也是有限。

她想到了湘云手中现在就有一家经营绣品的铺子,心生一计:庄子中多是妇孺,而且将来肯定会收留更多的英烈遗孀,仅靠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多填饱肚子。

若是能让这群妇孺有了稳定的营生,比如绣工。不如在庄子里开设秀坊,让湘云的铺子进行售卖……

等等,爹爹曾说天朝的丝绸绣品在海外极为受欢迎,那些东、西夷人贵族皆以穿天朝丝绸锦缎为荣耀。

既然如此,这个庄子上的妇孺可以以绣工养活一家人,那其他地方的妇孺是不是也可以?

云妹妹手里有铺子,薛家更是经营着好几家秀坊。再加上二姐姐、三妹妹、四妹妹以及宗室中的贵女,她们若是能够联合起来,岂不是能借此帮助更多的孤苦妇孺?

这年月的妇人,哪个不会绣上几针?高、中、低端的绣品都不会愁销路。

再加上宫中的绣女可以说掌握着国朝近乎所有的绣法,只要经营得当,庞大的海贸足以让这些绣品换成海量的银子。

太后娘娘仁爱,想来也会同意让宫中的绣女帮忙的。大不了她每个月多去几趟慈宁宫,陪老太太玩扮演金童玉女的游戏……

黛玉一件件翻看着箱子中的绣品,心中却已草拟出了大致的计划。

朝廷已经在沿海开设了好几处市舶司,海贸的扩大就在眼前,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此事若成,至少那些没了当家人的军户遗孀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再加上朝廷的抚恤与家中的田地产出,养活一家人根本不成问题。

想到此处,黛玉眉眼弯弯,亮晶晶的眼中充满了斗志。

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的公主殿下笑盈盈问道:“嬷嬷愿不愿意多收些徒弟,我想在庄子上开个秀坊……”

……

今天是寒衣节,又逢丰收,张谦是个心思活络之人,早前就给宫中送了折子,说是庄子上会在今日摆上流水席,感念天恩浩荡,庆贺盛世来临。

原本只是想借此在皇帝老爷面前露个脸,不想试探性的折子竟然真把皇帝老爷给请来了。

天子带着三个孩子来吃席,张谦心中激动的同时又紧张的不得了。

好在庄子上都是信得过的人,一面面桌子摆了出来,一盆盆大锅菜端了上来,校场上甚至挤不下庄子里的所有人,饭桌都顺着校场的两个出口摆到了街巷里了。

没有精致的席面,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都是些猪肉炖菜、烤制的野味、高粱面制成的馒头、羊肉烩饼等等,大部分是军中惯吃的饭菜。

唯有皇帝老爷与两个公主的面前放了几盘还算精致的菜式,这还是庄子上的人从河中刚刚捞起的鱼儿,让厨子专门做的。

五岁不到的淳儿今日可开心了,好多好多小伙伴。

她学着庄子上的小娃娃,端起装着满满肉块的碗来,呼啦啦往嘴里刨饭。

皇帝老爷见闺女吃得欢快,庄户们脸上都是笑容,心情自然也好。

加上陪他同坐的几人都是武人,便是顾忌皇帝老爷的身份刻意压制自己的干饭速度,那也是风卷残云,激起了皇帝老爷的斗志……

不过他到底比不过这群干饭人,加上庄子上的碗要比宫中大,两碗下肚他就有些撑了。

“四爷的胃口不如以往了,末将可还记得当年您一顿至少能吃三碗米的。四爷每日操劳国事,耗费心神精力,怎么才吃这一点?”

秦大看着皇帝老爷双鬓中露出的灰白色,不由皱起了眉头。

“四爷也别怪末将说话粗陋,当年您与殿下一同跟着老公爷练武,那会身子骨多壮实?这不行啊,天下有您这样的圣君,才是亿万百姓之福。您得多练练,大家伙还盼着您万岁呢。”

这话若是被有心人挑刺,遇到昏庸之君还不知要被冠上什么莫须有的罪名。

整桌人都安静下来了,反倒是皇帝老爷听完后先是苦笑,随后洒脱的摇了摇头。

“多少人盼着朕早死,也就是你们才会跟朕说这些……朕知道了,今后会重拾武艺。过两年太子再大些,朕就带着大家重启北征,实现大哥当初的愿望。”

回京的途中皇帝的心情挺复杂的,庄户们感念皇恩,将家中的收获挑着最好的献给了皇帝。

这家的鸡蛋、那家猎来的野鸡、东家的土豆、西家的南瓜……

皇帝没有拒绝这些东西,让张谦安排了三辆马车才算将庄户们的心意拉回了京城。

他打算用这些东西在大朝会上招待群臣,让他们也品味一番百姓们对他这位帝王、对朝廷的感恩。

……

荣国府今日来过客人,刘姥姥带了外孙来给老太太磕头谢恩。

去年冬日她家受了荣国府的帮助才度过了灾荒之年,今年的收成极好,她家如今粮钱不缺,外孙还去了学堂,如今已经识了不少字。

虽说抄写的佛经字迹歪歪扭扭,有些字明显是照着临摹出来的,但贾琮还是能感受到王家人的真情实意。

老太太对刘姥姥的感官越发好了,笑呵呵的说道:“那孩子聪明伶俐,只学了一年就能抄写佛经,将来说不定能考个功名出来。原本我还想留刘氏祖孙住上几日的,可惜那孩子明日就要回学堂读书,只能用完了午饭便让人送了回去。”

“学业确实不宜耽搁,农家有机会读书不容易,那王狗儿一家也是个懂得感恩知分寸的人,孙儿就再帮他们一把。改日让人再送些书籍过去,若那板儿真有天赋,咱家收他入门下也无不可。”

贾琮想得比老太太还要深,荣国府在武将方面不缺门人故旧,但在文官这儿真没几个能用之人。

他将来要走文武兼备的路子,从现在开始就要多搜寻培养帮手。刘姥姥一家品性不错,王板儿又有读书的天赋,如今扶他一把又何妨?

老太太一听就明白了贾琮的心思,诧异过后心中也释然了。宁荣贾家每一代都会有惊才艳艳之人出现,第一代的宁荣二公,第二代的贾代善、贾代化,第三代的贾敬……好吧,大儿子也不是善茬。

这一代她原本以为会是宝玉,如今看来,大房的兄弟俩明显将其他人甩在了后面。

而且相比贾琏来说,贾琮还要强上好几倍。这琮哥儿无论是在心性、才华还是为人处世方面,简直就是妖孽般的存在。

便是自己的丈夫,荣国府的老公爷都不及这个孙儿,指不定琮哥儿将来的造化要更大,一门三公未必没有可能。

刘姥姥送来了不少自家种的瓜果蔬菜,还有她从庄中猎户手中换来的野味。晚膳时一家人借此尝了个鲜,围着桌儿说了好一阵的农家趣事。

林如海被皇帝老爷强制性休假,不过他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从贾琮那得知了闺女的计划后,不但没有阻止,反而兴致勃勃的帮着出谋划策。

相比于贾琮与黛玉的粗陋计划,熟悉国朝政治经济的林老爷几乎推倒了黛玉草拟的整个策略。

“做事不能只知道求大求全,俗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做生意也一样,更何况是关乎那些妇孺家人的大事。”

林如海提笔在黛玉原本定下的合作伙伴中,圈出了几人说道:“海贸是个聚宝盆没错,可海贸的既是聚宝盆也是吞噬人的猛兽。每一个盟友都要谨慎挑选,比如这几家……”

贾琮与黛玉凑了过去,只见林如海将衡阳大长公主府、建宁侯府、松江徐家、成都袁家等几家圈了出来。

只听林如海说道:“衡阳大长公主年岁在那摆着,这两年病体缠绵,她那双儿女又是不成器的,品性上靠不住。建宁侯府的确经营着丝绸生意,可他家的生意是靠侯府的威势强行逼迫福建商会所得。还有徐家与袁家等皇商,野心太大,不宜结交……”

林如海宦海沉浮十几年,如今官至一品,掌户部大权,对人心的把控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他一家家的给两人分析,将其中的优者挑了出来,分成了几个等级。

而且开始引导黛玉制定计划,比如可以先在京城试点,规模不必太大。一开始也不必找别人合作,就将家里的姐妹拉进来就好。

等作出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寻宗室中品性不错的人合作,扩大规模。当然,这事必须是太后或者皇贵妃牵头。

等规模足够大时,最好能得了皇帝老爷的恩准,成立一家皇商,加入朝廷的海贸计划。

……

十月上旬,贾琮与黛玉都有各自的活,脚不沾地的忙碌着。

针对瓦剌的计划虽然被中枢大佬接手,可夷澜似乎认准了贾琮,如今得了自由,几乎是隔一日就要来荣国府找他。

皇帝老爷估计是觉得自己每日忙的连去后宫的时间都没有,看着臣子悠闲心中不痛快,竟然又给贾琮冠上了礼部郎中的衔,让他负责招待未来的顺义郡王。

夷澜又一次来找贾琮了,因为随着今年铁网山围猎即将到来,到时候他要接受皇帝的敕封,阿罗太的人也会抵达京城。

将来瓦剌到底会走向何方,他心中实在没底。没了汗位不要紧,可若因为自己的打算导致瓦剌血流成河,那他就真成瓦剌的罪人了。

“永丰伯,这是什么?”

夷澜在贾琮的书房看到了桌上放着的新制衣物,样式古怪,非当下汉人所穿戴的。

贾琮撇了撇嘴:“毛呢,也就是用羊毛织成的衣服。夷澜可汗,草原最不缺的就是羊毛,中原又有技术。等这技术成熟后,你说说瓦剌的百姓还会缺钱买粮食、买盐巴吗?”

这件毛呢大衣是工部用细羊毛手工纺纱,用水力传动的织机试织的第一件成品。

工部的那些大匠手艺真是了得,贾琮只是提供了一个粗糙的思路,他们竟然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制造出了好几种织机,将羊毛的运用从传统的平纹、斜纹毛织物、栽绒毯等等,跨越到了羊毛衣物方面。

相比绒毯等物,羊毛制成的衣物更有市场。极强的保暖性,肯定会让毛呢衣物成为秋冬寒冷时的流行风尚。

至少贾琮就对桌上的这件毛呢大衣很满意,虽说样子古怪了点,但京城的冬日是真的冷,要是再有一件厚厚的羊毛衫就更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