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御猫 > 第311章 林县主上达天听

红楼御猫 第311章 林县主上达天听

作者:橘猫不是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26:19

第311章 林县主上达天听

第311章 林县主上达天听

整个王家庄子的人都冒着严寒出了门,挤在王狗儿家不远处的角落,远远往这边看着。

王嬷嬷遵照黛玉的吩咐,从马车上卸下了些粗粮,一个小娃儿分上十几斤的样子。

不多,但足够让那些孩子开心的又蹦又跳。

粮食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是多少人每日里艰难奔波,去那京城乞讨都难以换来的活命之物。

十几斤的粗粮,熬得稀一些,足够一家子人多熬些日子了。

“屋中逼仄,委屈贵人了。”

刘姥姥与女儿刘氏、两个娃儿一同在屋子中给贾琮与黛玉请安,黛玉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茅屋土舍。

要不是刘姥姥一家打扫的很干净,丫鬟们又将早就准备好的坐垫、茶具等惯用物品拿了出来,她都感觉自己在屋子里坐不住。

这跟她心中对弱者的同情与善意并不冲突,当她将碟子中精致的点心递给刘姥姥的外孙女时,小丫头怯生生的接过,并未吃第一口,而是捧着点心踮起脚想要递到外祖母的嘴边……

“孔融让犁,小丫头让点心。刘姥姥,你有一个孝顺的孙女。”

黛玉让紫鹃将点心分给了王狗儿的一对儿女,示意刘姥姥与刘氏坐下说话。

贾琮在黛玉耳边小声叮嘱了几句后,便先一步出了屋子,去了村长那边。

两人自有分工,黛玉在歇息的同时,跟刘姥姥、刘氏打听着村中的情况。特别是王熙凤之前有过嘱托,让黛玉试试,看能不能从刘姥姥母女口中打听一些其父亲兵王庆堂的情况。

而贾琮则是于村中步行,看一看这天子脚下的穷苦百姓,到底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与京城的繁华相比,西山脚下的小村庄清苦的厉害。

冬日的萧条在村子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今日蒙贵人赐米,未到午时家家户户都开始烧水煮饭,娃儿们都回了家,估计这会都围在锅灶旁等着吃一顿饱饭吧。

放眼望去,在贾琮的眼前并未有书中记载的鸡犬相闻,人都填不饱肚子,何来的鸡犬?

老村长恭恭敬敬的陪着贵人在村中逛着,小心翼翼的陪着说话。

贾琮的问题看似零零散散,但实际上涵盖了村中的耕种、衣食、生老病死。

王家庄上一个官老爷,还是王狗儿的祖父,曾在京中任过小官。后来王狗儿的祖父与王熙凤的祖父连上了宗,认作王老伯爷的侄子。

贾琮恍然大悟:“我还以为是王狗儿的父亲跟王家连的宗,原来是他的祖父。”

“王成哪有这等本事,他爹去了后,差点把家业都给败光了。还是狗儿媳妇嫁到家中,狗儿有了希望,这才好好经营了几年。唉,说来也是时运不济,眼看着今年扛过了旱灾,不想粮食都收到家里了,干河竟然决了堤。”

老村长的小儿子识得几个字,在镇子上给药铺当了近十五年学徒,如今已经能坐馆诊脉了,也算是有了出息。

他家的粮食虽然不多,但也只够他一家过活。这村子里十有**都是自己的亲族,想帮,却帮不了。这让这位老人心里跟压了块石头一样,平日里连门都不愿意出。

那些饿的面黄肌瘦的娃娃们,都是要喊他太爷、爷爷的……

“贵人,朝廷的粮食,什么时候才能发下来啊?再过几日,怕是真的要饿死人了。”

这句话几乎耗尽了老汉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担忧却又希冀的看向贾琮。

他没有扯谎,包括那些用仅有的薄田从里长家借粮的人家,再有几日怕也要耗尽存粮了。

这还是稀粥度日的情况下,苦苦熬出来的结果。因为苦熬,这些日子娃娃们都没有力气四处跑着玩耍了。

贾琮看着枯黄萧条的村子,四处的炊烟也没能将萧瑟驱散,他半是安慰半是肯定的说道:“很快,很快就发下来了。陛下已经命皇太子来了房山,粮食很快就会发下来了。”

“真的?”

老村长有些不敢置信,因为很快这两个字,他从里长那听到过好几次了。从秋末一直到如今,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赈灾的粮食一粒都没见到。

贾琮掀开身上披着的狐裘斗篷,亮出了腰间挂着的蟠龙金令。

“老丈可有听过荣国府?家父贾恩侯,敕封荣国侯……”

“原来是御猫大人,老朽有眼无珠,怠慢了大人,还请大人恕罪!”

老村长眼看就要欣喜的跪下磕头,贾琮一把将其扶住。

“老丈若是给我跪下,那不是折我的寿?”

古稀之年,见君不跪。

贾琮哪里会让古稀老人给他跪下,而且这老丈的品性极为不错,有些事他到时候还得拜托其助自己一把。

走走停停,贾琮很快就将王家庄的情况了解的差不多了。

相比近邻的田家村,王家庄不但村小人少,更没有出过一个有功名的族人。

每年的争水、服役都会吃亏不少,如今更是因为一场人为的水患,大半的村民眼看着就要失去自己的土地,整个庄子都陷入了恐慌与萧条。

贾琮心中早有准备,还算是能够掩饰住内心中的触动,但黛玉就差上许多。

当她听到庄子里有户人家前些日子千辛万苦诞下一女,却因没有食物,不得不将其丢弃,在短暂的愤怒后,紧接着就是长久的沉默。

对与不对,黛玉已经无法简单的作出判别。

说到底,都是一个穷字惹下的祸。

若今秋没有那场人为的水患,或许那个婴孩今日还在母亲的怀中酣睡吧。

午饭时黛玉用的不多,今日从刘姥姥母女口中得知的事情,完全击碎了书中给她描绘的世界。

锅碗瓢盆都是仆妇从府中带过来的,饭菜与平时相差不大,可黛玉端着精致的瓷碗,却无法将碗中的精米咽下。

最后随便对付了几口,让人将饭菜送去外间,给了刘姥姥一家。

临别时,黛玉让人取来一锭银子,强塞到刘姥姥的手中。

随后她跟恭恭敬敬站在一旁的王狗儿说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岳母是个明白人,好好孝敬她。你家能度过这一关,你岳母居功至伟。板儿是个聪明的孩子,送他去读书吧。”

嘎吱嘎吱~

下雪了,贾琮只好改变行程,重新返回王平口镇上。

直到回了之前那间客栈,黛玉的脑海中都还在回想刘姥姥讲述的那些事。

她想起了那些跑来王狗儿家门口,给自己磕头的娃娃。

那群饿的面黄肌瘦、冻得瑟瑟发抖的娃娃,一个个跪在门口给她磕头,黛玉差点就让人回京去拉粮食了,好分给他们让其渡过这难熬的冬天。

可她知道这不是她该做、能做的,赈灾的事,归根到底是朝廷的事。

“琮哥儿,太子殿下什么时候才会将赈灾的粮食发下来?再迟,我怕真会饿殍遍野了。”

贾琮将热好的饭菜放在黛玉面前的桌上,表情严肃:“吃饭,你中午就没好好吃。等吃完了饭,我再跟你细说。”

黛玉被贾琮强势喂了一碗饭,又喝了一小碗的参汤,这才用被子将其裹住,柔声细语的说起了他与太子刘弘的谋划。

若只是查那些小杂鱼,他只需要带着人去逮人就够了。

“四哥的意思,是打算借此事理清京畿州县的田产与人口,将那些投献逃税、侵占民田、强买强卖、隐匿人口的事情查清楚。流民一年年的多了起来,这不是好事。万一再被人蛊惑,指不定又要闹出大乱子来。”

贾琮取来笔墨,开始伏案疾书:“不过赈灾的粮食不能再拖了,我今天也弄清楚了王家庄的情况,比咱们想象的还要糟糕。王老丈说,附近除了几个出了秀才、举人的庄子,几乎都被王庆堂得了手……”

黛玉一听到王庆堂这个人的名字就觉得恶心,她忍住了粗口,鄙夷的说道:“是啊,这王庆堂的手段太狠了,王家庄的人算起来还是王家的族亲,他竟然连族亲的田产都不放过。三五斗米酒换走了一亩地,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一夜大雪,天亮后黛玉趴在客栈的窗前,看着空中洋洋洒洒的雪花皱眉说道:“往日里我总是盼着雪中赏梅,可如今看到这雪花飘落,心中总会想起王家庄的那些身着单衣的小娃儿。”

雪雁将红色的狐毛斗篷披在黛玉的身上,边系边说:“姑娘昨日给了不少粮食,总能挨过这几日。到时候太子殿下放粮赈灾,这个冬日终究是能熬过去的。”

“昨夜里我睡着后梦到了那个孩子……”

嗯?

黛玉用斗篷裹紧了自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我梦到了那个被父母丢弃的孩子,她若是生在我家,那该多好。”

……

这场大雪近乎覆盖了整个顺天府,京城一夜披上了银装。

紫禁城的琉璃瓦都变成了白色,刘恒很早就起来去了勤政殿,召见内阁值衙的阁臣与六部五寺主官开了个小朝会。

文同轩有了银子,豪气的大笔一挥就拨发了足够多的钱粮,运往京畿各州县预备雪灾赈济。

一切看起来都是井然有序,朝廷不缺钱,刘恒觉得今年的冬天肯定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

可惜,朝廷有钱了,盯着这些钱的人就多了起来。

夏守忠捧着一个木匣子,快步走了过来。

“皇爷,房山县的密奏。”

“弘儿应该已经到了,朕来看看,吾儿办差办的怎样。”

咦?

刘恒看着匣子里的两封信,字迹不同。

“文安县主?林家那个小丫头……”

他将贾琮的书信放在一旁,先看起了用簪花小楷写成了书信。

“臣女有闻,圣君临朝则万民安。然天子驻跸禁宫,所见所闻皆臣子上奏,盛世与否不在朝臣辞藻所饰,当在万民衣食。臣女斗胆启奏,朝臣口中之盛世,只在京城之繁华。京畿之地,天子脚下,亦有百姓衣单粮缺,婴孩无佑,老弱无依,饥馑度日,苦熬天寒。”

“臣女所闻一事,令人凄凄。西山脚下有一户,其妇产女,因家中无粮竟无奈舍弃婴孩,丢弃于西山之中。……臣女不知婴孩是否曾冷恶交加哭喊,其父母是否曾梦中悔恨。此类惨事桩桩件件不知凡几,西山脚下数镇百姓七成缺粮,恐挨不过几日。唯求陛下早施天恩,赐粮赈济,以安民心。”

黛玉的信中上奏的事几乎都是她在王家庄亲闻亲历,包括自己见庄中娃儿挨饿受冻分了几日所用的粮食,从刘姥姥口中听到的事情,几乎都写进了信中。

刘恒看的真切,同时也知道这些事绝对是真实的事情。而且这还不算惨,只是林家丫头生来富贵,初见此事有些难以接受罢了。

至少这京畿的州县,再惨也有朝廷赈灾的粥蓬,怎么也能求得一条生路来。

在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指不定整个庄子整个镇子的饿死冻死。

唉,盛世?

“连一个小丫头都知道这盛世不过是京城繁华地的盛世,是他们这些勋贵士大夫的盛世,可朕的朝臣们还会一次次的厚着脸皮吹嘘他们的功劳。”

刘恒将黛玉的信收好,拿起了贾琮的信拆开看了起来。

相比黛玉稚嫩的言辞,贾琮就老辣多了。

信中所奏是王平口附近村落的田产、人口以及受灾情况,在请命赈灾的同时,还说了一件事。

“大伴,你去趟户部,让文老貔貅查一查这些年顺天府的田赋变化。若真按这小子的主意,摊丁入亩,说不定还真是缓解土地兼并的不错手段。”

……

大雪一下就是三天,王平口的积雪已经让马车难以前行,贾琮一行不得不暂时停在镇子上。

不过太子刘弘的回信很快就送到了贾琮的手上,他已经抵达了房山县。

赈灾的粮食倒是都在房山县的粮库中,但因为县中官吏的拖延,如今又被大雪封路,赈灾之事迟迟无法付诸于行动。

贾琮连忙将滑雪板以及雪橇的制作办法绘制成图,让亲兵速速送往县城。

这一来一回,竟然又耽搁了三日,等到薛蟠持刘弘手书,带着人马赶来王平口时,赈灾的粮食才堪堪从县中发出,往四处受灾的地区送去。

推荐票

今晚先更到这儿,明日继续。

晚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