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447章 发酵与演变

一品权相 第447章 发酵与演变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447章 发酵与演变

虽说不尊平倭军的中军之令,但杨继业也不会让外界抓蛮族军的错处。在蛮族军对外展露行军迹象之前,先给唐俊词这个知府去了一封信。

信的大致内容是:王府军在开拔进宁府之后,见到这边遍野荒芜,所有的村寨都成为无主之地。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春耕工作,难度大。

还有更令人忧心的是,宁府、台府等倭寇占领区域,流民流离失所,官府和大户们都不敢出城,也不敢将流民放进城内。这些人,到了春季,无吃无穿,完全处在濒临死亡之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没有外力去救援他们,给这些人送去吃物、基本口粮延命,极有可能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

蛮族军得知这些情况,全军上下,都不忍心,决心出兵宁府府城一线,并带上米粮,施予给这些绝境中的华族老小。

这一封信,自然是大义凛然,也是苏杭目前倭寇占据区域的实际情况。不说宁府和台府两地,连绍府、杭城等区域,民众都苦不堪言。

对于唐俊词等人而言,虽说处在高位,没有亲自到村寨、城镇去体察民情,却也是明白这些情况。

对杨继业所忧心和蛮族军所作的事,自然体会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接到信件,唐俊词将知府这边的人员集中开会,讨论官府该在接下来的时间做什么事,才能够尽可能改变苏杭底层流民的处境。

另外,抄录一份传给身在平倭军中军的刘潇杰,让刘潇杰想办法,影响和说动平倭军的决策,尽可能往倭寇占领区域前进,力求帮助到这些濒临绝境的人群。

刘潇杰拿到信件,才明白为什么蛮族军不按照之前所决定,冒险前往宁府深入。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们这种文人是最为钦佩的。

蛮族军的核心是谁,刘潇杰是明白的,虽说杨继业从没说过与蛮族军之间的关系,但这些人都知道。这次蛮族军冒死突进,完全是舍生忘死之义举。

刘潇杰不能直接对徐金胜大将军说这些,便找于连欣,将抄录的信件给于连欣看了。于连欣也是感概不已,但平倭军的实力如何,于连欣也是心知肚明。苦笑着表示,平倭军这边,真要往台府深入,那可能的后果,会完全出乎他们的掌控。

到平倭军之后,刘潇杰也见过前军在见湖镇之战,知道平倭军的实际战力。也知道,目前的平倭军,也就蛮族军和王府军可以同倭寇正面一战。

武夷土军的战力确实要高一些,正面与倭寇拼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徐金胜不敢赌,武夷土军自己也不敢赌。目前,武夷土军已经按照先前的军令,从绍府出发,往台府境内推进。

经过知府、杭城文人们做工作,蛮族军准备前往宁府救人的行为,得到传扬,也得到不少大户的回应。愿意出粮出钱,甚至出一些人随军到宁府那边去做事。

这样的反响多少有些出乎杨继业的意外,对于古代人的认知,又多了一些。文朝体系贪腐严重,文人倾轧,武将孱弱,但文人中一些人心怀世人,性情悲悯,又因为古代对于宣传的认知不足,只要稍微做一些宣传,立即激发了大部分人的善心。

杭城这边的人,在刘裕主导下,聚集了不少人,愿意去宁府帮忙,顺带将杭城这边收拢的米粮带去。

杨继业留在杭城的杨家寨和杨家粥场,在郑明亮等人的主持下,也抽调一批人,合起来有几百人一起,准备前往宁府,与蛮族军汇合。

荣盛镖局的第一批物质运送到杭城外杨家寨,便同这批人一起走。虽说军兵不多,可荣盛镖局的保镖战力不若,加上人数多,倒不担心有人抢掠。而官府方面,也不想让所有的好事,都落在王府军头上。

这些人一路走,都有官府接应,也有沿途的人加入。离开杭城进入绍府,这个团队已经扩展到千人,影响面也在急剧提升。

这样是杨继业事先没想到的,但如此一来,好处很多,令人担心的也有。倭寇如果针对这一团队进行袭杀,他们的抵抗力量很弱,除非有比较坚实的寨子或城堡,不然,完全经不起倭寇冲杀。

对于这样的风险,蛮族军这边暂时没有多少力量来支援,只能请刘浪把留在绍府的驻军部分,派出两千人随同推进,进入宁府。

一时间,苏杭所有的注意力,都落在这个援救灾民的团队上。每一天,都有不少信息在苏杭传递,也有不少人自告奋勇地加入进展也的援助团里。

但凡加入进去的人,都有官府方面的新因,人员来历可靠,还得自带米粮。对于这一点,苏杭各处都是理解和接受的。

杨继业等升山镇和桥台镇的事情处理差不多,带上巫豹、杨猛等前往宁府,准备与巫虎汇合。他不进军营,但会出现在粥场上。这种事情,自然出面,对于他这个游学的书生,是非常获赞的行止。

杨继业在杭城那边的文名已经响亮,粥场的事情也在上层人物间传开。到宁府再办粥场,也不会有人质疑。至于办粥场的投入,来源在何处,也不会有谁追问。

这种只付出,没有收益的善事,谁会问米粮的来源?只会有人拿自己家积存的米粮,无偿地赠送给粥场。

实际上,升山镇和桥台镇运送工作还在紧张而繁重中,不过,将金银、财宝运走,安全抵达见湖镇和杭城外的杨家寨,剩余的大量米粮,杨继业就不会继续留在慈西州这边,免得他长时间没露面,反而会令人疑心。

杨继业从升山镇出发前,问了倭寇的反应。对于蛮族军向宁府推进,蛮族军在宁府做保障春耕的工作,势必会引起倭寇的不满。甚至,升山镇和桥台镇被攻破,很可能倭寇会有察觉。

倭寇与升山镇之间的关联有多深,原本是问过李明杰和齐洪波的,但之前他们的联络都不定时,可蛮族军进入宁府后,双方的往来和交换情报就比较密集了。倭寇一旦得不到升山镇的信息,自然会察觉升山镇已经被攻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