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415章 文武孰弱

一品权相 第415章 文武孰弱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415章 文武孰弱

苏文强原本就故意将张靖海带进节奏来,张靖海文名高,在苏杭的号召力不弱于他。这次对武人和军兵的仇视,那是碰触到苏杭几乎所有士林的心弦,引起公愤了。

这时候,让张靖海说出一通话,势必会让苏杭文人们与之对立,张靖海的文名会受到压制。

听苏文强的话,张靖海并不理会,转身准备离开。苏文强顿时大声说,“靖海兄别走,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苏杭局面,人人引以为痛,人人看到是军兵不力,将官无能。军武废弛是事实,靖海兄却将这些罪责,归于文人士子。是何道理?”

张靖海自然听得出苏文强的用意,原本不想反驳。一走了之固然轻松,但今天的迎春文会,本意就是来博取文名的,这可事关下次科考,张靖海也不敢不正面以对。

当即转身面对苏文强,向他走近一些,四周的文人士子也知道张靖海和苏文强之间的关系,也都围拢过来,听两人辩驳。

有几个人是张靖海的好友,之前虽也骂武人、军兵、将官,这时候却站到张靖海身后,表示对张靖海的力挺之意。

见张靖海走过来,苏文强更得意,注定了张靖海与所有文人士子对立,这样的局面真是难得。他身边另一个文名不差于苏文强的,叫文中兴,也在人群里走过来,到苏文强身边,说,“靖海兄果然习惯与奇谈怪论,你是想以此博取文名吗?说说看,让这里的文士们听一听,看能不能让大家心诚悦服?”

苏文强和文中兴经常联手,一起争名,对这样的竞争,在文士中是常见的。也因为有这样的竞争,才使得整个士林,有更多的活力。

“中兴兄也想听人骂武人、将官?”张靖海自然不惧,朗声说,“自前朝以来,改朝换代到国朝,文风鼎盛,士林繁盛,这是好事,也是我朝中兴之象……”

对于辩驳,张靖海虽不屑于,可真要与苏文强等人面对面辩驳,也不能让对手捏拿住自己的把柄。立场正确、政治正确这是先决之基,不然,让苏文强抓住这样的弱点,就不仅仅是文名被污。

“我朝文强武弱,强文抑武,这是高祖定下的国策。”张靖海继续说,也不看苏文强和文中兴的神态,“高祖以下,到目前我朝四面皆敌,东有后金残余,喘息多年,有恢复实力之象,窥视我朝,企图复辟;

北有蒙匈族,马背上征战,所过之处,草木不生,若无长城天险为凭依,我朝如何抗击蒙匈族的侵扰?西北则是蛮夷之地,好在我朝文德润泽,令蛮夷深感我朝感化之力,少有扰边还为我朝征战;

东与南有倭国,倭国武士浪儿随海船入我国朝来,则成为倭寇。而苏杭一地,也有不臣居心者,暗地借倭寇之势,祸乱地方,抢掠烧杀,不过为一己之私。

纵所言,只要关心国事之辈,都知我朝处在四战之地,这是不争之事实。既然四面皆敌,国策是强文弱武,以文驭武。你等痛骂武人将士,是何道理?

文人领军,文士掌军权。御外敌无力,剿灭倭寇失利,这难道不是文人无能,没有统御好军将所致?”

“一派胡言。”苏文强怒声说,“武人上战场,天经地义。武人征战,抵御外敌,这是他们的宿命。难道张靖海你要文人放下圣人经典、文章、笔墨,持刀上阵?笑话。”

“文强兄这是强词夺理吗?国朝国策,文人掌军,调军用军,皆出自文人。每军里必设监军一人以上,就是掌军。这一点,文强兄不会不知吧?既然文人掌军,战事不利,却怪罪军将,是何道理?

再者,蛮夷也是我朝周边,为何没有侵边?那是因为我朝文德所感而至,圣人文章经义,为蛮夷所知,感化了蛮夷,令蛮夷心向我朝。然而,我朝文德显然还不够强大,才没能让圣人经义,感化蒙匈族、后金余孽,难道不是我们文人不足,令教化不力,才导致的结果?”

说到教化不力,自然是文人之故。围在这里的士林诸子,也是明知这样说不对劲,显然是谬误之言,却又无法反驳。

教化是文人的终身志向,谁都愿意用一辈子的努力践行这一目标。但实际上有几个人会这样做,那就不得而知。

口头上,谁也不会否认教化之力。文人士林,就是用教化来管理一切的,谁否定教化之力,必然会成为士林的公敌。

如今,文朝没那个教化蒙匈族、后金余孽、倭寇等外敌,按照逻辑,自然是文人们力所不足,才有这样的结果。

苏文强和文中兴听张靖海这样一番话,也是难以驳斥,但明知这么说不对劲,在这样的公众场合中,不能说一些话。苏文强说,“张靖海,苏杭倭寇乱境,军将抵御不力,与我朝国策并不相悖。以你一个小小的秀才,如何揣度大儒之尊?”

杨继业等人进来后,恰好听到他们辩驳的全过程。刘潇杰轻声说,“杨咏石,你以为苏杭之局,是文人之祸还是武人之弱?”

杨继业摇摇头,参加迎春文会不是来招人妒恨的。自己在苏杭所作的事情,很多都不能对外传扬,但杨咏石这个文名,经过唐俊词等大人物的推动,已经在苏杭名气不小,可说是很多苏杭的书生都能够说出杨咏石的几首诗来。

没必要在苏杭招惹这些人,对于文朝的文人,他们心里那种踞傲、自我感觉高大,是自己难以苟同但没必要去打击他们。

“同知大人,我不过一小小少年,见识少,可不敢议论国策的。至于苏杭这边的乱局,一开始大人们没用心与倭寇上,如今,有唐大人、刘大人您等戮力而行,必然在短时间里,将倭寇之祸消除,还苏杭一片朗朗乾坤。”杨继业笑着说。

“杨咏石,你这样说话,好吗?”刘潇杰知道杨继业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身独到之处,自然想听一听,对以后在苏杭这里的做法,也是一个借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