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404章 知府有请

一品权相 第404章 知府有请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404章 知府有请

年后的杨继业依旧是忙碌,活动呈多点,主要在杭城内外。

粥场、刘裕老先生庄子、知府、平倭军中军大帐,偶尔会走一趟见湖镇,使得他的时间排得紧紧的。

蛮族军和辅兵的训练、派遣人员潜入倭寇实控区域、搜集情报,继续扩收辅兵等军务上的事情,杨继业不过是确定一个大体目标,剩下的都丢给巫虎去落实。

巫虎早些年在巫家寨就开始领军,然后处理鹰巢山匪的甄别与训练,再后来手下人员过万,到带军出荆蛮楚地到苏杭,与倭寇两战皆全胜,使得他在领军能力上,有极大提升。

加之杨继业提出的要求,巫虎在实践中也证实了优胜性,如今杨继业所说,他都会落实并思考这样做的益处在哪里。

苏杭城外,巫龙没过来,这边暂时还找不到一个全面负责工作的人手。特别是粥场扩展,年后这边的人员发展也接近万人这个大坎。虽说体系是杨继业之前就确定下来了,但每一环节的体现,都因为人数的骤然增加,变得臃肿。

最初的负责人郑明亮、赵佩龙、王敬宝,倒是中心耿耿,但毕竟见识有限,着眼点和执行力,调控能力都显得不够。

好在时间还短,很多弊端没有爆出来。杨继业居中处理事务,有时候也感觉到自己分身乏术,或自身的能力也到天花板了。

从后世到文朝,可借鉴的经验确实够用,但在处理具体事务、处置一些人力安排上,还是有所不足。

这时候,就需要有大掌柜工作经历的人,来作为帮手。只是一时间也难找到这样的人,还是可信赖的人。

要从上万人中选取有组织才干的,可不容易。好在粥场的整个体系,都是以小组小队伍的形态,散布出去,成为一个走脚货郎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只要有足够的货源,收支之间的核算,一级级地综合起来,也不会出大错。

最主要的是,目前吸纳的都是流民,这些人对粥场的感恩很深,有这样可依靠的寄居之所,会很珍惜这份安宁。

每一个人的能力或许不同,但小组之中的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将后世的洗脑涌过来,对于文朝的人,其改变力确实很强。

杨继业意识到这一点的可怕,但也是自找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只要自己不为私利而亏待他们,苛刻他们,以后的发展,不管到哪一种程度,得到的收益都会按照比例分配下去。

年后的一个多月,杨继业就在这样的杂乱无章中度过。这一天,杨继业被知府唐俊词派人找去府衙,见到唐俊词。杨继业说,“知府大人,学生有礼了。”

“杨咏石,到我这里无需多礼。今日请你到府衙,是想聊聊苏杭春耕的事情。”这件事,之前谈过。

“大人,春耕的法子已经对外传扬。只要平倭军那边配合,流民和平倭军军兵一同,白天耕种,晚上返回县城或就近村寨。即使有倭寇来袭,也能够抵挡吧。”杨继业对这一事情的思考,也是琢磨过,至少目前杭城周边和绍府两地,完全可以推行。

“日前春耕还早,但这一事务却必须早定下来。平倭军那边,大将军也是顾虑重重,担心这样推动春耕,倭寇会各个击破,让平倭军损伤太大。”听唐俊词所言,看来还真与徐金胜讨论过这件事。

平倭军确实没有协助地方事务的责任,一旦这样做,倭寇当真来袭扰,平倭军的损失肯定不小,这都是大将军之责。这个责权,徐金胜和唐俊词都是明知的。

“唐大人,台府、宁府两地,目前确实难以涵盖,但杭城这边、绍府一地,以及靠近绍府周边的农耕,是完全可以推动起来的。最为关键的,还是地方官衙有没有作为,地方上的大户,难不成他们的耕地也肯荒而不耕作?”杨继业说,“大将军有顾虑,那让王府军都去绍府一线驻扎。这一点,大将军不会反对吧。

另外,武夷土兵那边的情况,我不熟悉。大人也可给他们一些许诺,看看这一万人马,愿不愿意去宁府边界。这既是推动苏杭宝基本活命线的事务,也是平倭军威逼倭寇之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杨继业虽说是纸上谈兵,但与巫虎等人讨论过,以目前蛮族军和辅兵足有一万,镇守一方,趁着倭寇还没聚集大队兵马,做出这样的决策,抢占先手,是可行之举。

平倭军即便不能与倭寇硬碰硬作战,但撒出探子,侦知倭寇靠近,军民一起撤进村寨,凭险而守。其余平倭军得心,合围倭寇,也可将倭寇逐步灭杀,不失一调动倭寇之战。

倭寇在苏杭虽说有几万之众,可他们也分成多股,真正上万人数的大股倭寇,不过两三股而已。其余的,多数是几百、几千人聚集在一处。

对蛮族军而言,四五千人的大股倭寇,正面对战,他们是不怕的。除非倭寇大肆聚集,有一两万人,真有如此大股倭寇,这边也会探知消息,先一步避开正面冲突,凭险而守。

倭寇的武器主要是刀枪,弓箭都稀少。而平倭军目前对弓箭的配设,做了调整。因为平倭军大多数军兵,都不能与倭寇正面对战,那就多利用远程武器,将倭寇杀伤或杀散。这也是中军研究与倭寇作战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有了足够的箭矢,即使射手稀缺,但普通军兵操练十几天拉弓,总您好将一些软弓可用,射出箭矢伤敌。平倭军的前军、客军和武夷土兵在大年之后的一个月里,就专做这方面的训练。

蛮族军需要的弓,多半是硬弓,他们也进行训练。弓箭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强的,巫虎等人自然要对军兵做这方面的训练,以适应同更多敌人的拼杀。

平倭之战,对蛮族军而言不过是一种实战训练,这些人不是强敌。真正的强敌是在北方,那些蒙匈族、后金等野蛮组别,一直在虎视文朝,今后必然是不可避免会决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