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279章 文名大起

一品权相 第279章 文名大起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279章 文名大起

人们对周远山还敢不敢作诗,已经不关心了。孙晓君也不穷追猛打,而是聆听从楼船那边传过来的诗评。

对于杨继业在诗中连用了九个一的写法,大佬们都赞同,认定这样的诗传出垣武城,也绝对是名篇的。传往今后,在历史上肯定有这首诗的一席地位,为人所传诵。

学政吴金保看到杨继业这诗,又与先前的《竹石》提了一下,结合楼船这边也能够看到远处江边垂钓的孤舟。便用心地对诗进行评说:

“这诗完全是即景而作,这是无可争议之事,完全可得出是杨咏石有感而发。看到垂钓渔翁,便有此诗,这就是杨咏石在诗词上的才华。”吴金保侃侃而谈,对这个年轻人的喜爱,也是因为当初亲眼看到他绕石而走,即兴出诗。今天,再次看到杨继业即景写诗,依旧写出传颂千古的诗篇。

“全诗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吴金保站起来,手遥指远处,那渔翁和扁舟还在,其他人看了,自然点头。吴金保也是会心一笑,“一蓑衣、一斗笠、一轻舟、一钓竿,垂钓老翁长唱、豪饮,垂钓者何等洒脱,被杨咏石信手拈来、活灵活现。

前两句完全实景,不增一字,后两句却是杨咏石为渔翁所引发的,虽看不见,但唯有如此,才是杨咏石的情怀,有着无穷意味。虚与实,捏拿得何等精妙!

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实景,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诗情散开去,那是一种感怀,一种深悟,虚实相映,何等美妙!此诗当得魁首。”

吴金保品鉴之后,其他人对他所说,倒是赞同。哪怕将这首诗作为今天文会所有诗中的第一,也没什么反对意见。

在大佬之中,有与周家关心好、甚至拿了周家好处的人,但在诗的实力面前,他们也不敢颠倒黑白,强行将周家的诗词放到第一去。

对杨继业的诗评,传扬开,他的文名顿时烘托起来。对这首即景而作出的诗,也被人们绘声绘色地传开了。

人们的情绪,也受到杨继业的诗所感染,对于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在议论中不断地深化,杨继业的诗也在不停的人群被进行解读。

文会结束,但对这首诗的议论才开始。

杨继业与华新社的核心成员一起,从城南露洲撤回。孙晓君将杨继业拉住,要他一起到荣盛酒楼去庆祝。

巫素贞在家里等这,杨继业本想先回去。但孙晓君、钱儒龙等人热情,秦浩然也得知发生在文会上的事情。过来与华新社的人汇合,见到杨继业后,秦浩然便向他祝贺。

一起到荣盛酒楼去,路上,让巫小陆安排人,告诉巫素贞他们这边的情况。到荣盛酒楼,已经定好桌在三楼。酒楼这边得知是杨继业过来,便给他们安排好。

一行人到三楼,随后再次提到征联的事情。到目前,虽说对出下联的文士确实不少,但每一个人也知道,自己的下联没能比肩上联,使得这上联依旧是绝联。

孙晓君、钱儒龙等人情绪都还在激动。华新社多年来与文峰社争锋,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赢得干脆。孙晓君大声说,“秦兄,可惜你没看到啊。周远山诗才平素也不差吧。但今天等杨咏石的诗出来,我看到他好几次想走出来,脚步都动了,然后还站在原地。

为什么这样?那是周远山知道,自己就算出来作诗,那也是自找没趣。与其丢脸,还不如藏拙。不说周远山,换一个人面对杨咏石这样的诗,又有谁敢说自己还能把诗作好?”

其他人纷纷表示,孙晓君所说,周远山今天这样子,很可能以后都不敢作诗了。杨继业也明白,自己这完全是取巧,对于作诗的话题,他自己就不参与。

吃过饭,喝了不少酒。孙晓君准备邀杨继业去春楼坐一坐,见识一番,也是文人们最喜欢的雅事。杨继业却很肯定地拒绝了,返回家去。

秦浩然见他如此,肯定地说,“过两天是秋试,科考之后,华新社再聚一聚。”

荣盛体系的人,对于杨继业在文会上的成绩,本身体会不深,但杨忠与垣武城方方面面接触比较多,却有不同的感受。于是,当天就找到说书人,这种专业级别的,让他们讲荣盛酒楼的征联和文会上的即景写出传世名篇,编撰成说书段子,对杨继业的文名进行传扬。

当然,这时候还仅仅是准备工作,等秋试结束,杨继业科考如果顺利通过,哪怕不是解元头衔,说书人也会将段子编撰得很好。

杨忠将这个事情跟杨继业汇报的,杨继业不置可否,由着杨忠他们去做。在文朝,名声的作用有时候非常大,实际上这次文会抄诗也是杨继业特意的安排,为今后去京都打基础的。说书段子,也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

只要自己明白,自己的诗才平庸,不为诗名而失去本心,杨继业觉得这都没什么。毕竟,文名总归是虚妄的存在,要想在文朝做出一些什么事情,要想将杨家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保存更好,就必须尽快积攒实力。

在后世,杨继业知道蒙匈族在中原一统,如今岔出一个文朝来,是不是前宋的翻版?文朝外列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突破边关的可能。内部却是争权夺利、**丛生,军士毫无战力,更没有战斗意志。

看起来文朝强大,确实一个内中空虚之大汉,一推即倒的存在。很多人都明了文朝目前的现状,有心想挽救大厦之将倾倒,却根本找不到办法。

当年杨盛文在右相位子十年,虽说做了很多,可最终也没办法扭转颓败之势。朱子善为左相这五年间,实际上也是在努力,但大族自重,文士自重,国内之力不仅没有糅合在一处,反而让这些势力的实力扩张,再想糅合已经不可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