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226章 太子太保

一品权相 第226章 太子太保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226章 太子太保

张洪庭六十二岁,文朝名望最高的大儒之一,十年前,出任太子府太子少保,正二品。

十年前,当时的文朝在杨盛文这个右相的掌控下,出现短时间的兴旺之态。而张洪庭与杨盛文在儒学上本身就有不同见解,彼此争辩过几回。虽说仅仅局限在对圣人之言的理解、诠释上,但也是一个根本原则的分歧。

儒学发展到文朝以来,也逐渐走到一个高峰。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如此,任何事物发展到高峰,就会停滞不前,随之而来的,就是失去生气的固化。

如何破开面对的僵局、打破这样的固化,便是儒家学派各人的谋求之所。谁能够迈开这一步,那就将成为新的标杆和领军,名垂千古。就如同汉代的朱熹,对圣典注解,做出四书来,他便在千百年中有一席之地。

儒家的立言立身立德,对于每一个大儒而言,都是日思夜想的要事,甚至于终身追求的至高目标。

也因此,张洪庭与杨盛文两人在对于儒学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立场,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在大家看来,这种分歧,是根本的分歧。甚至于比右丞相府与朱子善的左丞相府之间的对抗,都要更不可调和。

在朝堂,杨盛文与张洪庭之间的政见,并没有过多冲突,没有为决策的事情争辩过,那是因为到他们这样的高阶层,已经没必要用言辞来表达什么。

五年前,杨盛文被贬斥去荆蛮楚地,张洪庭没有为这事所动,平时该做什么依旧如故。张洪庭除了给太子这边做一些事,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讲学上。

想要在士林立言、立德,那不是短期可做到的,张洪庭可说几十年孜孜不倦地做这样的事情。而杨盛文在朝堂却是将精力完全投入在朝堂的工作事务,对于身边的儒林学士、后进末学,往往在空闲时,偶尔指点两句、或点评一两句。

但在文朝儒学中,杨盛文的名望并不比张洪庭稍差,俨然地两人形成了两个派别。

张洪庭目前在京都帝位确实高,那时因为他在儒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在朝政上的事务,张洪庭却是受到不小的挫折。之所以受挫折,也是因为他官居太子少保,而太子如今不过处在苟延残喘的状况,整个太子府的实力、影响力,在朝堂差不多消弭干净。

正常情况下,太子府原本该有一套如同简化了的朝堂:三公六部对应与朝堂的行政体系,这样是对太子以后接掌大统的准备工作和实习,免得今后帝皇仙去,太子接位,不知如何运转朝堂,受到朝臣的操控,权力旁落,甚至被替代。太子在太子府,先熟悉朝堂的运作,有了实习的机会,才使得大统传接不辍。

可五年来,太子病危,文昭帝对此不闻不问,太子府因为太子不能坚持工作,使得本该有的权限,逐渐减掉、删没。

张洪庭作为太子太保,在朝堂上为此抗争过,但对权力的削减,一开始的出发点都是为减轻病重太子刘静的压力,出于好心、善意。等到一定程度,太子府的人察觉到权力严重削减,再提出抗议,已经无力补救。

太子府的影响力也随着刘静病体拖延,大家对太子府再也没有那种自发的尊重和敬畏,又有谁肯真正帮张洪庭?

哪怕张洪庭在儒林中的威望高,可在太子府的问题上,依旧没有作为。张洪庭精研儒学,成就很高,智商自然没问题,不过是他平素没有将精力放在政务上而已。

看明白太子府的趋势,但张洪庭也不会因此就脱离太子府,他的职位依旧,也不可能离开太子府。

朝堂上的事情,只要打上印记,一般而言,都难以改变立场,投入到其他阵营。对此,张洪庭也明白,这个事关他的声望、名誉,即使太子刘静病亡,对他的职位和地位,影响都不会大。

五天前,礼部右侍郎裴清康主动找了张洪庭,两人虽说是喝茶而已,然后谈儒学。但张洪庭自然听得出来,裴清康找他的目的是什么。只要张洪庭给出一个口头承诺,甚至只要一个暗示,就是对方找他的意图。

从裴清康的语气推测,或许有人要对太子府动手,要他别插手这个事情。哪怕他装病几天,错过这个时间都好。

裴清康背后的人是谁,张洪庭没有问起,甚至都不去琢磨。既然对方让裴清康找过来,说明一点,这些人还是在乎他的,也说明他在朝堂里有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张洪庭这几天也在烦恼,到底要不要退这一步?

这样的苦恼,对张洪庭而言其实没多少实质性的厉害关系,不过,他还是挂念了杨盛文在右丞相府的日子。即使与杨盛文之间在儒学礼节上,有根本性分歧,但彼此之间却不会在这些事情上,逼着对方进行选择。

张洪庭即使告老、或轻一段时间假,病休几个月,甚至到京都外去讲学一番,都可躲过这样的朝堂变局,但变局之后,自己的职位或许会有所提升,由之前的正二品,升为从一品或直接跳到正一品,都是可能的。

然而,自己心里会平静吗?以后,面对听自己讲学的儒士,还能够坦荡荡地侃侃而谈吗?以后见到杨盛文,还敢大声地与对方辩驳吗?

张洪庭地位有这么高,对于自己是继续在岗位上,还是致仕回家、留在京都,不会对他有多少影响。主要是作为儒学派别的领军人物,自身的追求与所有作为,都该有一个连贯的、心里认同的选择。

与礼部右侍郎裴清康平时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在儒学上,也有不少共同话题,虽说裴清康算不得自己的助手,但至少不在杨盛文那一方。也因此,裴清康才干在自己面前,探口气,探态度。

而自己,又能有什么态度?张洪庭知道杨盛文即便离开了京都,可他在京都以及儒林中的影响力,依旧还在。对于太子和太子府,杨盛文有什么样的态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