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150章 大动作(下)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150章 大动作(下)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150章 大动作(下)

朱棣若有所思,他以前可能压根没想到地方官员会如此辛苦,自然也就不明白为什么朝中反对之声如此之强了。

朱棣又问道:“那何先生可有什么好的对策?”

何秋歪着头想了一会:“其一,明文告知天下,收取商税是为了给官员涨薪。

其二,改革税制,中央提走七成,地方截留三成,让地方能自行兴修水利,搞搞建设。

其三,设立京察,对各部官员进行考核,考核过关者方可升迁,标准就是政绩,诸如地方文教、水利、破案率、税收等等,皆可核算为政绩。又依各地情况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

何秋这算是把后世的一些做法搬出来了,不管后世如何抨击“唯政绩论”的做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做法确实使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而且也因此出了不少有名的能官,再者说,有标准,有好标准,总比没有标准的强。

姚广孝闻言,拍手道:“此举大善,如此三管齐下,商税一事就成了小事了,而且反对者寥寥。地方有了收入,这政绩考核方能实施,环环相扣啊。”

何秋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转而问道:“不知道姚先生怎么看陛下的这些举措?”

姚广孝略一沉吟,“我觉得陛下要有大动作了。”

何秋眼睛一亮,“英雄所见略同!不如我们把这大动作的目标各自写下来,让燕王品鉴?”

姚广孝点了点头,朱棣有些好奇的看着他俩,也没出言反对,他也是很想看看自己的这两位谋士又看到了什么。

何秋喊来何能,让他取纸笔进来,等到把这些东西都放好,何秋和姚广孝纷纷在纸上写出各自心中的猜想。

等到墨迹微干,把纸一折,递给了朱棣。

朱棣先是打开了姚广孝写的那份,只见笔迹飘逸,带有清隽之意,只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北元。

朱棣心中一惊,不动声色的又打开了何秋写的那份,先看字,歪歪扭扭,宛若稚子,忍不住先摇了摇头,一看内容,一模一样,也是两个字:北元。

朱棣放下两张纸,耐不住心中的讶异,“两位先生所言为一事,可你们又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何秋笑而不语,姚广孝回答道:“只看陛下做法,边地推广良种,充作军粮,复又整顿地方,清洗贪腐勋贵,扭转军队作风,其后要收取商税,开海禁,这些不都是为征伐北元所做的准备吗?”

何秋点了点头,“这三件事做完,内地百姓免去均输之苦,民心可用,军心可用,又有了充足的银子。

“遥看大明四方,南方云贵已平;西方乌思藏,地方实在难行,而且一向颇为安稳;东面沿海倭寇,目前不过癣疥之疾,更何况朝廷既然决议开海,就容不得他们再放肆。”

“最后剩下的,也只有北元了,更何况北元不靖,边地不宁,陛下怕是也不怎么安宁。”

朱棣一听豁然开朗,“原来如此,那这征伐北元的日子岂不是已经快到了?”

姚广孝颔首,“应该不过一二年时间了,介时殿下当有大作为。”

朱棣喜不自胜,连连点头,“我自然会提早整顿军备,像何先生所言之改革,我打算向父皇请命,先在燕王藩实行试点。”

姚广孝听完大惊,脱口而出:“殿下不可,万万不可过于展露锋芒,请殿下还是先韬光养晦啊。”

何秋也点了点头,附和道:“确实,你若是上了这么一份折子,恐怕太子会起猜忌之心,还是等朝廷有正式诏令了再行改革的好。”

然后接着说:“若是殿下心急,可先在藩内的三护卫内选拔军官,甚至可以专设一个千户,充为中低阶军官营,若是掌兵后,可迅速将兵马扩充起来,只是如此要耗费不少钱粮。”

姚广孝琢磨了下,觉得这个策略很好,他甚至更为激进:“殿下不如将一整个护卫的编制拿出来,培养军官,能者上,庸者下,不合格的士卒淘汰为地方军户,如此也可增加殿下对地方的掌控。”

朱棣闻言笑道:“姚先生所言,深得我意。钱粮之事,我倒不用担心,何先生此前做的花露水和香水,在市面上极为畅销,我又向父皇进献,充为贡品,现在已经是有市无价。”

何秋斜眼看着朱棣,心中想到这可都是我的财产啊,交给未婚妻朱玉颖打理的,就算你是朱玉颖老子也不能这样吧。

朱棣被何秋看的有些不好意思,扭捏了一下,说道:“先生莫要如此看我,我日后自当百倍回报。”

何秋没好气的说,“免了,而且你也不必要盯着玉颖手里那点小钱,我这有更挣钱的。”

朱棣和姚广孝大吃一惊,要知道朱玉颖手中的几处商铺现在堪称日进斗金,就这在何秋眼里竟然还是小钱,而且还有更挣钱的要给朱棣?

朱棣有些急切的拉住何秋的袖子,“先生请明言!”

何秋反问道,“殿下觉得,当今之世,何物利润最高?”

朱棣不假思索的说:“自然是盐铁。”

何秋点了点头,朱棣还是有水准的,“铁的事情,我给你建了高炉,日产精钢万斤,而今还有欧雪岚盯着,不过你不敢声张罢了。”

“这盐,我有一法,一可减轻灶户之苦,二可免去煮盐所需燃料,更能大量增产盐量,名曰晒盐法。”

何秋边说边从袖子里掏出一沓稿纸,这都是他辛辛苦苦从系统抽到的书上抄下来的。

朱棣也顾不得别的,一把夺过何秋手里的稿子,姚广孝也伸着脑袋,凑过去看。

看着里面所写的晒言法的详细内容,朱棣和姚广孝面露惊色,万万没想到还能如此轻松的制盐。

是的,轻松。

在他们二人看来,这晒盐法已经大大减轻了灶户煮盐的不便和辛劳。

可实际上呢?就算是现代,有各种现代机械帮忙,盐场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更不用说在古代这么晒盐了。

想想看,晒盐必须要在高温下进行作业,现在秋冬之时,还不是很方便。唯有夏日最为便利,但夏日多雨,一旦下雨,盐户们又要忙着冒雨收盐。

何秋只在心里一想就能明白,但他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能减少点百姓的劳累就是一点吧。

这时,朱棣已经大略清楚了晒盐之法,忍不住起身在屋中踱步两圈,发问道:“这晒盐之法当真可行吗?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啊。”

何秋翻了个白眼,放下茶杯,“高炉更不可思议,你看它可行吗?说到底要看谁去做,你像之前的高炉,除了我能帮着做一点,就没人了。”

“后面等到欧雪岚来投,高炉交给她,她也能干,可要是换成别人,这事就真的不好说了。所以,我建议你挑一个信得过的人,再搭上两个懂建造的,一起去办,这样才更容易看见成效。”

何秋又想了想,“你若是打算实行晒盐之法,河北沧县的长芦一带最为合适,离北平近,容易盯着,而且那边的自然条件很好,特别利于晒盐。”

朱棣不太了解,有些疑惑:“自然条件好?”

何秋回道:“对啊,那里有大面积的海滩,底部泥沙扎实,很容易开辟盐田;日照充足,给晒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朱棣听了赶紧记下这个地名,和何秋所言的这些自然条件,打算让人找找看,燕王藩附近还有没有类似地理条件的地方。

何秋对朱棣的这种行为暗自摇头,长芦盐场可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可以说中国北方就没有比这更好的盐场了,朱棣怎么可能在北方找到与之类似的盐场呢。

姚广孝却有些不太满足,一脸的可惜:“若是用上晒盐法,春夏自然好说,可是冬天这晒盐法就有些不堪用了。”

何秋不服气的说,“冬天自然有冬天的制盐办法,若是盐田里的海水结了冰,可将冰块丢出,这些冰块都是不含盐的。

剩下的卤水较少,含盐量却很高,很容易就能把盐煮出来了,也可以大量得到精盐。”

接着何秋又补充道:“此法我亦只知道原理,不懂如何操作,和晒盐法不同,若是燕王有心,可等到晒盐法的盐田建好,有了经验,再行探索这冷冻制盐之法。”

朱棣听完,眼前一亮,看起来是把何秋的所说的这个法子记下来,打算找人去做。

姚广孝则是笑眯眯,心中想到,何秋这人还真是不逼一下,就不出力,若是他不批评晒盐法,怕是就不会提这个冬日里制盐的法子。

何秋说完这冷冻制盐之法,心中就有些后悔,冬天那么冷,若是让灶户再在大冷风里这般辛苦劳作,就现在大明的医疗条件,一个冬天不知又会死多少人。

而且若是此法真的在北地沿海各省推广,这些灶户也不知要把他骂成什么样,毕竟大明盐政上官吏的德性,懂的都懂。

想到这,何秋不免有些郁郁。

姚广孝看出了何秋的心思,不咸不淡的说道,“何先生莫要多想,这些灶户就算没有你提的这种盐法,冬日里还是要制盐的,那时候可能死的人更多。”

何秋听罢,也只好如此安慰自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