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我有幻兽工厂 > 第四十二章:钱庄不做善事(感谢各位的支持!)

第四十二章:钱庄不做善事(感谢各位的支持!)

如此经人一提,知道债券是什么东西的人顿时不干了,纷纷嚷嚷着要换现银。

“要银子是吧!”吴复礼带着一群护卫气势汹汹地出场,对着人群喊道:“债券三年后兑现,到时候就不止十两银子了。”

“三年太久了,现在就要银子。”

“就是,鬼知道三年后是怎么个事,现在就拿银子出来!”

经吴复礼一通解释情况更不妙了,但他并不慌张,而是先让人鸣枪镇住了闹事的人,接着继续讲道:“现在拿银子也不是不行!但得按规矩来,来人,把福利债券的告示贴到大门上。”

一听立马就能拿银子,人们也不管那些了,纷纷涌向大门口看是怎么个事。

大门上贴着一张写满字的白纸,有识字的书生上前照着读了起来:“为复兴大明、保证大明安定、为大明百姓谋福利……”刚念了几句立马有人不耐烦地嚷嚷着:“别念那些没用的,挑紧要的念。”

书生往下看找到兑现银子的条例念了起来:“每一个拥有大明复兴专项债券的大明子民,皆可在大明钱庄开一个专项账户,只要后续有不曾在大明钱庄开户存钱的人来开户并提及此专项账户,即可以一两存银兑债券二两银,只需存满五两银子便可提现银。”

“弄得如此麻烦算哪门子事,不给银子就直说……”

“别嚷嚷,后面还有……”书生接着往下读:“每人所持有债券数量不限,持有两张及以上债券且每张存银都满五两时,可再多提一两银子。”

“若以此类推,岂不是说谁推持有的债券越多,白拿的银子就越多!”有人看出了要点,其余人一听,顿时将手里头刚刚还嫌弃无比的债券握得紧紧的,看向别人手里债券的眼神也变得火热了起来。

“我出十两一钱银子买你手里头的债券如何?”

“我出十两二钱银子……”

桂林城的百姓谁也不傻,多一张债券就多拿一份银子,没银子可以去借,转头提出来还了就是,至于开账户更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

能领债券的人只有住在桂林城的一部分,而能住在桂林城的百姓不多,多数人都是住在城外、乡间。

谁没有几个乡下亲戚,给几分利让他们来开账户不就行了。

债券的火爆让大明钱庄人潮汹涌,在大量进账白银的同时,短时间内造成白银需求急速膨胀,进一步催生了一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借债!一个在阴暗的角落里肆意壮大的行当。

在吴复礼有意的推动下,那些为了拿到债券现银但手头紧张的人,还有那些想要从别人手里购买更多债券进而换取更多白银的人,都选择了同一个方法,借债!

太阳底下也有阴影,何况一座人口以万计的城市。

对于地主士绅们来说,借贷是他们一直以来谋财的好法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城中商户有赔本的时候,城外的农户有年景不好地里作物欠收的时候,更别提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等事情。

人们经历的事情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都需要银子。

以往,地主士绅们大多是“大善人”,借出的银子是带着极高利息,有时还需要拿田契、房契或者干脆以妻儿老小做抵押。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却不乏连年的倒霉的人,岂不知春旱夏涝几时休,官家征粮几时止。

借贷之后无钱还贷的人数不胜数,因此而拿不回抵押物的人更是难以计数。

不然地主士绅们的良田凭空变出来的吗?府中的下人、怀里的小妾、库房里的银子是祖先显灵赐给他的吗?

谁都知道借债不是一个好选择,吴复礼且能不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

当下桂林城最大的地主就是大明钱庄,在大明钱庄背后,还有一大批被绑在上面的地主。

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吴复礼统一了借贷的标准,统一抵押实物,且赎回实物的价格根据赎物时的市场价波动。

很快,人们就发现,借贷的代价比之前小多了。

虽说还是需要以物抵债,但利息降了不少,而且与之前谁也不知老天爷发不发脾气不同,这次借完钱转头就可以提出现银来,不再需要担心拿不回抵押物。

如此一来,在大明钱庄火爆的同时,一个巨大的地下钱庄就此出现。

在桂林城债券业务蓬勃发展之际,大明钱庄也把此项业务扩张至广西其余地方。

按说桂林城的人口有限,所发放的债券也有限。

可桂林城有多少是桂林城的百姓说了算的吗?不是!而是要看人口册上那支正在挥墨的笔。

同理,债券发多少,也不是根据桂林城的百姓人口来,而是谁发债券谁说了算。

很快,随着大明钱庄的扩张,整个广西都陷入了债券狂热的浪潮之中。

吴复礼没有骗他们,债券真的能兑现出银子,只是每天能兑现的人有限,大明钱庄永不加班,到时间了就会关门歇业。

至于在营业时间内能有多少人换出银子,那就得看你能不能挤进去了。

在人挤人的浪潮中,辱骂殴打是常用的事,一时之间各个城池之内的景象可谓好不热闹。

在热闹之中,银子却在默默的贬值。

直到人们发现自己得来的银子已经不能够换回抵押物,这才如梦初醒,纷纷涌向大明钱庄,可为时已晚。

人们找到官府,发现官府根本管不了事。

联想之前就是监国发的债券,而监国不就是官府的头头,如此想来大明钱庄与官府勾连的说法顿时甚嚣尘上。

一时之间,本就在民间信誉极低的官府,其信誉彻底破产。

就在人们哀嚎明日吃喝何处寻之际,一则告示贴在了各地城门口。

“广西第一造船厂扩招,不限户籍,城乡皆可,包吃住……”

广西第一造船厂招了多少没有数的清,人们只知道整个广西无处没有造船厂的人,说是造船厂,可他们什么都做。

种田、纺织、经营商铺……只要跟人有关系的行当都有造船厂影子。

一种不同于之前的秩序在沐天泽的暗中推动下不断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