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171章 盐法(1)

寒门帝师 第171章 盐法(1)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171章 盐法(1)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171章盐法说到盐法,徐鹤问陈华:“陈大人也是灶籍出身,对盐法之事肯定想过,要不您先说说?”

陈华没好气地看了这小子一眼,心说今天再不露一手真就要被这小子看扁了。

他沉吟片刻后缓缓道:“这些年九边虽然虏寇时有所扰,但大的战争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开中纳粮失去了他本身的意义!”

“之前你也说过,开中纳粮,商人从山陕之地奔走千里至两淮提盐太过繁琐,且所费甚高!”

“既然如此,不如用开中纳银取代开中纳粮!”

“盐商直接纳银与盐司,然后由运司解银与户部,交太仓银收贮,再由户部按时分送各边。”

徐鹤满眼不可思议地看向陈华。

“这老农有点东西啊!”徐鹤心中暗想。

原来的盐法因为长途跋涉运粮,或者就地屯田输粮,这两种方式都增加了商人的运输、时间成本,商人购买官盐的积极性不高。

但直接纳银到盐司,取得盐引,随即支盐。缩短了营运周期,增加了盐商的经营收益,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

官盐赚得少但毕竟也是在赚啊,像盐这种硬通货,假如搞定了生产端,那以如今的市场,销售完全不成问题。

“没想到陈大人竟然也想到了开中折色法!”徐鹤微微一笑。

所谓折色,就是把东西全都折成银子的意思,开中法原本是纳粮,现如今改为纳银,岂不就是折色?

陈华闻言大惊:“你也想到了?开中折色法?这个名字好,这个名字好!”

徐鹤微微一笑,其实这个名字也不是他起的,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也遇到了大魏相同的问题,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同样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弘治五年开展了历史上着名的盐法改革。

而改革的内容就是从开中纳粮改为开中折色。

因为叶淇的改革,淮安城北成为淮北纲盐屯集地,任盐商者皆徽州、扬州高资巨户,役使千夫,商贩辐凑。”

盐运的兴盛,让淮安的城市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淮安迅速跻身于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为淮安日后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个改革也成就了徽商,从这时开始,徽州商人取代了九边输粮的晋商,成为开中法的最大收益集团。

不过,徐鹤的想法可不仅仅是对盐业这种表面上的修修补补。

他微微一笑对陈华道:“大人此法,朝廷、商人皆能获利,那灶丁们呢?对了,还有朝廷往年积欠盐商们的”

陈华闻言仿佛一盆冷水当头浇下。

没错,灶丁们呢?

他们此行的目的可是来解决灶丁造反的问题的。

他的奏章到时候也是要交给他们过目的。

开中折色法虽然增加了官员的产量和吸引力,但灶丁们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反而会因为官盐产量的增加背负更大的生产压力。

这方法一拿出去,估计灶丁中间的聪明人当场就能把他陈华撕了!

想到这,陈华冷汗又冒了出来。

徐鹤早就知道这帮士大夫甭管什么出身,最后还是屁股决定脑袋,所以早早就当着老郑头等人的面说到时候给他们看奏章,防的就是陈华的屁股又坐到朝廷那边去了,到时开中折色法得以施行,他陈华得了名声,成为新法的缔造者,从此平步青云。

朝廷因为新法税收增加。

百姓呢?

他们并没有从这个灶丁出身的官员身上享受新法带来的一点点改变。

就是这么残酷。

好在陈华并没有发现徐鹤这个小花招,他疑惑道:“那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徐鹤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陈华的问题,而是将大魏当今的情况重新梳理了一遍。

自至正帝继位后,朝廷经济危机加剧,为了从盐业专卖中榨取财富,官府不顾产销平衡,滥发盐引,商人拿到盐引后到盐场却无盐可支。

接着,下层官吏控制灶丁为其晾晒私盐牟利。

私盐价低,倒逼官盐进一步无盐可支,但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这些人不减反增,渐渐入不敷出。

于是官盐只好进一步推高盐税,更加肆无忌惮地滥发盐引。

这样一来,灶丁们的苦日子算是来了,而且这些年愈演愈烈。

这次时间其实也可以看成盐业积弊的一次总爆发。

那么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

一,往年积欠的盐引,朝廷要兜底还账!

二,灶丁们的生活要有所保障,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朝廷控制的生产,这一点增加了官员贪腐的渠道,也损害了灶丁晒盐的生产热情。

“至正年间,两淮每年必须兑换90万张盐引,其中淮南盐引占68万张,淮北盐引占22万张,因此为户部太仓库带来60万两的余盐银。但是,由于朝廷发行盐引、征收盐税后,不能及时用盐来兑换已经发行的盐引,以至于积压了约250-260万张两淮盐引。”

“假如朝廷把两淮所有的盐来兑换这批旧引,以两淮每年兑换约90万张的速度计算,约三年就可以全部兑换,但朝廷从两淮征收的盐税,也将停收三年,仅对户部的财政损失就达180万两。”

“而北部边军因连续三年无商人运送粮草所造成的损失尚未计算在内。所以,朝廷继续发行盐引——准确来说是继续强行摊派盐引以及预征盐税,内商或破产、或逃亡,私盐大行的局面无可挽回!”

陈华听完这一切,惊讶地从座位上站起:“你,你竟然了解的如此清楚?”

徐鹤微微一笑,事情发生之后,他就跟谢良才聊了很多,甚至还写信给之前的两淮盐运御史孔一元对如今两淮盐业的情况做了番深入了解。

顺嘴提一句,孔一元因为他老师的缘故保住了官位,但前几日收到吏部文书,让他回京叙任待用。

也就是把过去的问题讲清楚,至于未来给你什么位置,过段时间再说吧。

但这个回京的期限大约两个月左右,时间还很宽裕,孔一元这家伙死性不改,留在淮安夜夜笙歌,彻底放浪形骸。

不过寺卿公子的信还是有用的,毕竟还要在官场上混,所以孔一元百忙之中讲两淮盐业的情况细细写了二十多张纸,用驿路投递了过来。

可以说,现如今,天下对两淮盐业的了解,能超过徐鹤之人,两只手数得过来。

“可以说,朝廷在两淮的盐业如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际,为了不发生大乱,咱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灶丁,还有手里拿着一大叠旧引的盐商!”

陈华这次是彻底服了,他战战兢兢道:“那,那怎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