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404章 为国储才

明末之白衣天子 第404章 为国储才

作者:白石源中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6 21:12:43

第404章 为国储才

崇祯十二年三月底的大明京城

入塞的清军已经完全撤走,相应的官员也受到了判处,大明京师解除了宵禁,打开四门,百姓开始可以自由出入。

只是长久地封闭,通州存粮被抢,加上北地春荒,粮食价格飞涨,城内百姓光是饿死就有上万人,加上冬季寒冷,京城封闭宵禁,取薪不易,又造成数万底层百姓冻死。

加上大量的污水污物清理不及时,造成城内污秽横流,滋生了大量的老鼠,又造成了数万人因病死亡。

所以至少半个月时间,京城九门提督的重要工作,就是监督顺天府尹指挥安排民夫清理城池各处犄角旮旯,将城内死者的尸体运到城外乱葬岗。

京城西面一带一时之间那是臭气难闻,直到春风拂面,才吹散浓烈的尸臭味。

大地回春之际,尽管北地残破,筹粮不便,好在运河解冻,南方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北运,通州的地位再次显现,原本被清军掳掠一空的通州城,又再次吸引了大批的各地客商、各地百姓前往安家,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谋生机会。

随着通州的正常运转,粮食的逐渐到位,京城的饥荒逐渐得到缓解,大明朝堂的各级官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于是原本因为清军入侵而耽搁的很多事情,重新被拿了出来,由朝廷衮衮诸公开始商讨解决方案。

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加派开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而这还不包括被清军摧残的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方被“体恤百姓”的崇祯皇帝给免了一年的钱粮。

实际上,朝廷也是想多了,那些地方的百姓都被清军给掳走了,免于不免又有什么不同?难道还能去辽东来收税吗?

为何明末时期,山东地方的榆树开始疯长?

就是因为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土地荒芜得不到有效开垦,从这一年开始,大量的榆树种子开始在鲁西和豫东一带大量落地发芽,形成了大片扎根很深的榆树林。

要知道除了正赋以外,此时的大明额外加派的税款就有“辽饷”五百二十万两,“剿饷”每年增加赋税二百八十万两,如今又增加了七百三十万,由于大明朝廷规定的奇葩的纳税政策,这么多的增加的赋额,至少有七成税额是落在了山西、陕西、河南和南直隶四省的头上,并且朝廷加强了考核,要求地方严格按照各自任务,加强征税力度,一定要完成征税目标;

第二件事,就是京城一带毕竟运粮成本高,需要遣散部分勤王大军,让他们各回原籍就粮。其中安庆右营,按照崇祯皇帝和兵部的意见是,让现任代理都司率领全营前往辽西,直接与清军对战,但是这个方案被新任的内阁首辅薛国观大义凛然地给否决了,理由是安庆右营虽然战功卓越,但是自身的损伤也很大,急需休整和补充,贸然地送到边关,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为国储才。

薛国观毕竟刚刚扳倒政敌刘宇亮完成的上位,圣眷未衰,大家也都给了面子,最终的意见是同意安庆右营回到安庆汛地,增补人马;

第三件事,就是流寇的安置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官职官衔、钱粮分配、汛地安置、整编改编、遣散回籍、土地分配等等诸多问题,这对于财政上千疮百孔的大明来说,困难度非常高,因此始终未曾达成确切的方案,只能按照内阁首辅薛国观的意见,暂时将问题搁置起来,先观察观察再说。

这样的结果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大明朝堂,他真实无误地发生了。

上面的问题是不是真的一定就是无解的?

大明朝堂的那帮大臣,还以为那些流寇首领都是上杆子追着投降,所以摆起了谱,却不知各处的流寇,早已经耐心耗尽,变得暗流涌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