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从庶子开始 > 第147章 用心良苦林姐姐

红楼从庶子开始 第147章 用心良苦林姐姐

作者:陈证道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2:23:14

第147章 用心良苦林姐姐

第147章 用心良苦林姐姐

贾环刚刚吟完,盐运使张一栋便禁不住喝彩道:“好诗!”

林如海也是捋须点头,心中暗暗惊讶,这种用一连串量词拼凑出来的诗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要写得好,更是难上加上,就好比要用单一的食材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没有相当的功力是肯定办不到的。

贾环这首诗意境全出,绝对算得上是一首经典的传世佳作,更难得的是他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作出来,才思之敏捷,可见一斑,难怪可以连夺县试、府试和院试案首。

林如海因为女儿林黛玉的一封家书,才对贾环另眼相看的,如今更是生出了一丝爱才之心,捋须轻吟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好诗,妙哉妙哉,当浮一大白!”

盐运使张一栋也是进士出身,学识水平自然也毋容置疑,笑道:“古有安乐先生,今有贾小友,如海兄有此内侄,可喜可贺也!”

张一栋口中的安乐先生即宋代诗人邵雍,表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此人不甚出名,但他的一首诗想必大家必然耳熟能详。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这首就是量词诗的经典之作,简单明了,琅琅上口,用一堆量词堆叠,却将山村之景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让人如亲眼目睹一般。

从古至今,像这种出彩的量词诗并不多,邵雍的这首《山村咏怀》就是其一,另外,清朝诗人王士祯的《题寒江独钓图》也算一首,正是贾环如今借用的这首,意景甚至还在《山村咏怀》之上,特别“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也难怪张一栋会说“古有安乐先生,今有贾小友”。

贾环暗汗,其实自己并不生产诗词,只是诗词的搬运工而已,所以谦虚道:“张大人过誉了,学生愧不敢当。”

亢百万呵呵一笑,也恭维道:“贾公子胸怀大才却不骄不躁,日后必成大器。”

李百万原名李绅,此时也连忙附和,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亢李两人都是商贾,商人的嘴骗人的鬼,听听就好,作不得真,所以贾环只是不动声色地谦虚了几句,也不当一回事。

林如海见贾环被人如此称赞,竟没半分得意之色,不暗暗惊讶,这年纪竟有如此定力和心态,比自己当年倒是要强多了,于是笑道:“你们休得捧杀了他,咱们继续钓鱼吧……咦,上钩了!”

林如海猛一提钓竿,一条肥美的草鱼便被钓出了水面,落在甲板上。林如海将草鱼扔进水桶,又净了手,微笑道:“我看这江中的鱼儿都挺肥的,亢员外和李员外是手气不佳呢,还是故意钓些小鱼来糊弄本官?”

亢百万和李百万心里都咯噔一下,陪笑着连道:“手气不佳,手气不佳!”

盐运使张一栋若有所思地瞥了二人一眼,笑道:“诸位均有收获,本官却还没发市,看来本官倒是手气最差的那个了。”

林如海微笑道:“成梁兄莫急,钓鱼本来就要耐得住寂寞的,特别是要钓大鱼,对了,朝廷已经决定任命兵部尚书杨高杨大人担任辽东经略,率大军二十万增援辽东,成梁兄以为此战成败如何?”

张一栋哂然道:“我大晋立国八十余载,兵强马壮,小小金国不过疥癣之疾罢了,何足挂齿,而且杨尚书乃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此番率大军出关,必能踏平金国,生擒努尔哈赤和他座下的八大贝勒,捣毁其都城,断其国祚。”

贾环有些无语,牛吹大了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要是如此没用,怎么可能灭了大明的?

每一个王朝都有不同的死法,但每一位开邦立国的君主,必有其共通之处,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人杰,朱元璋如是,努尔哈赤也如是。

当然,在这个红楼世界当中没有大明,而大晋目前也正处于国力鼎盛的状态,跟腐朽衰败的晚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那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有机会进取中原,取大晋而代之吗?

正所谓: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当自己说话没有份量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所以贾环默不作声,只是静静地听着林如海等人讨论,一边汲取其中的关键信息。

林如海和张一栋都是官场老手,而亢令城和李绅则是商海浮沉的老狐狸,彼此说话都很隐晦,但贾环听了一会,还是渐渐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朝廷要增加盐税收入,亢李二人不乐意,但又不敢明说,所以隐晦地讨价还价。

最后到底谈没谈妥,贾环也不清楚,反正最后在船上吃了一顿便宾主尽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贾环跟着林如海回了一趟林府,后者把他带到书房,问了些关于举业的事情,然后林如海便命人抬出来三只大木箱,里面竟然装满了书稿。

林如海微笑道:“这些都是我当年参加科举时的书稿、笔记、以及一些读书的心得体会,环哥儿趁着守孝三年的这段时间认真研读,应该会有所裨益,通过乡试想必不难,嗯,以后若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来扬州找我。

贾环不由心中一暖,感激地深深一揖道:“多谢姑父大人的栽培,贾环感激不尽。”

林如海点了点头,坦然受了礼,勉励道:“你在贾府里的事情,玉儿在信中也大致跟我提及过。正所有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把书读好,将来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贾环心里暖洋洋的,这封家书捎得值了,看来林黛玉的本意并不是让自己捎家书,而是给自己捎了个前程啊,用心良苦,这份人情大了,当还!

“环儿谨记姑父大人的教诲。”贾环又是郑重一揖。

林如海微笑道:“你还有要事待办,姑父就不留伱了,去吧,这几箱书籍我会安排人送去明珠客栈,到了金陵安顿下来后,要好好读书,切莫虚度了光阴,荒废了年华,三年孝期满了,你再把这些书稿还我。”

贾环再次作揖道谢,告辞离开了林府。

在《红楼梦》的原著中,林如海这个角色早早便领了盒饭,也不知是得了什么病,但据贾环的暗中观察,林如海的气息很好,不像是有病的样子,不知为何突然间就没了。

记得在原著中,林黛玉是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然后就在贾琏的护送下急急赶往扬州的,大概一年左右回到贾府,那时林如海已经入土为安了,而林黛玉也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此在贾府长住下去,无依无靠地寄人篱下,后来竟连吃碗燕窝粥也得看下人的面色。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可比知府有油水得多,林如海当了那么多年的巡盐御史,即便为官清正,相信也能积蓄不少的银子,足够林黛玉一辈子衣食无忧了,但奇就奇在,林黛玉安葬完父亲回到贾府时,只带回几大车的书籍,至于林如海的遗产却只字没提,大概率是入了帮忙料理后事的贾琏口袋了。

林黛玉当时年纪还小,而且跟宝玉一样,不太关心仕途经济上的事,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她眼中,书籍显然比钱银更重要,如此一来,自然让贾琏有了可乘之机,吃了林家的绝户。

如果林如海没死,相信林黛玉最后的悲剧是大概率可以避免的,所以如果有机会挽回林如海的性命,贾环倒是愿意一试,当然,如果林如海是病死的,那贾环也无能为力了,毕竟他不是医生。

且说贾环回到客栈,不久后,林如海便果然派人把三大箱的书籍送来了,而带头的正是那位刁管事。

这位刁管事昨日还怠慢贾环,如今估计是见到林如海对贾环青眼有加,所以这次分外热情,将书籍送到客栈,得知贾环的船在城北码头,马上又带着人直接把三箱书籍送到了船上,倒是省了贾环的麻烦。

第二天一早,贾环等人再次启航,沿着运河顺流而下,进入了长江,金陵便近在咫尺了。

当初晋太祖由江南起兵,先定都金陵,然后渡过长江,爆发小宇宙横扫千军,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北京,将鞑子赶出塞外,此后,晋太祖又将国都迁到了北京,以天子守国门,而金陵则成了留都,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六部班子。

贾家在金陵也有一座旧宅,不过如今有几房族人在里面住着,所以贾环并不打算回老宅住,而是先在城中的客栈落脚。

赵姨娘是家生子,从她数上三代都是贾家的家奴,就连舅舅赵国基自己都不知老家在哪个村子,只是大概听他爷爷说过,老家在金陵城西南二十里左右的一个山村。

所以贾环在金陵的客栈住下后,第二天便出城往西南二十里,寻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买下来,然后把赵姨娘的灵柩安葬在此地。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