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92章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92章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1-02 20:26:48

第392章

接下来的发展重心放在国内,因此改年号为开元初年。

按照金茂的想法,不如直接去掉改用一个类似公元的方式去记年号,方便又快捷。

只不过,全民普及有些困难,下面的人还没懂数字记录时间,这需要一个过程。

开元初年,三月。

自从上次颁布反贪新政,结果只查出小猫两三只。

实际情况则是北方受灾严重,才导致用粮之多超出预期。

好在金茂并未吝啬储备粮,使得这个寒冬冻死饿死者少了九成以上。

当金茂将此事昭告天下,百姓们纳税热情高涨。

只要有国家兜底,多交点粮都不算什么问题。

然而,金茂并不想因此而多征税,提议为这件事开大朝会。

“诸位爱卿。”

金茂身穿皇帝衮服,传达自身意图道:“百姓才刚得几年和平日子,朕不欲增加负担于他们之上。此次赈灾虽成效显著,但亦暴露出我朝粮食储备体系之不足。朕以为,与其增税于民,不如从根本上增强国家之粮食自给能力。”

朝堂之上,群臣闻言皆是一凛,纷纷凝神倾听。

“朕欲推行两项举措,”金茂目光如炬,继续说道,“一是鼓励农耕,扩大耕地面积,引入先进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加强水利建设,兴修灌溉系统,以防旱涝之灾,确保农田丰收。这两项工程浩大,需举国之力,然其长远之利,足以惠及子孙万代。”

司徒戏志才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高瞻远瞩,此策实乃治国安邦之良方。只是,资金与人力如何调配,还需细致规划。”

金茂点头,示意戏志才继续。

“臣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的研发与实施。同时,可招募民间工匠与农夫参与建设,既解决了就业,又促进了工程进展。至于监督与管理,则可设立专门机构,确保资金与人力使用得当。”

金茂听后,颇为满意,道:“司徒所言极是,便依此计行事。此外,朕还要提醒大家,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务必增强民心,共筑国家之基石。”

军机大臣诸葛亮出列道:“陛下,此事重大,须有专人负责方可监督到位,臣提议选贤举能,让一位德高望重者主持此事!”

金茂点头赞许,目光扫视朝堂,沉吟片刻后道:“诸葛大人所言甚是,人选需得既懂农事,又有威望,能服众心。朕意已决,任命工部侍郎华歆为此次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总督,全权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与监督。华歆大人素有实干之名,且在民间声誉颇佳,定能不负朕之厚望。”

华歆闻讯,连忙出班跪谢:“臣华歆领旨谢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朝廷重托,确保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顺利推进,造福百姓,强我国本。”

金茂颔首,目光中透露出期许:“好,有华歆大人在,朕心甚慰。诸位爱卿,此事虽已有专人督管,但朕希望各部能通力合作,无论是户部调配资金,还是吏部选拔人材,乃至兵部在必要时提供协助,皆需紧密配合,共同推进此利国利民之大计。”

诸葛亮出声反对道:“陛下不可!华歆年轻资历浅,臣以为不足以担当重任。”

这时,礼部尚书张昭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此举实乃高瞻远瞩。臣定当与教育部门紧密协作,确保‘农耕水利学院’早日落成,选拔良师,编纂教材,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批精通农耕水利的栋梁之才。”

户部侍郎李严亦出列道:“臣愿全力支持华歆大人之工作,确保所需资金及时到位,无有匮乏,以助农耕技术与水利工程顺利施行,不负陛下厚望。”

吏部郎中赵高亦表态道:“吏部自当精心选拔,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熟悉农耕的田间老农,还是精通水利的工匠技师,只要有所长,皆愿为国效力者,吏部必当量才录用,以助此大业。”

兵部侍郎马超亦上前道:“虽兵部主要职责在于守护边疆,保卫社稷,但若农耕水利之事确有需要,兵部亦愿调拨人手,协助运输物料,或是在紧急时刻提供安全保障,确保项目无忧。”

金茂听后,龙颜大悦,笑道:“好,有诸位爱卿齐心协力,朕坚信我朝农耕水利之事定能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国力昌盛指日可待。今日朝议至此,望诸位爱卿回去后各司其职,不负朕之期望。”

众臣齐声应和,纷纷退下,朝堂之上,一片和谐共进之景,仿佛预示着大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

众臣齐声应诺,朝堂之上,一片振奋之态。金茂见状,心中满意,继续道:“再者,朕决定设立‘农耕水利学院’,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事交由礼部与教育部门共同筹办,务必使其成为我朝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摇篮。”

礼部尚书赵恒闻言,立即上前一步,恭敬领命:“臣赵恒领旨,定当竭力配合教育部门,精选师资,完善课程,确保农耕水利学院能成为国之栋梁的摇篮,不负陛下厚望。”教育部门主管李昱也随即出列,神色坚定:“臣李昱遵旨,将全力投入到学院的规划与建设中,力求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战经验的农业精英。”

金茂点头赞许,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大臣,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励:“此外,朕亦有意加强海外贸易,拓宽丝绸之路,引入异域物产,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国力。此事需户部、工部及外交部紧密合作,制定出详尽的策略,既要保障商贸安全,又要最大化利益。”

户部侍郎孙浩即刻回应:“臣孙浩明白,将立即着手调研各国市场需求,调整关税政策,为海外贸易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国库收入持续增长。”

工部侍郎周宇紧随其后,信心满满:“臣周宇定不负所托,将组织工匠研发新型船只,提升航海技术,确保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外交部尚书王瑾亦表态:“臣王瑾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外交联系,争取签订更多互惠协议,保护我国商队在外安全,同时推广我朝文化,增进友谊。”

金茂见众臣皆已明确职责,心中甚是欣慰,他缓缓起身,龙袍加身,威严中不失慈和:“朕深知,国之强盛,非一日之功,需尔等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望诸位爱卿不负朕心,共筑我大好河山,开创万世基业!”

朝堂之上,再次响起整齐划一的应答声,每一位大臣的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整个国家仿佛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所充盈,正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随后,金茂转向身旁的太监总管,轻声吩咐道:“传令下去,即刻筹备‘丝绸之路文化节’,邀请各国使节参与,展示我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瑰宝,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异域文化,让百姓得以领略世界的多彩多姿,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太监总管领命而去,步伐匆匆,显然对即将展开的文化盛事充满期待。金茂又望向户部尚书,语重心长地说:“爱卿,务必确保商路畅通无阻,对于沿途的盗匪与不安定因素,要坚决予以清除,为我朝商队保驾护航。同时,增设驿站,方便行人休憩,传递信息,使我朝与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户部尚书闻言,立即跪拜领旨,心中暗自思量如何高效执行,确保每一分资源都能用在刀刃上,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金茂的目光最后落在礼部尚书的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期许:“礼部,则需精心筹备外交礼仪,既要展现我大国的风范,又要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使每一次交往都能成为加深友谊的桥梁。此外,选派才学兼备之士出使各国,带去朕的问候与和平的意愿,带回他们的智慧与经验。”

礼部尚书听后,心中涌动着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外交的重任,更是文化交流的先锋。他郑重承诺,定不负圣望,让每一次出使都成为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契机。

随着一道道旨意的下达,整个朝堂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推动,每位大臣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共同绘制着一幅幅繁荣昌盛、文化交融的壮丽画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的未来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缓缓展开。

而在这股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礼部尚书尤为注重细节,他深知每一次交往的细微之处都可能成为两国友谊的基石。于是,他精心挑选了使者团队,成员中既有博学多才的学者,也有擅长艺术的工匠,还有精通各种技艺的民间高手,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本国的文化魅力。

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从珍贵的丝绸锦缎到精美的瓷器,从描绘山川美景的画卷到记录历史智慧的典籍,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好交往的诚挚期盼。在出使的路上,使者们不仅传递着和平的信息,还沿途记录下所见所闻,准备将这些异国风情带回国内,进一步丰富国家的文化宝库。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还积极推动两国间的学术交流与民间往来,鼓励学者互访、学生留学,以及商人之间的贸易合作,力求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搭建起一座座坚实的友谊之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言归正传。

面对诸葛亮的反对,金茂疑惑道:“孔明有何推荐?”

诸葛亮毛遂自荐道:“臣愿当担此次粮食局重任!”

这时,庞统跳出来反对道:“陛下,若是连诸葛孔明都能胜任,臣斗胆自荐!”

很快一个个大臣全都跳出来毛遂自荐。

“肃静!”金茂制止了闹剧。

“既然诸位都有意愿,那么就每人交一篇策论上来,谁写得好,这个局长就交给谁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面面相觑,随即各自心中盘算开来。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关乎家族荣耀与朝中地位的一次较量。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不论是擅长文治的儒臣,还是精通实务的能吏,皆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地撰写策论,力求在字里行间展现出自己对粮食管理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方案。

诸葛亮回到府中,夜深人静之时,他研墨铺纸,笔下生风,不仅分析了当前粮食储备的现状,还提出了“屯田制”与“水利兴修”并举的策略,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国力。他的策论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又不乏细致入微的操作方案,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庞统亦不甘示弱,他则从市场调节与物流优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套“粮食流通网”的构想,旨在通过改进运输系统,减少损耗,并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供需,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庞统的策论充满了经济思维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展现了他作为智者的敏锐洞察与务实精神。

数日之后,一篇篇饱含心血与智慧的策论呈于金茂案前。他逐一审阅,每篇策论都各有千秋,让他难以抉择。最终,金茂决定召集朝中重臣,公开讨论这些策论,让群臣各抒己见,共同评估哪一份方案最为可行且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这场讨论不仅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更是对文化融合现象的又一次生动体现——不同的思想、策略在此交汇,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为金茂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最终,金茂综合考量,选取了一个融合了诸葛亮与庞统等人精华的综合性方案,并任命诸葛亮为粮食局首任局长,同时成立专项小组,吸纳多位大臣的智慧,共同推进这一关乎民生大计的改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