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91章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91章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30:25

第391章

洛阳。

金茂收到赵云来信,得知北方闹寒灾,可他实在抽不出身来。

因为不止东北闹寒灾,西北也闹寒灾,或者说黄河以北都闹得比较凶。

目前金茂已经抽调大半资源,要是还有问题,就得动用战备了。

这天,御史大夫步骘进言:“陛下,如此庞大的物资,怎么会不够,河北之民不过两千万,却用了足够四千万人口所用物资。”

“臣怀疑其中有人贪墨!”

金茂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望向步骘,沉声道:“步爱卿此言可有确凿证据?若无凭无据,此等言论恐会动摇民心,更会让真正为国出力之人寒心。”

步骘见状,连忙躬身行礼,神色肃穆:“陛下明鉴,臣虽无直接证据,但账目核查之中确有诸多疑点,多处物资流向不明,加之民间流传着关于某些官员借机中饱私囊的流言,臣以为,此事不得不防,不得不查。”

金茂点了点头,心中虽有怒火,却也明白此刻稳定大局更为重要,他缓缓道:“好,朕即刻下令,成立专案组,由你御史台牵头,联合刑部、户部共同彻查此事。务必做到公正公开,既要找出贪腐之徒,也绝不能冤枉一个清官。”

“另外,传令下去,增派御史巡视各地,确保救灾物资能够准确无误地发放到百姓手中,同时,开启民间举报通道,鼓励百姓监督,一旦发现贪腐行为,严惩不贷!”

步骘闻言,心中一凛,随即恭敬答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确保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金茂挥了挥手,示意步骘退下,自己则继续埋首于案牍之中,心中暗自思量:这寒灾之事,看似天灾,实则也是对朝廷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若不能妥善处理,恐将引发更大的危机。

想到此处,他更觉肩上的担子沉重,但身为帝王,他深知自己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方能保得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没想到新汉建朝不到十年,却滋生**!”

金茂感概道:“那些贪墨赈灾银两的官员,简直是国之蛀虫,民之仇雠!朕定要亲自过问,严惩不贷,绝不能让他们坏了朕的江山社稷,凉了百姓的心。”

他站起身,缓缓踱步至窗边,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对**的痛恨,更是对如何构建一个清明政治环境的深思。金茂意识到,单靠严惩并不能根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着手,加强监督,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让清廉成为每一位官员的自觉追求。

“传令下去,”金茂沉声道,“召集各部尚书及御史台官员,明日一早于朝堂之上共商对策,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寒灾,更要借此机会,彻底清查吏治,建立更为完善的监察体系,确保此类事件不再重演。”

夜已深,金茂却依旧难以入眠,他心中明白,这一场战斗,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他作为帝王智慧与决心的试炼。他必须以身作则,引领这个国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让百姓真正感受到新汉带来的福祉与希望。

次日清晨,金茂早早便穿戴整齐,步入金碧辉煌的朝堂,目光坚定而有力。他深知,今日的决定,将影响深远,而他,已准备好迎接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挑战。

司徒戏志才出列,官吏升迁之事本就是司徒本质,下面出现贪腐,他难辞其咎。

“陛下,臣乞骸骨。”

金茂闻言,眉头微蹙,目光中却不含丝毫责备之意,反透出一抹深思。他缓缓走下龙椅,步至司徒戏志才面前,亲手扶起这位年迈的重臣。“司徒大人,国之栋梁,岂能因一时之失而轻言离去?**之瘤,非一日形成,亦非一人之过。朕要的,是与你等共谋良策,根除病灶,而非简单的责任推委。”

朝堂之上,众臣皆静,只闻金茂沉稳之声回荡。“今日,朕欲推行三项举措:其一,增设御史台,专司监察百官,无论职位高低,一旦查实贪腐,严惩不贷;其二,修订律法,加重对贪墨之罪的惩处,同时设立举报机制,保护举报者安全,鼓励民众监督;其三,重启科举,广纳贤才,以才德兼备者充实朝廷,逐步替换那些尸位素餐之辈。”

言罢,金茂环视四周,目光中既有威严亦有期许。“朕知,此路不易,或有阻力重重,但朕心意已决,誓要还朝堂一片清明,让百姓看到,新汉之下,**无处遁形,公正与光明终将普照大地。”

司徒戏志才闻言,眼眶微湿,俯身再拜。“陛下圣明,臣愿倾尽余生之力,助陛下成就这番伟业。”

朝堂之上,随之响起一片附和之声,金茂望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时,太尉周瑜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只差政务群臣有失偏驳,难保不会又郡县武官参与其中。”金茂闻言,眉头微蹙,目光转向周瑜,神色中带着几分深思。“爱卿所言极是,郡县武官手握兵权,若心生异念,确为一大隐患。但朕亦有考量,欲设御史台,专司监察百官,无论文武,皆在其监察之下,以确保法度严明,无一漏网。”

周瑜听后,面上露出一丝赞许之色,拱手道:“陛下深思熟虑,此乃长治久安之策。臣愿助陛下完善御史台之制,选拔忠诚干练之士,使之成为朝堂之耳目,百姓之护盾。”

一旁,军机大臣诸葛亮轻抚胡须,补充道:“陛下,御史台之外,还需强化律法,明确赏罚,使百官知敬畏,百姓得安宁。臣建议修订《汉律》,增设反腐条款,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金茂点头,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好!诸卿之言,皆中朕心。便依此计行事,从即刻起,着手筹备御史台,修订律法。朕要这新汉天下,不仅政治清明,更要法治昌明,让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公正与光明的照耀之下。”

周瑜再次出列道:“臣请陛下清查郡县武官,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权、地处边陲者。近年来,部分武官借地势之便,私吞军饷,欺压百姓,甚至勾结异族,危及边疆安宁。臣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对全国武官进行全面审核,淘汰贪腐无能之辈,提拔忠诚勇猛之士,以确保军力之强盛,边疆之稳固。”

金茂闻言,神色凝重,缓缓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武备乃国家之基石,不可有丝毫懈怠。朕准你所请,即刻着手准备,务必做到公正无私,既清理门户,又振奋军心。同时,要加强边防建设,提升军事训练,确保我大汉疆土,寸土不失,威震四方。”

这时,司空荀攸跨前一步,恭敬道:“陛下,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军力强盛,皆需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臣建议,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耕商贸,同时加强国库管理,严惩贪墨,确保每一分钱财都用在刀刃上,以滋养国力,支撑各项改革。”

金茂听后,面露赞许之色。“荀卿之策,深得朕心。经济乃国家之命脉,不可不察。便依卿所奏,着手改革税制,优化财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昌盛。诸卿皆为我大汉栋梁,今日之议,实为兴邦之要。望尔等继续齐心协力,共谋大业,朕将与尔等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荀攸再次说道:“陛下,臣请彻查工业部分各官员,以绝贪腐之源,确保制造业与手工业之发展不受阻碍。近年来,虽工匠技艺日益精进,但常有物料浪费、账目不明之现象,此皆因监管不力,部分官员中饱私囊所致。臣建议设立独立的审计署,专门负责审查工业部门及各工坊之账目,一旦发现贪赃枉法之徒,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同时,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官员与工匠勤勉尽责,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使我大汉工业蓬勃发展,成为国之重器,进一步巩固国家经济基础。”

“这就不必要了吧?”金茂迟疑道:“工业乃是国家命脉,若是因小事而耽误科研,实属本末倒置!”

荀攸当即反对道:“陛下此言差矣!工业固然重要,但若无清廉之风、严明之制,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岂能长久?设立审计署,非但不妨碍科研,反而是为科研营造一片净土。试想,若工匠与官员皆能心无旁骛,专心于技艺与职责,何来贪腐之虞?绩效考核制度更是激励众人各展所长,而非束缚其手脚。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每一笔投入皆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推动大汉工业稳步前行,而非落入个人私囊,成为滋养贪腐的温床。故臣以为,此二策实为当务之急,不可或缺。”

“况且官是官,匠是匠,陛下不可混为一谈。

官匠之分,实乃治国理政之基石。官员者,当以清廉自守,公正无私,其职责在于规划引领,监督协调,确保律令畅通,政令有效。而工匠者,则需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以技艺立身,以创造为业,他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国家强盛不可或缺的基石。

若官员沉湎于权术之争,工匠分心于名利之场,则国家机器难以顺畅运转,创新精神亦将窒息。故而,明确官匠角色,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方能形成合力,共筑大汉之辉煌。审计署之设,正是为了明晰账目,防范官员以权谋私,确保资源合理分配于科研与民生,让工匠得以在纯净的环境中自由发挥,创新不息。

再者,绩效考核制度之完善,不仅是对官员的鞭策,也是对工匠的肯定。它鼓励官员勤勉尽责,奖惩分明;激励工匠追求卓越,技艺传承。如此,既能有效遏制贪腐之风,又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臣恳请陛下深思,官匠有别,制度为先。唯有在清明政治与工匠精神的双重驱动下,大汉方能扬帆远航,开创盛世,让后世子孙铭记今日之变革与辉煌。”

金茂这才赞同地点了点头,补充道:“纯净的环境与完善的制度,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在鼓励创新与追求卓越的同时,我们还需注重文化的滋养与道德的引领。让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法家的秩序等思想精髓,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指南。

如此,不仅官员能秉持公正廉洁之心,工匠能坚守精益求精之道,百姓亦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在这样的基础上,大汉的繁荣与强盛,将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升华。”

“陛下圣明!”荀攸退下。

诸葛亮上前道:“陛下,文化的滋养与道德的引领,实为治国安邦之基石。臣以为,除却儒家、道家、法家之思想精髓,亦应吸纳百家之长,兼容并蓄,方能使我大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道德体系更为完善。譬如墨家之兼爱非攻,可促人际和谐;兵家之智谋策略,可用于治国理政;农家之重视农耕,可保民生安稳。如此,则我大汉臣民,皆可心怀大爱,行有所止,国家自然昌盛不衰。”

“嗯,孔明所言极是。”皇帝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赞许之色,“文化之树,需根深叶茂,方能抵御风雨。我大汉当以此为鉴,不断汲取古今中外之智慧,滋养心灵,引领风尚,方能成就千秋伟业。”

诸葛亮闻言,心中暗自振奋,继续道:“此外,臣还建议,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整理典籍,弘扬文化,同时加强对士人的教育与培养,使其不仅精通学问,更需具备高尚品德,以为国家栋梁。如此,则我大汉文化之光,可照耀四海,吸引万邦来朝。”

“好!此计大妙!”皇帝拍案叫绝,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朕即刻下旨,着手准备此事。孔明,你素有谋略,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使之圆满成功。”

“臣遵旨!”诸葛亮躬身行礼,心中已有了详细的计划与蓝图,只待付诸实施,以期不负陛下厚望,共筑大汉之辉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