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武道侠心 > 第69章 游历

武道侠心 第69章 游历

作者:夜明珖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4-10-30 19:54:11

一晃半年。

这半年来,夜凌空每日在华山上跟穆人清、木桑道人等学习武艺,还带着袁承志一起谈天论地。

期间,只因他几提到闯王等众贼祸乱天下,以致于国家内耗,外族趁了便宜,好几次差点没把穆人清、袁承志二人说的要发火,可二人也非蛮不讲理之辈,知道他说的尽在理上。

天大地大,大不过一个理字。

尤其是穆人清,这些年来,尽管他把主要精力花在教导袁承志上,可也其间仍时时下山,探查天下变化,民间疾苦,回山后每每和袁承志说起这些,勉他艺成之后,务当尽一己之力,扶难解困,又说所以要勤练武功,主旨正是在此。

袁承志每次均肃然奉命。

然而,穆人清毕竟是武林中人,所见天下之乱尽是表象,不明其中根源,只把一切归咎于朝廷昏暗,崇祯无能,袁承志更是深恨崇祯当年误害其父,令袁崇焕含冤而死。

但袁崇焕死的真的冤枉吗?

说冤,也不冤!

关外女真困扰大明多年,崇祯视此为心头大患,而袁崇焕竟然在他面前夸下海口,喊出“五年平辽”。事后他经给事中许誉卿提醒,意识到问题所在,清醒过来立马对上提出了很多条件,希冀借此让皇帝撤回他的承诺。

结果......

崇祯帝一一答应了他的请求,要求户、工、吏、兵四部务必要配合袁崇焕的行动。

权力越大,期望越大!可想而知,一旦没有完成,等待袁崇焕的将会是怎样的下场。然而,第二年皇太极就打到京城边。如此反差,必须得有人来承担这份后果,而这个人只能是袁崇焕自己。

可以说,袁崇焕的死与他自负性格有着深深关系。

再者其屡屡挑战朝廷底线,目无王法、擅权**,只是当时他和崇祯帝君臣一体,相得益彰,相见恨晚,朝廷才忽略了他的那些出格之举。

但这些事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当时不引爆不代表事情就此揭过,等有朝一日炸开,就是他袁崇焕粉身碎骨之时。

在袁承志心中,自家父亲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是个忠心错付昏君的完人。

可事实并非如此......

真实的袁崇焕的确是一代忠烈,可也绝非是个省油的灯。历史上他和王在晋不和,相斗如火如荼,把整个朝廷都卷了进去,最终他用尽手段逼走对方,独揽大权,可也令一干人马与之势如水火,在朝廷上和其屡屡作对。

辽东内部也因此愈加分裂。

待其死后,山海关外再无人能统领、纠合,也令关外人马变成一盘散沙。更别说他还给魏忠贤表忠心,对女真卖米资敌,甚至到了矫旨擅杀右都督,总兵官毛文龙的地步!

而这些事,像穆人清这等久避世外的闲云野鹤是不大清楚的,只是听世人皆言袁崇焕蒙冤而死,也就这般认为了。

至于袁承志就更不必多说,那些袁崇焕的昔日旧部或许多少了解一些内情,可大抵也只认为自家督师对朝廷忠心耿耿,更立下赫赫战功,虽有些许污点小错,却着实罪不至死。

他们自然也不会对少主说这些,只告诉他,崇祯帝是如何昏庸,如何残害忠良。

在听到夜凌空把这些一一道来,又带着二人在这中华大地上走了一圈,见识到刘思敏、白旺的贪婪凶残,也领略过张献忠的残暴不仁,以往对义军的“偶像光环”顿时破灭。

这时,大伙儿早已知晓夜凌空的来历。

还在华山之上,他跟着穆人清修行‘混元功’,同时参悟《金蛇秘笈》,修炼上门的内功‘金蛇吐息法’,只一夜便开辟出气海丹田。

此事又教一行人惊掉了下巴。

从系统里得知自己还能在这个世间停留一年,夜凌空顿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次日叫来众人,大概交待了自己来历。

不过他不好解释再生为人之事。

谈论时,其假称来到此事时曾见得天机一角,交代了未来闯军推翻大明,跟着内部迅速腐化,更有闯王为了一个美人陈圆圆,逼吴三桂投清卖国,放女真八旗入关,遂有杨州十日、嘉定三屠,汉家儿女剃发易服,自此沦为外族奴婢。

当晚,穆人清、袁承志辗转反侧,几乎彻夜未眠。

次日一大早,穆人清跟众人提起往事,当年他跟陈添灵为了天下之势闹得不可开交。穆人清一度以为对方得明廷敕封厚待,舍不得身上的荣华富贵,这才一心向着崇祯。

为此,穆人清甚至与这位发小割袍断义。

可跟夜凌空这个“天外之人”接触后,他愈发认识到自己这些年的错误,于是时隔多年,终于踏足隔壁,登门拜访,和昔日老友认了一句错。

陈添灵一直在等着这天。

倒不是为了分个孰是孰非,只是二人从小一块儿长大,几乎如兄弟一般,教他如何能放下。

那天,他跟穆人清喝的酩酊大醉,追忆少时事。虽说酒有饮尽之时,可他俩已心满意足。

回去没多久,众人就下山游历红尘。

见过闯王、张献忠,又去了一趟西南,接触过秦良玉、马祥麟,途中还结识了一位年轻奇才,此人唤作李岩,河南人氏,本是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因魏忠贤逆案一家被贬为庶民。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好施尚义,虽是读书人,活的却像一个江湖侠士。

他见朝廷腐朽,自己虽空有一身文武之才,却救不得百姓,正打算投奔闯王。

恰好遇到夜凌空一行人。

交谈过后,其对夜凌空的各种后世思想论述惊为天人,又得其提醒,闯王这等农民义军眼光狭隘,只能打天下,却坐不得江山,到最后只会便宜外族。

只是李岩身为读书人,较之常人,见识过更深的朝廷黑暗,心里也更加悲观,故而谢言婉拒众人,只身前去投奔闯王。

而穆、袁二人一路东去,先是在江南解决了温家之事,又带着温青青北上,进入bJ。某天深夜,夜凌空带着袁承志潜入大内,见得崇祯帝,后者当时见得“刺客”,却是丝毫不慌,一身气度,无愧于一代帝王。

对于这个皇帝,袁承志心里的感情极其复杂。

他已从夜凌空这里得知,日后崇祯兵败城破,不单没有南逃,反而留下来,自缢在煤山的树上。临终在衣服上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这人或许是个无能昏君,可却心念百姓,多年来和百姓共苦,想方设法想要扭转大势,只是煌煌天命不在他这里。

袁承志一边恨其错杀忠良,一边却又钦佩其为人,见面开门见山,交代来历,两边相对而坐。

没人知道那晚三人都聊了些什么。

只是御书房里偶尔会传出一些诸如“建文宝藏”、“土地资产分配”、“商业”、“宗室改革”、“火耗归公“、“官神一体纳税”、“开海”、“三权分立”、“民主集中制”、“君主立宪”等等。

次日早朝,崇祯帝宣布了一件大事,任命一位陌生年轻人为锦衣卫指挥使,并下旨为昔年的袁崇焕平反,这两件事令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尤其后者。但皇帝却是铁了心要做成这事,同时下旨宽赦尚在狱中的孙传庭,在文华殿进行召对,询问天下大事。

不久后,崇祯帝又在御书房中秘密召见孙传庭、夜凌空、袁承志,四人密谈了一整天。

看到暂代锦衣卫指挥使的夜凌空拿出朝廷官员贪污**的如山铁证,饶是崇祯帝早有心理准备,却也被气的破口大骂。

这就是他所倚重的朝廷诸公。

“朕的钱!他们从百姓身上搜刮了几千万两的银子,待朕苦苦哀求,他们只捐了几十两,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一直以来,崇祯帝都以为朝堂上都是饱读诗书,竭力为国的忠良之士。可如今看来,这些人或许都是满腹经纶,可未必是忠,也未必是良。

过去,他以为局势糜烂在于天灾、在于阉党、在于建奴,只待众正盈朝,天下就能迎来一片光明。

但现实是血淋淋的!

而今他看的越发清楚,这大明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朝廷大臣烂一点,大明江山就烂一片,等到整个朝堂都烂掉,大明的气数也就到头了。

那些读书人冠冕堂皇,一个个张口圣人,闭口圣人,可心已就烂透了。

崇祯帝接连下旨。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反腐倡廉十项禁令”......

一连串大操作令朝野震动。

朝廷大员们暗地鼓动士子们出来抗议,然而突然出现的一家“报社”,却以一张张报纸,将民间舆论瞬间扭转了过来。

同时,伴随着锦衣卫的行动,一众京官大员被抄家定罪。

三司会审,铁证如山,一箱箱金银珠宝被拉出来游街,面对金山银山,就连不断用言语攻击的科道言官都不敢再说半个字。

这些不义之财尽数归了国库,后面分为三部分用,一来拨给兵事,二来投以赈灾,剩下用作其他。

此事过后,崇祯越加看清文人面目,也为那年轻人的见识所折服,可惜他知对方来自“天外”,注定不会在此间驻留太久,否则,其必要想方设法拉拢,就算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长平公主”嫁给他,也毫不犹豫。

不过,如今长平似乎喜欢上袁承志。

这事也算不错。

袁承志虽然只是一介武人,但赤子仁心,本领高强,有袁崇焕当年的胆魄,却不像他那般自负,不失为一难得的人才。

四下无人之际,崇祯想起当年他和袁崇焕君臣相得,不禁懊悔自己过去急于求成,错杀忠良,导致再无人敢冒头做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