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22章 看面相的吕公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第22章 看面相的吕公

作者:吾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02:20

第22章 看面相的吕公

自从算出了刘邦的生辰八字之后,吕公就很激动,一直在说什么天命所归,大瑞之命,口中念念叨叨个不停,神态也有些癫狂,众人皆感惊异,不少人还背后指指点点的说他怕是疯魔了。

这个吕公倒是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自己来来回回踱步,最后竟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他要把自己年满十九岁,待字闺中的长女吕雉嫁给刘邦。

当听到吕公说要嫁女与他的时候,刘邦也蒙了,本来今天只是为了进来混一顿饭,万万没想到,居然还能混个名阀的女儿当老婆?

在场的众人都很惊讶,唯独易承最为平静。

虽然不想承认,可活了这十来辈子,易承感觉命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能真的存在。

第一眼见刘邦的时候,虽然这个人比易承想象中的英武气多一些,混混气少一些,可依旧没有让易承特别惊讶的地方。

跟随张良等人游历了大半个秦国,易承见过的许多的秦国地方小官吏,刘邦和那些官吏们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唯一有些不同的,可能就是他的胆子更大一些——去参加别人家的酒宴,空口白话的就敢贺万钱。

刘邦,这样一个玩世不恭,不守规矩的浪荡子,今年三十四岁了还没什么大成就,混个亭长还是靠自己忽悠来的,无论如何,在大多数人眼中,他的人生可能就这样了,娶妻生子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日后最终开创了一个叫汉的强大帝国,而且还奠定了这个民族接下来两千多年的精神内核,将这片土地上大部分诞育的人都烙上了‘汉’这个由他创造的文化烙印。

如果这都不能称为命运,那易承不知道什么才叫命运。

而刘邦命运的转折点,似乎就是在这场酒宴上。

亲眼目睹了刘邦这次命运转折的酒宴,易承笑了笑,便也端起一杯酒盏凑上去对着吕公道:“吕老太公,我乃是道门理综弟子陶海,我师尊曾说过,刘邦乃是沛县五位人杰之首,日后有登云化龙之相,未曾想今日倒与吕公英雄所见略同。”

吕公一听,转头看着易承问道:“你师尊与老夫所见相同?”

“正是。”

“你这道门理综可是庄子孟子所学的那个道门理综?”

“正是。”

“大善,大善呐。”吕公听到有人确认他的说法,两颊不由腾起一片绯色,激动地说道:“老夫见此人第一眼就看出瑞相,八字一测便知此人日后不可限量也,连孟子庄子之门都有如此赞誉,可见老夫并没看错。”

倒是刘邦被易承吕公两人的吹捧的有些不好意思,只是挠头讪笑道:“陶兄弟,吕太公谬赞了。”

“诶,老夫学了三十多年相术,还是第一次见你这等大瑞之相,与我小女八字也合,可谓天造地设之对,你父母可在?今日老夫就联系媒人,这就择日提亲!”

在一旁的陈县令有些看不下去,赶忙凑上前来,把吕公拉到一边,小声说道:“吕兄,我方才去打听了一下,这刘邦不过是泗水亭的一个亭长,而且,人虽未婚娶,不过已经和一女子相配多年,且育有一子,今年已有四岁。”

吕公眉头微皱,不过随即释怀道:“无妨,既然他未曾明媒正娶,那子乃是庶出,我女儿走三媒六聘之礼,可当嫡妻,再有诞育,也是嫡长子。”

“还请吕兄三思呐。”

“陈兄,你我相识也有二十余载,实不相瞒,此人面相乃天瑞之相,实乃良配也,汝不用劝我。”

“哎,尊夫人尚不知此事,不如再...”陈县令还想再劝,被吕公摆手劝住了。

“此事不同他事,我意已决,陈兄莫要再劝。”

陈县令看吕公面色坚决,只得苦笑一声道:“罢罢罢,此事某便不再多提,只是吕兄若有不信,也可再去打探打探此人身世。”

一句话倒是提醒了吕公,他捻着胡子,又端着酒盏来到刘邦旁边。

“刘贤侄,高堂可还健在?”

刘邦赶忙道:“父母皆健在。”

“你可有兄长姊妹?”

“有一兄长,名喜,还有一弟,名交。”

“家中作何营生?”

刘邦老脸有些发红,不过说话还是底气十足,“主以务农,辅以贩桑为业。”

“不错不错,是个本分人家。”吕公似乎对刘邦农民的出身丝毫不在乎,只听刘邦这般回答就已经满意,刘邦只是哂笑,也不知道面前这个老头究竟想干什么。

“老夫欲把长女许配与你,你以为如何?”

“自然是求之不得。”刘邦说这句话的时候,易承才发觉刘邦身上的那股混混气,不管是假谦虚还是真谦虚,刘邦都没有虚伪的谦虚一下,而是直接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想占这便宜。

“哈哈哈。”吕公大笑一声道:“那你可得保证,无论日后如何富贵,可都不能抛下老夫的女儿。”

“我刘邦保证,若是能迎娶令爱,愿一生一世不离不弃,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吕公笑的见牙不见眼,连声道好,还邀请众宾客做个见证,然后就唤过仆役,让他们出门去找成里有名的媒婆,不日便前往刘邦家说亲。

众宾客饭也吃的差不多了,此时纷纷告辞,吕公也一一送走这些人。

易承总算知道刘邦这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日后起兵初期为什么会在沛县有声望了,今天这场酒宴,虽说是给吕公接风的,可主角几乎就是刘邦。

从他进门贺万钱之时,他的名号就在沛县的富商大贾中传开了,再加上在堂上被大名阀吕公一眼看中相为女婿,这知名度直接火速曝光。

这古人的信息消息传递的本来就慢,一有什么事都是大街小巷的乱传,今天刘邦这个消息,那估计已经属于爆炸新闻,刘邦这个名字,估计也很快在沛县成为众人皆知的名字。

声望,就是这么从知名度开始积累起来的。

“吕老太公,笔墨可否借在下一用?”易承问道。

“陶郎君尽管拿去用,不过不知欲用笔墨如何?”吕公有些好奇地问道。

“我有半句诗赠与刘邦。”

“哦?快快写来。”

易承从袖带里拿出一张自己之前买的绢帛,而后用一手精巧的篆体字写下了那半句诗。

‘金陵其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