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 第54章 汉文帝的推崇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第54章 汉文帝的推崇

作者:吾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9 23:02:20

第54章 汉文帝的推崇

自从知道了秦始皇会复活回来的消息,蔡争和卢方就跟打了鸡血一般,整日掰着指头算日子。

尽管易承告诉过他们要千年之后,始皇帝才能复活,他们根本活不到那时候,可他们依旧早早的就开始某算到他们第几世孙的时候,可以等到始皇帝归来。

这让易承有些哭笑不得,对于这些老秦人对始皇帝的忠诚,确实没得说,千古一帝带给他们的荣耀成了他们人生的信仰,他们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为始皇帝谋划。

太宰就是他们其中的佼佼者,明明自己都快要被秦始皇害死了,还在毫无保留的为王保持忠诚,从他这个后世人来看,颇有种愚忠的味道。

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跟古代人不一样,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眼中,长幼尊卑、三纲五常乃是天经地义的事。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话也不是说说而已,这种基于礼法的绝对服从性,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根基。

尽管距离董仲舒正式把三纲五常列为天下人都应该遵守的儒门宗法还有几十年,可在大汉这个时间段,周朝时期的礼学依旧对天下所有人产生着影响。

周朝的礼主要是为士大夫和诸侯公子等有身份地位的人设计的,是他们作为贵族的标志性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体现,由此,也将贵族与普通人分隔开来。

士大夫的孩子就该是士大夫,庶人的孩子就该是庶人,而奴隶的孩子就该是奴隶,出生之时,一切早已注定,不管后天因果,尊卑在冥冥中已经刻在骨子里,所谓大人在上,礼为尊。

解放过思想,坚信人人平等的易承,自然不会妄图说服这些古代人信他的那套东西。

在山门上连续住了两日,对于道门理综隐派山门这十多年的发展,易承也大致打听到了七七八八。

蔡争与卢方确实能算得上守成之主,他们严格遵照易承重生陈耳时临死前的安排,除了饲养鸡鸭,不乱对外说任何话,也不去任何地方,在内心深处,彻底的把自己当成始皇帝的守陵人,终其一生,只愿在此处山门埋骨。

也正因为他们的这个决策,使得道门理综隐派的山门显得极度低调,不参与任何朝堂事务,没有任何武装力量,不与任何势力结好,只是孤悬山中,做一个隐世山门。

因此汉家朝堂对于道门理综隐派山门的印象极好,不仅吕雉当年多次前来拜谒,到了汉文帝刘恒时期,也多次莅临山门拜访。

易承其实知道刘恒来山门拜谒的原因,因为自己当年跟刘邦说过,他汉家天下接下来有几位中兴之主,其中文景两帝为中兴守业者,到了汉武帝便开启了一段大汉盛世,刘邦当年听得是心潮滂湃,还一直向易承打听汉武帝有哪些功绩,易承也与他一并说了。

虽然易承告诫过刘邦,那些话乃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让他不要随意泄露出去,但易承也相信像刘邦那样的老狐狸,一定不会完全遵照诺言,总会想办法把那些话记录下来并流传出去。

果然从蔡争口中,现如今的汉文帝刘恒在拜访道门理综隐派山门时,都曾问过他与卢方关于文景两帝与汉武帝的事情,并且告诉他们,文景两帝与汉武帝的许多故事,都被雕刻在天禄阁最高处的一面石壁上,那面石壁据说是刘邦当年亲自参与雕刻与排版。

当今天下只有寥寥几人有资格看那些石刻碑文,道门理综隐派门主陈耳死时,诸吕还未乱政,汉文帝刘恒也还只是偏远代地的一个代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想到,吕雉能把刘邦的诸多儿子杀的七七八八,最终轮到他来当皇帝,而且以文帝为年号。

这正是在十几年前,刘邦还未去世时,就预言了十几年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不得不让当初看到刘邦亲笔刻下文字的刘恒心中惊骇万分,如果自己死后,自己的继任者又以景帝为年号,再继任者以武帝为年号,如果雕刻的文字属实,那么道门理综隐派的门主陈耳,真就是一位预测了几十年后的神仙人物。

原本对于道门理综隐派早年间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故事还将信将疑,可直到汉文帝刘恒自己去天禄阁最高处的石壁看过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恐怕真的有神仙,对于这个神奇的道门理综隐派,虽然现在已无门主,但仍有当年门主遗留的一些杂役,刘恒交代,对这座山门,每年都要供奉足够的米面粮油,一定要礼遇再三,天知道这个宗门内还有没有什么神仙大能。

这一切都符合易承当年的设计,掌握了历史大致走向的易承,总能对于近几十年的历史作出一个精准的判断。

除了那些妖孽一般的长寿家族不在易承的判断范围,其他历史事件,易承都可以进行参与,并且在其中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其实跟那些长寿家族比起来,易承也有属于他的优势,那便是他是一名穿越者,他明确知道历史的走向,虽然他这只蝴蝶在不断扰动,但几辈子经历下来,他就能发现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很有限,虽然有他刻意收敛的原因在,但主要原因还是历史的车轮过于庞大,它是一个时代的人共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人是感受不到时间存在的,人只能通过一个个事件去感受时间的流逝,而历史上该发生的事件,绝大多数都还会发生,或早或晚而已,这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上升到玄学来说,可能就是天命。

中国有句古话‘天命不可违’,往往都发生在人至中年时,纵览半生风雨,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才能参悟其中道理。

易承穿越重生了近两百年,这个道理他感悟的更深,生活在一个时代中,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从他们出生时就已经被决定了,只是他们自己不肯接受,妄图挣扎,成功者寥寥无几,失败者却如过江之鲫...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