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我在大宋斩神魔 > 第290章 玉虚宫的野心

我在大宋斩神魔 第290章 玉虚宫的野心

作者:清墨游龙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1:44

第290章 玉虚宫的野心

清晨的汴京城,依旧被淡淡的灰雾笼罩,太阳方才跃出地平线,城墙与屋檐在晨光里呈现出斑驳的轮廓。

微风拂过,带着一丝寒意,让人恍惚不知是初夏还是残冬。

守城兵士打着哈欠,却不敢懈怠,毕竟这段日子来,外神势力的阴影始终盘旋在边境,无人知晓下一场灾变何时会波及到这繁华都城。

一队衣着华贵的轿辇自南门入城,随行护卫皆披着玄青道袍,背脊笔挺,步履庄严。

他们所过之处,百姓纷纷侧目,窃窃私语。

有识得的人惊讶喊道:

“看那飘扬的旗号,可是上界玉虚宫的神明?”

也有人低声咒骂,联想起当年玉虚宫神明背叛之事,一腔愤恨无处宣泄。

更有人仓皇避让,似生怕惹上麻烦。

那道袍队伍却不理会众人的反应,径自往皇城方向而去。

轿中隐约传来悠扬乐声,如同檀木笛音,却在这片燥热的早晨里透着凉意。

几名半神侍从表情冷漠,仿佛已习惯凡人的侧目与惊叹。

有人私下议论:

“玉虚宫不是被李青云大人击败,退至神界了吗?怎如今又敢堂而皇之现身?”

这番场景被不远处的城防军看在眼里,心头不免警觉。

早些天,宫廷下了密令,要严防自称道门修士之人潜入,但皇帝陛下也暗示若见其高调进京,勿过度刁难。

此刻见对方旌旗招展、阵仗不小,守城的头目只得先行放行,心里却琢磨:这些道人又要搞什么名堂?

与此同时,宫殿大内,仁宗皇帝赵祯正坐在御案前,眉宇间尽是疲惫。

近来人间多事:外神侵袭频仍,朝堂内外人心惶惶,李青云也因封印体内异状而气势大减,无法事事亲力亲为。

赵祯不得不将大量军务交予穆桂英等将领处理,可边关危机依旧不见好转。

更难堪的是,道门势力似鬼魅回返,蠢蠢欲动之势愈发明显,令大宋本就风雨飘摇的局势再陷漩涡。

一名内侍低声禀报:

“陛下,玉虚宫使者已抵宫外,请求觐见。”

赵祯放下竹简,心头一跳。

片刻后,他沉声道:

“请他们入殿。”

他曾与李青云商议过,眼下外神凶险逼近,人间亟需各方之力。

他虽深知玉虚宫绝非善类,却也不得不暂时周旋,用“缓兵之计”换得片刻喘息。

可他心底仍有一丝不安:玉虚宫这等昔日叛乱的宗门,怎会真心来援?

殿门大开时,殿中文武百官齐齐转头。

只见四名道袍修士并肩而入,为首一人须发皆白,却面无皱纹,手持拂尘,气度清雅。

他目不斜视地走到殿中央,面向皇帝拱手一礼,口中柔声道:

“贫道黄龙真人,奉玉虚宫元始天尊之令,特来拜会大宋天子,携手斩魔平乱。”

声音不卑不亢,却隐隐透出一丝睥睨,似乎这金銮殿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在场大臣有人目露轻蔑,有人暗中忌惮。

皇帝不动声色,微笑点头:

“久闻玉虚宫仙法精深,能济世度人。今边境多故,朕亦正需高人相助,还请黄龙真人不吝出力。”

黄龙真人笑容慈和:

“陛下盛赞。只是最近外神侵逼,贫道不忍见凡人受灾,遂主动前来相助,盼与贵国携手,共护人间太平。”

文官里有人冷笑道:

“真人此言倒是好听。当年贵宫天师亦曾言护世,最终却与灵界势力暗通款曲,险些酿成无可挽回之祸。不知今日再临,是否当真……”

话未说完,一名玉虚宫弟子已是怒目而视,喝道:

“住口!我玉虚宫那日之败,乃因某些妖魔浑水摸鱼,致使吾等被污名化,岂容汝等胡言!”

这弟子年纪不大,脾气却火爆,险些闯至殿中央理论。

黄龙真人赶忙微抬拂尘,示意他退下,但神色里并无惶恐,只是淡淡说道:

“那旧事自有真相,他日自会水落石出。贫道此番前来,只为解当下危局,若贵朝官员有疑,亦无妨。终究老朽自有法子证明赤诚。”

皇帝眯起眼,稍带疑虑看着黄龙真人。

此时黄龙真人手中拂尘轻轻一挥,一道淡青气息于殿中散开,宛如微风拂面,给人神清气爽之感。

有人惊异感到肩头旧伤似被抚平,仿佛真有仙力济世。

黄龙真人含笑道:

“此乃小小调息术,让诸位暂解劳顿。外神虽强,可只要道心不灭,终能与之周旋。”

百官面面相觑,心中各怀心思:这黄龙真人果有几分真实力,不似普通江湖骗子。

皇帝也暗觉此人修为不低,绝非泛泛之辈。

但越是如此,越要多几分戒备。

恰在此时,有传报军士冲入,抱拳禀道:

“启禀陛下,北面郊外再现异常黑雾,据斥候所言,有怪物形似人身却具狼首,正在捕食村民!”

言下之意,外神军团又有新变招。皇帝眉头深锁,心里暗叫不妙。

黄龙真人立即接口:

“陛下,贫道可愿前去一探,且看是否能驱除那股邪祟,以尽绵薄之力。”

朝堂上有些官员立刻附和,觉得此正好验证玉虚宫的诚意。

皇帝也思忖片刻,方道:

“那便烦请真人走一遭。若真能击退妖魔,朕自当感激。”

黄龙真人微微拱手:

“陛下放心。”

他回头示意跟随的弟子,众人随即转身离殿,那拂尘随其脚步轻摆,竟自带几分仙风道骨之姿。

皇帝默然不语,只在心头警钟长鸣:玉虚宫如此卖力,背后究竟谋什么?

一旦让他们收获民心,恐怕又是一场大变。

这一幕被立在侧殿的李青云看得一清二楚。

他原本神色苍白,如今更显疲惫。

自“寂”封印后,他虽勉力支撑朝局,却难以时刻露脸。

皇帝本打算与他商议该如何对付玉虚宫,但眼下局面瞬息万变,他索性暂处于观望,让黄龙真人与外神小股怪物先对上一场,看看玉虚宫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半日后,消息传回:黄龙真人等四名道士果然在城外与狼首怪物接战,并施展了一套玄妙道法,把那怪物驱逐或斩杀。

现场百姓目睹其神威,纷纷拜服,赞颂道门仙术。

短短几个时辰,“玉虚宫斩妖救民”的传闻就在汴京传开,市井中议论不绝,有人甚至跑去道门简易祭坛上烧香,祈求护佑平安。

种种迹象让李青云心内戒备更深。他知道玉虚宫的修士绝不会只是如此简单地“见义勇为”。

多半是想以此立威,然后利用人们对外神恐惧的心理,逐步渗透人间。

再加上自己受“寂”折磨,修为未能复原,若在此刻正面与玉虚宫撕破脸,无异于逼他们投向外神阵营,变成更可怕的隐患。

是夜,宫城深处。

仁宗皇帝赵祯在御花园里悄悄设宴,邀请黄龙真人和几名重臣密谈,意在稳住玉虚宫的态度。

黄龙真人衣袂飘然,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言语中不乏谦虚,却字里行间暗示道门才是正统护世之力。

皇帝表面笑容满面,心头却凛然。

果然,黄龙真人递上一条建议:请陛下下旨,在汴京及各州郡正式开设“道门法坛”,以便大规模施法驱魔,庇护百姓。

包拯闻言,忍不住质疑:

“若如此,天下百姓岂非都得依赖道门之力,日后朝廷威信何在?”

黄龙真人拂尘轻拂,缓声笑道:

“包大人见谅,贫道等无意与朝廷相争,只是体恤民生。何况外神冲击日久,百姓迫切需要宗教庇护,若能借此救下千万生灵,不也是功德一桩?”

赵祯默然饮下一杯御酒,含糊点头:

“真人说得……亦有几分道理。朕需与众卿再议,不可仓促定夺。”

黄龙真人也不再逼迫,只优雅起身致礼,随后告退。

等他走后,赵祯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随行大臣们也在嘀咕:若真让道门法坛遍布大宋,那无疑给予玉虚宫广泛的影响力,日后或许能撼动皇权。

可眼下外神压境,人心浮动,朝廷若强行压制道门,又难保百姓不会倒向对方,令局势更加混乱。

这时,有人小声建议:

“要不先请李真神出面,他终究震慑力更胜道门?”

皇帝轻轻摇头:

“李爱卿如今尚未复原,任何与道门交锋的战事,都恐叫外神捡了便宜。唉,唯有暂且虚与委蛇,观其后势。”

于是约定,若玉虚宫能再度斩外神妖物立功,便允许他们在汴京开设临时法坛,稍作权宜之计。

这样一来,皇帝和李青云皆能拖延片刻,使整座城局势不至失控。

可谁都知道,这是权宜之策,说不定就是养虎为患。

接下来数日,汴京街头果然出现更多道袍修士。

他们有的行走巷陌,为贫苦之人医病祛邪;有的高坐简易道坛,宣讲“救赎之法”,自称玉虚宫重塑道统,意在于人间传道。

这般善举赢得不少百姓拥趸,一些人虽记得道门往昔过错,但如今惧怕外神,纷纷投入道门怀抱,只希望能得到仙术保护。

如此形势让皇帝与群臣忧心如焚,但表面仍要迎合;李青云却在更焦躁的沉默里观察一切。

他数次派开封府的三侠五义和天罡榜上的陆地神仙们暗查道士行踪,发现他们不但收罗民心,还在暗中搜寻某种遗物或地脉,似准备修建更大的祭阵。

这一日,果然王玄甫悄悄传来消息:在城北某片废墟中,夜半时常见十数名道士挖掘地下深坑,疑似布阵。

更惊悚的是,还有黑雾不时冒出,仿佛有人在进行邪性祭祀。

这番消息一传到李青云耳中,他顿生警兆:玉虚宫恐怕并不只想在明面上收拢信众,更想借黑暗献祭或与外神勾结,获取天人难测的力量。

一旦成功,人间恐面临更大的灾厄。

可当他欲亲身前往查探,却在施展神力时突感体内灰雾刺痛,封印“寂”未稳,险些在中途喷出血来。

不得已,只好让何仙姑和韩湘子再度出动,带着体内不周神山之中的傀儡夜袭那处废墟。

但等一行人赶到,却只见凌乱坑洞与残留符文痕迹,早已人去楼空。

何仙姑捡起破碎石板,只见上面刻有诡异符号,暗含某种阴冷气息,令她心头发麻。

等她回城复命,李青云也只是沉沉叹息。

如今玉虚宫底细成谜,他自己乏力出手,一时既没证据揭穿对方的暗谋,也难全然制止。

加之外神在边境呼啸多时,大军持续往外调度,朝堂对内顾不暇,玉虚宫更得以趁机扩张势力。

又过数日,汴京百姓开始出现异常恐慌:有人传言某些道士居然能招来鬼兵惩戒凡人,也有人说半夜里看见玄青长袍的神秘身影徘徊在巷尾,口中念诵拗口古咒,似乎唤出一双猩红眼睛,从虚空窥伺。

再联想近期小范围瘟疫、洪水于近郊爆发,不少民众隐约察觉,这些灾祸背后似乎有人在操纵。

这时,黄龙真人又出面,摆出“道门神坛”替百姓施符布阵,暂时遏止了几处疫病蔓延,博得一片喝彩。

甚至城里开始流传“道门乃救世仙宗,而李青云大人渐失神力,不足依赖”的风言。

某日深夜,一场大雨劈头盖脸砸下,夹带夜雷闪电,照得宫殿檐角鬼影摇晃。

李青云静坐在行辕后堂,面前蜡烛烧得不甚明亮,映出他微显苍白的面庞。

何仙姑、王玄甫和穆桂英等人围在一旁,神情忧郁。

赵祯也派钦差来问计,希望能快些拆穿玉虚宫阴谋,或者直接端掉那几处暗中作乱的道观。

李青云缓缓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灰色宫殿的暗影。

他苦笑道:

“若非我神力未复,此事一刀可破,如今却不得不忍耐。对方既能驱使外力,还会操纵灾祸,一旦强攻,只怕玉虚宫反倒以民众为质,令朝廷进退两难。”

穆桂英忍不住道:

“可若再放任下去,百姓便要被他们洗脑,日后更难收拾。”

李青云缓缓点头:

“我明白。所以我们需另寻他法,让他们露出马脚。或许,那秘密祭阵正是破绽。”

众人闻言,彼此对视,似乎看到一丝希望:只要找到玉虚宫真正的阴毒祭坛,将其阴谋公之于世,借百姓之力即可瓦解道门势力。

至于外神冲击——那自有一直蓄势的李青云全力抵挡。

只是这一过程仍要冒极大风险。

夜雨变得更狂猛,仿佛鞭笞在屋瓦上。

远处忽然一道紫色闪电划过天际,让人恍惚看见城外黑云翻涌,如有巨大阴影蠢动。

李青云看着那方向,心中莫名寒颤:似乎除了玉虚宫之外,还有一股更深的呼应,与自己体内“寂”的心跳隐隐产生共鸣。

说不定,道门已经与外神达成某种交易,等待的只是一举吞噬大宋和人间界的机会。

果然,第二日清晨,宫中探子报称:郊外传来怪响,大地震动,似有法阵运转。

可等禁军赶到,只见满目狼藉,一大片良田被挖成巨坑,中央残留着邪异符文,散发诡谲光芒,像似通往黑暗深渊的召唤阵,令人不寒而栗。

没有人或道士的身影,但地上有淤血痕迹,疑似有人做过活人献祭。

穆桂英跨下马时,险些胃中翻江倒海,那血腥与符文交织的场景简直就像最渗人的梦魇。

李青云得到消息,拳头紧了又松。

他强忍胸口闷痛,一边安抚穆桂英,一边向皇帝通报:玉虚宫绝非光明慈悲之流,他们已在多个地点进行暗祭,或许目的就是借外神之力,换取天人莫测的势能,再于关键时刻对朝廷与自己发动沉重一击。

可赵祯此时骑虎难下,百姓也不全信这番指控,毕竟玉虚宫当下于大白日杀妖救人,形象甚好;而这些血腥隐蔽的场景,除少数士卒与官员亲眼得见,并无广泛证人。若朝廷轻率发难,却拿不出铁证,恐怕反倒会给玉虚宫口实,说皇帝与李青云排斥异己,导致朝堂内外更大混乱。

李青云深深呼吸,嘱咐部下先做事后收集与整理。

看似力量微弱,却要留待关键时机一击致命。

穆桂英等人领命而去。

此时李青云目送他们离开,忽然觉得一股隐痛再次攀上脑中:体内灰雾翻腾,让他脑海里浮现黄龙真人等道士阴沉嘴脸,更浮现宫殿走廊里那可怕的蠕动黑影。

他隐隐觉得,两道黑暗力量在遥相呼应,要把这个世界撕裂成绝望的深渊。

夜半时分,皇帝派遣内侍前来,交给他一份密旨:暂时对玉虚宫姑且礼遇,但要严密监控其行动,若证据确凿,立刻不惜代价铲除。

他捧着那密旨,没有任何喜悦,只觉沉重如山。

眼下外神之危、道门野望与自己内部“寂”的暗潮三重迭加,简直压到他喘不过气。

然而他终究是经历过无数危难的真神强者,心中尚有一线不屈。

他合上密旨,咬牙对内侍说:

“回禀陛下,请他宽心。待我再收集些线索,定为大宋拔出此毒瘤。”

内侍恭敬离去。李青云独自立在院中,看着天空那轮青灰色的残月,似乎被无形阴影遮了半边,光线晦暗。就在这凄冷月光下,他默默燃起一盏小小的油灯。

灯焰抖动,无声抗争夜风的拍击,却依旧顽强不灭。

“再险之境,也总要有人去闯。”

他想起道门修士那副假意慈悲的嘴脸、半夜血腥祭坛的残酷,以及皇帝和百姓在重压下的彷徨。

眼前困难重重,但纵然再大的阴谋也有破绽。

他必须抓住那根微弱线索,以期在黑暗将临前,替苍生点燃一线光亮。

院外风过竹林,沙沙作响,映着月光仿佛一群人影在晃动。

若仔细看去,还能察觉隐约有几道道袍身影立于远处房顶,冷冷凝视着李青云的府邸,似巨兽窥伺猎物。

然而他们并没有贸然逼近,也许忌惮李青云的实力,或许还待更完美的时机。

一场更深的风暴已在酝酿。

玉虚宫的野望绝不止于在汴京立教,如今他们在暗处勾连外神、炼制邪阵、笼络朝堂,不但要颠覆李青云真神威名,或许还想彻底掌握天下气运。

想到此,李青云手握刀柄,心头浮现一丝凌厉杀机。

只要尚有一息刀光,他便不会坐视这邪影吞没大宋。

宫殿里的“寂”也许是压在他心头的毒刺,但他自信只要度过这段虚弱,终有机会再度破局。

既能斩外神,也能碎道门阴谋。

翌日清晨,整座汴京再度迎来忙碌。

街市上已有道门修士摆设摊点,替病患施术,赚取香火;各个城门前也见道士身影穿行,与外神余孽纠葛的谣言更频繁。

在这表面的秩序与暗涌交织下,谁也料不出下一刻,会是玉虚宫更进一步耀武,亦或朝廷密令出击,一举剿除道门。

可无论如何,那大幕已然拉开,时机一到,必是刀兵骤起,飞血满天。

李青云沉默行走于市井,看着众生百态。有人向他行礼,仰慕依旧;也有人绕道退避,显然对道门或谣言心存动摇。

他暗暗叹息,却没有多言。

神力不复巅峰,但意志仍在,待那最终摊牌时,他自会再提刀起舞,断尽这乱世毒根。

想起这些,他迈步逐渐远去,消失在人群熙攘里,只留下一个略显落寞但坚韧的背影。

四周空气阴冷,似有暗流不断呼啸,奔赴一场更浩大的风波。

而在城外某处废墟,黄龙真人与数名道士肃立祭坛前,旁边符文闪烁不祥光泽,深坑中黑气蒸腾,仿佛另一扇通往深渊的门。

黄龙真人嘴角噙着冷笑,低声自语:

“李青云,你伤势难愈之时,便是我玉虚宫彻底复兴之日。等外神之力为我所用,这人间又岂容你再执牛耳?”

他话音落时,地面隐隐颤动,坑底闪烁怪诞红芒,若有巨大触须在里头翻滚。

一缕缕血色雾气升腾而起,与上空乌云悄然交汇。

群山远处,似有雷声轰鸣。大宋朝野似将被更大的风雨笼罩。

而李青云所处的庭院里,灯火一明一灭,宛如风中摇摆的烛光,纵有万般险阻,也要坚守至最后一刻。

再无退路,亦无后顾。玉虚宫的野望,外神的侵袭,与他体内“寂”的暗潮,终将在不久之后迎来一次天翻地覆的碰撞……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