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测字天师 > 第八百一十七章 官吏何为

大明测字天师 第八百一十七章 官吏何为

作者:万里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25:42

第八百一十七章 官吏何为

徐阶一愣,随即觉得这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事儿,当下点点头。

“四个县受灾,一共不过死了几百个人而已。而且这其中并非都是饿死的,有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那些刁民……”

萧风向前迈了一步:“三个县,饿死了几百个人,而已?徐首辅,在你眼里,人命就那么不值钱吗?”

徐阶又是一愣,看着萧风冰冷的眼神,努力思索着该如何开口才合适。

在朝廷的眼里,天灾饿死几百个人当然是没啥关系的,但他身为首辅,直接这么说也不太好。

毕竟爱民如子的口号一直还是在喊着的,和官员上青楼一样,藐视草民性命同样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事儿。

徐璠眼见父亲难以启齿,便挺身而出,为父亲解围。反正他的官位低,说话可以更随意。

“王爷,天灾**,在所难免。过去那些年,便是小灾,地方上也难免死上几千人。

今年河南的旱灾颇为严重,只死了几百个人,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王爷何必如此苛责?

像王爷动辄兴兵打仗,哪次不是成千上万人的死,何以天灾之下死几百个人,就如此……”

徐璠话没说完,已经被萧风目光中的寒意吓得闭上了嘴,只是不服气地嘀嘀咕咕。

萧风冷冷说道:“徐首辅,你徐家是沿海望族,你和徐舍人自然是从没有挨过饿的。

江浙之地,物阜民丰,想来民间饥荒也很少,就是普通百姓,也比其他地方过的好些。

你是探花出身,从当官起就一直在朝廷高位,就是中间贬官之时,至少也是在府城。

所以你听到的饥荒,都是地方送上来卷宗里的文字,你听说的死亡,都是卷宗里的数字。

你可知,一句饿殍遍地,是死了多少人吗?你可知,一句人相食,是死了多少人吗?”

徐阶皱眉道:“王爷不必危言耸听,本官负责实务多年,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

正因为知道之前灾情之苦,所以我才对此次只饿死了几百人觉得尚可,这有什么问题吗?”

萧风淡淡的说道:“那徐首辅可知,这饿死的几百人背后,有多少人马上就要饿死的吗?”

徐阶继续皱眉:“粮食就快要到了,后面应该不会有人再饿死了才对,王爷不必过虑。”

萧风摇头道:“我不是过虑,而是知道人是怎么饿死的。徐大人可知,人都是有家的。

一个家里,若是还有一口吃的,也不会让人饿死的。到了饿死人的程度,那就是举家断粮了。

一个乡里,若是还有人家有粮食,哪怕是卖房子典地,也要先弄口吃的,不会让人饿死。到了饿死人的程度,那就是百里无炊烟了。

灾民为什么会去冲击官府,为什么会要求官府强征粮商的米面?为什么会去抢夺粮商的粮仓?

因为他们马上就要活不下去了,他们再不动起来,再不去求救抗争,就会饿死更多人!”

徐璠不服气地说道:“可这次的灾还不算大灾,之前更大的灾,粮食到得更晚,甚至朝廷都无粮可拨!

他们那时也并没有这般闹事,最多是抢抢乡村里的地主,从没人敢到县里到府城闹事的!

难道以前他们就不是活不下去了吗?可见饿死人并非主因,而是他们读了书,才变得这般刁蛮!”

萧风深吸一口气:“不错,他们读了书,所以明白自己的命也是命,自己亲人孩子的命也是命!

他们读了书,所以明白自己努力种地,丰年时为士绅交租,为国家纳粮,所以灾年时他们不该饿死!

他们读了书,所以明白他们饿死不是自己的错,而是那些粮商的错,是救灾不力的官吏的错!

他们凭什么不能闹上县衙,他们凭什么不能到府城哭诉,他们凭什么不能要求朝廷强征米面救命!

朝廷费了这么大的劲,从海外找来地瓜、土豆、玉米;用真金白银从外面买粮食,不就是为了不饿死人吗?

结果朝廷明明有粮,一个不算大灾的灾情,就饿死了几百人,这不是地方官吏失职是什么?

他们在灾情之前,有没有预案,在灾情之中,有没有行动,在灾情之后,有没有十万火急的把不饿死人作为最大的事儿!

我想他们没有。他们一定和徐舍人一样,觉得灾情不重,之前饿死过那么多人都没什么,这次也照方抓药就好。

百姓不敢闹事,粮商还会联络士绅,一起夸地方官员是好官,到年底没准还会因为饿死的人比以前少,得个上佳的评语呢!

可他们没想到,百姓不再甘心等死了,他们不像过去那样,把饿死的家人煮来吃了。

他们明白自己是人,是人就该有饭吃。而他们没饭吃不是因为他们的错,是那些官吏的错!”

大殿之上,萧风声音嗡嗡作响,百官面面相觑,窃窃私语,却无人敢大声说话。

高拱站出来拱手道:“王爷所言,并无错处。但高拱有一事请问王爷,这对大明有何好处?”

徐阶眨眨眼睛,看着高拱,他和高拱并不对付,但高拱此时挺身而出,显然是为了扞卫读书人共同的利益。

高拱的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徐阶不禁感叹,自己真的是有点老了。随即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气不打一处来。

竖子无能,照这样下去,还不知道啥时候能挑起大梁来呢。老子我要是不当官了,你只怕也没啥进步了!

萧风静静的看着高拱,平静的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高拱咬咬牙:“王爷,高拱请问,百姓忍耐程度低了,比过去明白事理了,对大明究竟有何好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启民智,犹如放悬河之水,对大明有何益处?”

百官中有不少人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嘉靖微闭着双眼,也在认真倾听。他对这件事,确实也有疑虑。

嘉靖同意萧风开办免费官学,其实是出于对师弟的信任,但这样做究竟是利是弊,萧风也并没有详细对他解释过。

因为萧风做过的事儿太多了,而且开始时几乎都会有很多争议,但到后来都证明是对的,所以嘉靖后来在思想上也比较躺平了。

可今天这事儿不同。如徐阶所说,今天的结果,可以证明萧风做的事儿是弊大于利的,不利于大明的统治。

那师弟是否有合理的解释,可以让朕放放心,确定这件事儿是有好处的呢?哪怕没好处,就是没坏处也行啊!

萧风大声道:“开启民智,对大明朝廷的统治,确实是增加了难度的,不但对官员,就是对万岁,难度也增加了。”

嗯?什么情况?嘉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师弟这是…………认错了吗?不可能吧……

高拱和百官也都是一愣,真是活久见啊,萧风这么容易就认错,后面不会是有坑吧……

“但是,这增加的难度,对大明不但有利,而且其利远远大于眼前带来的小小麻烦。”

嘉靖闭上了眼睛,百官垂下了脑袋,这才对嘛,这才是萧风,否则刚才我们还以为耳朵出问题了。

“大明领土在迅速扩张,大明联邦移民也在不断增加。大明所需人才不但数量猛增,而且不拘一格,

原来的人才选拔,读书科举,三年才几百个人,不但人数是远远不够用的,而且人才类型也太单调了。

要想增加人才基数,就必须开启民智,让更多人有读书学本事的机会,才能人尽其才,此其一也。”

徐阶和高拱对视一眼,均觉得这第一条反驳起来有点费劲,既然有其一,必然有其二,还是等着反驳下一条吧。

“大明的官员选拔任用,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官员的升迁与否,与治下百姓毫无关系。朝廷考评,也只看实绩。

例如某官员治理某地,三年无大冤狱。某官员治理某地,三年上缴税银增加多少。某官员治理某地,抓捕逆党多少。

可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当地百姓到底过得好不好,朝廷既不关心,也没有办法一一核实。”

徐阶忍不住了,这是内阁的主要责任,他不能不说话了,于是咳嗽一声反驳道。

“王爷此言差矣。吏部考评,除了看册子上的汇报实绩之外,也会到当地核实的,怎能说不关心呢?

何况廉政院是王爷一手成立起来的,海大人清查了不少贪官污吏,怎能说没有办法呢?”

萧风点点头:“朝廷若是真的一点都不管,那早就天下大乱了。可问题是,朝廷管,也是自上而下的管!

吏部考评司的人,到了地方上,有几个去微服私访的,大都是设宴款待,吃吃喝喝,最后拿钱走人。

海瑞确实查了不少贪官污吏,可又有几个是从卷宗里看出来的?

还不是在各地设立了衙门,让百姓可以揭发检举贪官污吏,他们才能有的放矢吗?

徐首辅,朝廷任用官吏,是不是希望官吏代朝廷管理地方,让百姓安居乐业,有冤可诉,有理可直?”

徐阶不得不点头称是,这话任谁也说不出不对来,可他还是提醒道。

“王爷,官吏让百姓安居乐业,也是为了让大明天下安定。若是像这次这样,都闹出事儿来,可就不对了!”

萧风点点头:“不错,可既然朝廷任用官吏的目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伸冤评理。

那么这个官好不好,究竟是朝廷说得准呢,还是百姓说得准呢?”

「大家有没有记得也到“为爱追更”页面帮我催更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