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测字天师 >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教之分

大明测字天师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教之分

作者:万里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25:42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教之分

大活佛接着说道:“为何说了就是错呢?因为佛法玄妙精深之处,领悟之人的言语仅能表达其万一。

而人与人之间,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同样也是语言。听解释的人,也只能听懂领悟之人言语的万一。

如此一来,那提出质疑,听到解释的人,最多也就是听到佛法精深玄妙的万一中的万一。

这万一的万一,能让人有所得,有所悟,何其难也。绝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

天师的道教修行,自然也是明白此理的,一旦误入歧途,再想回到正道,则千难万难。

莫说普通人了,就是寺中僧侣,参悟佛法,也都是以自悟为主。实在需要上师讲解的,也是慎之又慎。

人不知佛法,尚可信佛;人误解了佛法,反而会谤佛。所以知不如不知,佛曰不可说,就是为此。”

这番解答让众多活佛脸上露出了微笑,纷纷点赞,表示大活佛果然是大活佛,说出了精妙的道理。

萧风点点头:“活佛所说的道理不错,以此而论,佛法不容人质疑,僧人不为人讲解佛法,也可解释了。

只是我还有一事难明。既然佛法难以解释,质疑又会产生罪业,那为何僧人还要四处化缘布道呢?”

大活佛谨慎地问道:“佛法难解,谤佛生罪业,这两点与僧人四处结缘布道有何矛盾吗?

藏区之地,人人信佛,僧人出门化缘之举并不多,人们都是到寺庙主动布施结缘的。

中原之地的百姓们人口众多,平时许多人不去寺庙。僧人们上门结缘,增加普通百姓的佛缘,乃是善事功德,有何不妥?”

萧风点头道:“僧人四处化缘结缘,被化缘之人自然就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有布施的有不布施的。

对于肯结缘的人还好,那些不信佛的,不肯结缘的,难免就会在心里质疑佛法,甚至宣之于口。

既然佛法说,质疑佛法是有罪业的,当着众人的面质疑佛法,造成别人也不信了,罪业更大。

那么这些人的罪业,岂不是由这些上门结缘的僧人导致的吗?这算不算是上门陷人以罪呢?”

众活佛都是一愣,这个思路简直太清奇了,从来没听说过啊!二活佛见大活佛在沉吟,立刻开口续航。

“天师此言差矣,僧人上门结缘,是一片善心。百姓做出不同反应,是百姓自己的本性不同。

结缘礼佛者,本就是有缘之人,心中有佛;不肯结缘,心中谤佛,甚至宣之于口者,本就是无缘之人。

上门结缘的僧人就如一面镜子,他只是让人们照出了自己的本心而已。

正如一个人长相俊美还是丑陋,都是此人本身的业力,与镜子何干?”

萧风摇头道:“活佛此言差矣。那些不信佛的百姓,本来都没想过佛的事儿,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佛。

一无所知的他们本来好好的呆在家里,虽无功德,但也无罪业。

结果僧人上门结缘,那些不信佛的百姓要么必须变得信佛,要么就会因心里不信佛而产生罪业。

这让他们几乎没有可选择的余地,这份罪业本来是可以不用产生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僧人上门结缘啊。”

措钦活佛沉吟道:“天师,这些不信佛的百姓,即使没有僧人上门,心里也不会信佛的,罪业自生。

而且他们看见别人信佛,也会产生谤佛的想法,或说出谤佛的话来,与僧人是否上门因果不大。”

萧风点点头:“这么说也有道理。但比如潘金莲内心风骚,这是她的本性,可她平时也并不会出门去招蜂引蝶。

然后西门庆上门勾引了她,还伙同她犯下了杀夫的大罪。虽是潘金莲本性如此,这罪责难道就都算在她的头上吗?”

措钦活佛哭笑不得:“幸亏我去汉地较多,看过水浒,否则这些活佛还真的听不懂你的比喻。

须知西门庆是勾引了潘金莲犯下大罪的,是恶意的;僧人只是上门化缘而已,是善意的,天师的比喻是否有些过分了呢?”

萧风从善如流:“确实有些过分,那换个例子吧。我酒量不大,且酒后容易乱性,但我平时并不买酒喝。

一个朋友跑上门来送了我两坛酒,结果我喝多了,犯下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这个朋友送给我礼物肯定是善意的,但我犯下了罪业,他是否毫无责任呢?”

措钦活佛语塞了,他看了看其他活佛,大活佛沉声回答道。

“这个例子确实有些禅意了,须知饮酒本为罪业,劝人饮酒也为罪业之一。可朋友送酒,在民间确实是善意行为,难以苛责。

由此可见,佛法中的事,本身就是无法用世俗之事去做比喻的,两者不在一个层次,无法类比。

正如沦落畜生道后,狗会吃粪便,猪会睡泥塘,这样的行为人也是难以理解的。

同为六道众生,因为所处层次不同,彼此的行为心境都难以理解,何况六道中的人,与六道外的佛呢?

天师一味地想以人间之事,悟透佛法之理,虽然有勇猛精进之心,却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啊。”

众僧纷纷点头称是,萧风也不禁暗赞,这大活佛确实不同凡响,禅理精深,且涵养极高。

“活佛向我解释这些,大概也像对夏虫语冰一样,十分为难吧。萧风愚钝,难为诸位大师了。”

二活佛笑了笑:“其实我等早有明悟,萧天师既为道门天师,对道家必然坚定虔诚,岂会轻易皈依佛门?

不过佛道之间,本就并非是敌对的,由道入佛者甚多。因为道修到尽头就是天道,而佛法还在天道之外。

其中区别,正如当今万岁一般,凡人在人间修行到头,也就是当皇帝,但仙人还在皇帝之外啊。”

萧风长叹一声:“活佛之意,我明白了。就是说,百姓之所以容易明白道家的修行之法,而不懂佛家妙法,是因为百姓的水平还不够。

就如刚进私塾的孩子,只适合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不适合学《论语》这类高深学问。

等到学了一段时间,理解能力提高了,才适合学更高深的。这正是循序渐进的道理。

所以不信佛的百姓,不妨先修道,等修道有成,希望进步到更高层次时,自然就开始信佛了。”

活佛们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萧风这话其实没什么错,而且也承认了佛法比道法高,可怎么听着就有点不对劲儿呢……

萧风正色道:“而且我觉得活佛的比喻非常好,还可以进一步推演下去。其实我觉得儒家还在道家之下。”

哦?众活佛顿时都来了精神,微笑着看着萧风,一副你会说就多说两句的表情。

这不奇怪,三教之间,虽然表面上互相拆台的事少,但暗地里挖墙脚却从来没断过,犹如三国演义。

正所谓儒、佛友谊靠道家,儒、道友谊靠佛家,佛、道友谊靠儒家。两家在一起,骂骂第三家就是友谊的象征。

满屋里只有从五品的支边知府哀怨地看着萧风:大人啊,你不能这样啊!

一到和尚的地盘,就对咱读书人翻脸无情了吗?你也是秀才出身,探花及第呀!

萧风正色道:“三教修行之道,高低十分清晰。儒家门槛最低,道家门槛其次,佛家门槛最高。”

众活佛纷纷点头,支边知府悲愤地低头猛吃,还捅了捅身边的不丹使臣,悄悄拉盟友。

“老兄,虽然你是不丹来的,但看你的衣服,也是官服,必然也是儒门弟子,何不说两句?”

不丹使臣垂头丧气:“老兄你就别指望我了,我是来求救的,不是来论道的。

这么半天他们谈佛论道,唾沫横飞,连正眼都没看我,好像他们掰扯的道理比我家乡的人命还重要一样。

这就是所谓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我家乡里还燃烧着战火,哪有心情掰扯这些闲事儿啊?”

只听萧风继续说道:“为何呢?因为儒家的修行门槛最低,百姓只要肯吃苦,就能学会写字,读书知礼。

当然读书是要花钱的,不过很多贫寒之家,不也出了优秀的读书人吗?何况修道修佛也一样要花钱啊。

而且儒家修行,有没有老师其实关系不大,除了开蒙之时需要老师之外,后面的自学就行。

万一学到瓶颈了,再找个名师一点拨,也就都明白了。可见儒家的门槛最低,是人都能修行此道。”

萧风指了指自己:“像道家就不同了,想要修行,读书认字那只是基础功课,会看书也未必能看得懂《道藏》。

除了吃苦,还要学习各种难度很高的道家经典,要学炼丹,学画符,学各种法门。

这就要看天分了,光靠努力的是不行的。虽然道家经典比佛家的容易理解一些,但对百姓还是太难了些。

所以只有儒家修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开始入道修行,而且书看不懂还需要师父教导才行,全靠自学很容易走偏了。”

众人点头,表示这么一说确实很有道理,然后都等着萧风接下去说佛家如何。萧风微笑着点了点头。

“按各位活佛所说,佛家就又比道家高出一层了。不但也要有读书识字的基础,还得会古代傻三的梵文。

而且就算过了读书识字这一关后,也要面临看经书看不懂的问题。但佛法的精神玄妙之处,师父能将的也极少。

夏虫不可语冰嘛,所以要想修行佛法,自己看不懂,师父讲不清,全靠个人领悟,乃是三者最难之事,修行的门槛最高。”

众活佛表示认可,而且感同身受,佛家修行确实太难了,佛法蕴含大智慧,一般人难以领悟,领悟了又难以难说,大部分得靠顿悟。

萧风终于到了最后的总结阶段:“所以尘世的普通人,修行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个曲高和寡的现实。

朝廷第一争取让百姓都能读上书,先把门槛最低的儒家修行了。如此百姓读书知礼,朝廷人才不缺。

读书知礼之余,有心继续向上修行的,可修道家。朝廷不鼓励,不限制,听其自由。不违国家法度即可。

道家研究的各种药物、器械,如医药、火药等,朝廷可收而用之,也算富民强国的一条路径。

再往上还想再修的,便可修佛家了,朝廷同样不鼓励,不限制,听其自由。不违国家法度即可。”

活佛们默然不语,萧风所说的话,都是顺着刚才大家认可的前提,和三教修行的特点总结出来的,谁也不能说有错。

可按照这个说法,那修佛就变成了极少数人才能做的事儿了,这与佛门一直倡导的普度众生又完全不同了。

事情咋会变成这样呢?明明前面的论据都是一样的,论道最后,怎么修佛的人还变得最少了呢?

大活佛叹息道:“久闻萧天师是雄辩之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假。

天师这番话,看似将佛教捧到三界之首,其实在影响力上,反而被降到了最后啊。”

萧风肃然道:“活佛,我对佛教从无恶意,只是我修的是入世道,希望能富国强民,尘世见功。

佛教讲求脱离苦海,西天极乐,我身上羁绊太多,很难静心修佛。但我并不反对其他人修佛。

藏区也好,中原也罢,只要百姓是自由选择的,无碍他人,不违反朝廷法度,都可自由修行。

说到这里,藏区同意朝廷设置流官学宫,允许百姓自由选择是否信佛之事,不知推行如何?知府大人?”

萧风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目光看向了还在埋头干饭的知府。

知府本来被众人无视,正在化悲痛为食欲,此时忽然被叫,忙不迭地擦去嘴角的食物。

“大人,这个……这个……是否容宴会之后,下官再详细向你禀告?”

萧风早就看出知府的郁闷心情,心里也猜到了七八分,此时淡然一笑。

“不必,这里是大明领土,在座各位都是自己人,你但说无妨。”

知府深吸一口气,然后又吐了出来,挺直了腰杆儿。

他听出了萧风话里的意思,这个官当得也确实太憋闷了些,既然娘家人给撑腰,他也豁出去了。

“回禀大人,藏区过去一向是两权并立的,以拉萨为中心的各地寺庙,和各地的土司府,共同掌管权利。

尘世间的权利由土司府掌管,与神佛有关的权利由寺庙掌管。但实际上,遇到任何事,两边都会互相通知一下。

土司的权力来自于自己的军队,来自自己的土地、农奴和奴隶;但寺庙也有自己的僧兵,也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奴。

所不同者,寺庙不养奴隶,因为这听起来和佛法里的众生平等是相违背的,所以寺庙会把奴隶交给土司换取土地。”

萧风皱了皱眉:“农奴和奴隶有何不同吗?为何土司有农奴和奴隶,寺庙就只有农奴没有奴隶呢?”

“大人,其中区别,下官也是入藏后才弄清楚的。农奴相当于汉地的佃户,租土司或寺庙的地来耕种,交租子服徭役。

而且农奴也分为两种,上等农奴叫‘差巴’,下等农奴叫‘堆穷’。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谁的农奴。

种的地直接来自土司或寺庙的,就属于‘差巴’,他们只需要听从土司或寺庙的命令,种地办事即可。

而‘堆穷’种的地,则是来自于土司或寺庙下级的农奴主。

比如一些买了地的商人,土司的一些仆从,或是发了财的差巴,也可以变成小的农奴主。

不管是差巴还是堆穷,他们比起汉地的佃户来,自由度要低很多。

除非他们所属的地主同意,否则是不能离开耕种的土地,自由流动的。

但即使这样,农奴也还是比奴隶要好很多。藏区的奴隶,就像汉地签了卖身死契的奴仆一样,整条性命都是主人的。

这些奴隶大多是破了产的农奴,一旦成了奴隶,除非为主人立下大功,得到恩赦,否则一辈子都是奴隶,子女也是奴隶。”

萧风叹了口气,太阳底下无新事,大明朝的奴仆死契,也曾是自己的一块心病。他曾想推动废止,但阻力极大。

所以他曲线救国,到现在,这样的死契在汉地已经渐渐消失了,因为失去了产生的土壤。

卖身死契主要产生于破产的百姓,遇上灾年,遇上疾病,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卖儿卖女,或自卖自身。

只要百姓病有所医,灾年能及时得到救济,轻徭薄税,平时攒些家底,这种卖身死契自然也就渐渐消失了。

剩下的除了官方登记造册的罪奴外,就是被拐卖的人口才会卖死契了,如今朝廷严查,敢买的也少了。

随着丐帮移民去种土豆了,拐卖之事也大幅减少,剩下还在坚持拐卖事业的个体户,朝廷基本抓一个杀一个,也成了夕阳产业了。

想不到,在这藏区之地,这些性命如牲畜草芥一般的奴隶,仍然如此普遍。

萧风没有深究这个问题,毕竟大战在即,他不想节外生枝。打完仗回来,这些事再慢慢琢磨不迟。

“我问你的是,藏区之地,如今百姓是否信佛,已经可以自由选择了吗?”「我想问的是,手里的票,该催的更,是否已经都搞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