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神骨鬼牌 > 第七百三十八章 水有多深?【八百零二】

第七百三十八章 水有多深?【八百零二】

要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是不能完全采信道教文化的。

毕竟道教是以宗教方式,相关传说来恭敬这位先人的。

也不能叫错。

但是,作为历史人物,得把他当一个人,而不是传说,神话,神来看待的。那样就成了虚幻式解读了。

当然了,这不是重点。

再次引述百度: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一说楚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你看这里就很明显了。老子从出生不管是陈国也好,楚国也好到入周朝当官,时隔20年公元前571年出生,公元前551年当官。这20年,历史没有任何记录,或者有用的信息。就是他跟什么人学习?学过什么?不知道。陈国或楚国,都是诸侯国,确定无疑。那么他是怎么进入周朝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可是非常重要的职位。老子不是贵族。没有记录。即使有关他父亲母亲的事情,是否真实?不知道。也没有祖先的事情可以考证。

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点。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过这点。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Q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你看,这就是第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就如同老子是怎么进入周朝当官的?不知道。现在罢官了,我前面说官员罢官,那能随便走动吗?得罪的还是Q贵,这更加受到重点监视。周朝可是在陕西那边,鲁国在煽动这边。那路途可想而知,他的俸禄可以去那么远吗?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你看,假如彼时,;老子不光是在鲁国,还去了别的诸侯国,到处游玩,拜访,那么甘平公如何能找到老子?难道天下通缉老子不成?是不是这里又没交代这个时候老子人在何处,对吧?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注意哦,两点,这个人王子朝带走了典籍?又分为两点。一点,那个时代, 没照相机,手机等高科技手段。是竹简。很重的。他怎么拿出图书馆的。光一个竹简是没有用的。竹简能写多少字?一篇文章,可能就要好几个竹简呢。一点,难道等人都到了楚国,才知道东西丢了?之前都干嘛去了?很显然说不通。这不是小说,影视剧,神剧,穿越剧剧情。注意后,这里就交代了去往秦国哦。那么一个丢失了国家重要典籍的官员,没杀头,就罢免了。还能自由活动?这是糊弄观众吗?还是糊弄历史?骗鬼呢?是不是这里疑点很大?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确定丢了周朝很重要东西的人,不贬为庶民,或者砍头,或者流放,就跟没事人似的,就自由回到自己的家乡?难道老子是周敬王的亲戚?当然不可能是。所以,疑点很大。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我们再说这一段,从周敬王十九年到周敬王三十五年,大约经过了十六年吧?这就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先不说前面几次老子离开故土。就这么一次,不说离开,就这么长的时间,老子罢官,就没有俸禄了,一毛钱都没有。老子家是大地主?有很多田产,土地,牛羊吗?就这十六年的开销,哪怕他 个人的开销,注意另外一个问题,那个时候,老子多少岁数了?公元前485年、公元前571年出生。八十六岁了。首先这个岁数,就未必准确。古代人,那是那么早年代的人,不说八十六岁,就五十岁的人,都老的不成样子了。那八十六,还精神矍铄?还能到处游玩?他可是有儿子,孙子的人。家人能同意他再外出,在高龄的前提下?这里,水分很大。神话的成分很大。何况,十六年没有朝廷的俸禄,老子还敢再次外出?他能有多少积蓄?注意哦,从他家乡到函谷关多远?

按照百度词条:函谷关是中国古代关卡,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为战国时秦孝公所设。苦县,古县名,今河南省鹿邑县。综合有关史料,以地理考之,老子故里赖乡所在县的县治并非亘古不变,而是多次迁徙。

先不管苦县离开函谷关有多远吧。

就单单这个描述:函谷关是中国古代关卡,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一般这种地方都是人烟稀少。常有虎狼出没的地方,老子一个八十六岁的人,又是一个文人,胆子这么大?还敢从那里出去?从那里出去,就是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比较荒凉的地方了。大量的原始地貌,森林等等。

这都是非常残酷的历史条件。

一个人,一个文人,还是一个耄耋老人,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人活不到那个年纪又不是现在的社会?。还有那个年纪,还能不生病,依然跟小伙子,青壮年一样,还能到处去?怎么感觉这就是神话式小说,故事,传说的情节呢?

又不是已经有宗教道教的前提下,有炼丹,修道,修仙的方法?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你看,对待老子的一生,就没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考证,也不知道他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都八十六岁了,首先这个是否真实?不知道。也不知道他 思想怎么来的,然后就有了《道德经》。如果按照后人的理解,那么老子写《道德经》,已经悟道了,为什么还要出函谷关呢?难道跑到古印度去见悉达多太子去了吗?

当然不可能。

春秋战国,连西域都没有这个说法。老子怎么可能知道古印度呢?

他出函谷,又为了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