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顽贼 > 第641章 礼部主事

顽贼 第641章 礼部主事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11:10:54

第641章 礼部主事

第641章 礼部主事

罗汝才带兵进西安府的速度有点慢了。

准确的说,不是罗汝才慢,他从宝鸡收到调令,要先依照命令跟同属旅下的李万庆营交接防区,这才带兵往西安府走。

而另一个人又到西安太快,显得罗汝才慢了。

另外这个人则是平凉府的韩王。

刘承宗头天见到延安卫的传信兵,说韩王离开藩国,要到西安府拜谒大王。

当天夜里派人传了口信准许,第三天就见到了昼夜赶路的韩王殿下。

西安府城南少陵原的华严寺,地势比西安府城要高得多,能俯瞰整个围城营地,眼下是刘承宗的幕府驻地。

沿途护送韩王的,是原延安卫千户石万钟,进了西安府就把兵停在咸阳,带一队人上了少陵原。

石万钟到幕府驻地时,刘承宗正让两位羽林郎端着一面旗子展示着。

天山军与楚琥尔营攻陷托木斯克的塘报,已经由天山衙门经沿途驿站快马送至西安府。

大哥刘承祖的信还是老样子,先提及天山军在卫拉特被婚姻稀释的难处,随后就是大篇幅的军事情报,诸如敌军武备、战法、器械、生活习性,如何与其对战之类的东西。

随后则是周日强的书信。

周日强依然满怀热情,甚至让刘狮子觉得,咸鱼坊主这会儿比收复哈密更加热情。

他在信上请示,希望能招募林中百姓、斡鲁思战俘及卫拉特游民建立泰萌卫,同时设立军器局,在泰萌卫打造三眼铳。

刘狮子对此自然乐见其成,针对两军交兵之地不通文字的问题,他还专门让随军画师给泰萌卫做了副卫旗。

旗子很简单,中间一副黑缨钵胄,下面是交叉的雁翎刀与金瓜锤。

这三个玩意儿,属于是元帅军的标志性冷兵器了。

石万钟见了刘承宗还是很亲切,见面就拜倒行礼道:“少东家,奉任将军之命,将韩王带来了。”

他原是绥德农家,闹旱逃难到肤施,被刘老爷收留做了佃户。

后来被安排进延安卫,在骁将杨彦昌麾下就任总旗,一路拼杀立功,多次险些击杀延安巨寇刘承宗,一直做到千户官职。

因此刘狮子对‘少东家’的称谓并不见怪,晾着一旁行礼的韩王,跟石万钟好好聊了几句。

他问了问延安卫驻军平凉府的情况,又说了父亲的近况,这才让石万钟下去休息,将目光转到韩王身上,满脸难办。

因为他对韩王突然从平凉跑出来,有点摸不着头脑。

“殿下快坐,怎么从藩国出来了?”

几年未见,韩王的变化不小,当初那副大孩子的青涩气质已经不见了,行起礼来满身贵气,看着成熟许多。

不过他一起来,上前走出两步,暗纹道袍大袖里两只手往上一提,刘狮子脑子里那久违的熟悉感就来了。

“大王还是这么器宇轩昂啊!”

非常狗腿,是韩王殿下没错。

韩王落座,这才身子微微往刘承宗的方向侧着,道:“小王听说,大元帅兵围西安府城,城中陈奇瑜、练国事竟据不出降,不由怒火中烧,便想过来为大王略尽绵薄之力,试试能否将之劝降!”

刘承宗看他这一本正经的模样就不禁发笑:“殿下还有这本事呢?”

说罢,他也不待韩王反驳,便直接了当道:“我看殿下就是在平凉城里憋坏了,想找借口跑出来玩吧?”

韩王自是憨笑,拱手道:“大王慧眼如炬!”

这确实是一方面,他早就想从平凉城里出来玩玩了。

不过还有一方面原因,是自从任权儿驻军平凉府以后,那平凉城他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平凉一点都不太平,在关中被刘承宗击溃的明军,散兵游勇是一股股往北跑,延安卫和延安营那一万军队人员繁杂,由领了阻拦明廷溃兵的任务,几乎是天天打仗交兵、杀人放火。

不是堵住了明军,就是两个加强大营自己的逃兵和追兵打。

毕竟任权儿和杨彦昌那支军队,表面上是两个营,其实还包括关宁、镇筸及平凉兵各一部,说是五个不满编的营也不为过。

如此混杂的兵力构成,军兵来自四面八方,将校又都在明廷内部仕官已久,军中思想混乱,一会儿有管队带兵跟着明军跑了,一会让有明军管队带兵来投,出现什么情况都不奇怪。

好在有任权儿及延安卫这根定海神针在那杵着,这才大乱子没有,小乱子不断。

而在这个动荡时期,韩王的危机感极其强烈。

随着元帅军东征,刘承宗拿下陕西全境只是时间问题,韩藩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刘承宗的情况变了。

过去刘承宗在河湟甚至西宁,韩王都觉得自己非常安全。

因为韩藩与元帅府的合作非常亲密,平凉府就是元帅军向陕北老家沟通的中转站。

韩王就在平凉府躺着,就能得到元帅府的保护。

但如今刘承宗已拿下陕西大部,甚至平定全境都只是时间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

韩王跟刘狮子也算旧相识,那一双眼睛就像照妖镜似的,一眼就能看出刘承宗的真身,整个一钱袋子成精。

所以他确信,刘承宗占领陕西,不可能给他发禄米。

那便意味着韩藩,从保持中立态度的中转站兼吉祥物,变成元帅府的累赘了。

这是韩王万万不能接受的代价,因为变成累赘真的会死。

元帅府并非只有刘承宗一个人,哪怕刘承宗不想杀他,总有人会想杀他。

他是中转站长,没人会忤逆刘承宗,但当他成为刘承宗背上的累赘,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他这次从平凉急奔五百里跑到西安,真正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元帅府刷存在感,抱紧刘承宗的大腿。

不过刘承宗显然没那么顾及韩王的小心思,需要他换位思考的人太多,明显没啥威胁的韩王不在此列。

他只当是韩王贪玩,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因此便笑道:“此间军务繁忙,恐怕顾不上殿下,你要是想玩玩,我让羽林郎给你写下文书,去兰州河湟逛逛,不要在陕北固原乱跑,兵荒马乱。”

“不用,小王没那么贪玩!”

韩王闻言把脑袋摇得拨浪鼓,连忙道:“我就想跟在大帅身边长见识,多少是个亲王,幕府总有用到的时候吧?”

刘承宗到这个时候,才终于很认真地正眼看了韩王:“你……这次过来是找我有事,在平凉杀人放火了?”

韩王被噎了一下,心知刘承宗这句杀人放火是开玩笑,那驻军平凉的任权儿将军三句话不离长官,他觉得刘承宗对平凉府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他思忖片刻,这才问道:“大帅对平凉府,是个什么安排?”

刘承宗并未立刻回答,因为他觉得韩王问的不是平凉府。

他对平凉府没什么安排,眼下平凉府给任权儿、杨彦昌、张上选、祖承勇四部一万兵马提供兵粮,这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甚至因为平凉府够呛能让这支庞大军队吃饱穿暖,所以到现在他都没给平凉府发去什么要求、再增添什么负担。

最多不过是给任权儿发去命令,让杨彦昌、张上选、祖承勇三部尝试屯田。

但也只是尝试,毕竟粮食种进地里,不是今天种明天就有的。

平凉府的事,真正需要依靠的还是知府蒋应昌。

蒋应昌也算是个老熟人,早年是合水知县,刘承宗攻破合水县时认识他,算是个不错的官。

说起来,蒋应昌能当上平凉知府,还真得感谢他。

在他去合水之前,蒋应昌在合水县的地位,就和杨彦昌在延安卫的地位一样,长腿官印。

蒋应昌这个知县是被百姓求官求来的,在此之前只是庆阳府安化县的教谕,秀才出身。

到任以后,县中权势俱被豪家把持,根本没有县太爷的权威。

全靠刘狮子破城过境,把哄抬米价欺行霸市的粮商、仰仗王府的豪强仪宾、狼狈为奸的致仕官员一扫而空,这才真正掌握县中实权。

依靠刘狮子带不走的陈年谷子和财货,稳定了县中情况,操练民壮备寇、教导居民屯田,得了杨鹤的赏识。

紧跟着平凉府的知府就被罗汝才和杨承祖架起来的金蝉子弄死了,当时出殡还是刘承宗在平凉城给办的,很风光。

如今刘承宗想来,蒋应昌能坐上平凉知府的位子,恐怕靠的还是他刚领兵西走,别人没人敢到平凉府上任的机缘。

当然,崇祯爷用人不拘一格的优点也不得不提。

崇祯缺点不少,但在用人方面确实不讲出身,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约束,唯才是举。

在这个角度上,蒋应昌一介秀才出身的知县,被越级提拔为知府,崇祯对蒋应昌有知遇之恩。

因此刘承宗也不愿去强硬地推蒋应昌一把,逼迫他做出效忠选择。

万一把他逼死,反而不美。

更希望使用类似韩城左懋第那样的柔和手段,反正兵马已经进驻平凉,陕西姓刘的大势也无法更改,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就足够了。

刘承宗挑挑眉毛,对韩王问道:“殿下想问的,是韩藩吧?你若想回大明,我准你卷起家当进驻韩城,如何?”

说罢,他还补了一句:“你可别觉得我没诚意,陕抚练国事现在还在武关躺着呢,我的人送到那,送葬队根本没法出武关,河南、山西的瘟疫闹得厉害,我让你过黄河就是害你。”

韩王向后靠着深吸口气,他总觉得,刘承宗对他的智力水平有所低估。

当然低估可以理解,刘承宗把西北所有人都耍得服服帖帖,他也并不觉得自己比刘承宗智力水平高。

但低估的有点太厉害了。

他当然知道刘承宗不会害他,以刘承宗之武力,捏死他就像捏死蚂蚁一样简单,要害早害了,根本不必等到现在。

问题是你给本小王扔到韩城里面又有啥用呢?将来还是迟早要变成元帅府的地盘啊。

总不会你觉得韩王就该进韩城吧?

这可是两个韩国啊。

明朝韩藩这个韩,是周王分封姬姓诸侯时,封到开原做东夷长的韩侯国。

而韩城的韩,则是韩侯国被商纣王的叔父箕子所建立的朝鲜国攻灭之后,韩侯国后裔姬武子跑到晋国做家臣,受封韩塬,而后三家分晋,建立韩国。

韩城除了沾了个韩字儿,跟他的藩国根本不相关。

“我不过黄河,我就……”

韩王说着,面露难色,看看刘承宗,又眼神躲闪地低头,半晌才抬头道:“我就跟着大帅了,大帅要不给我封个官,我也有个位置,不然我慌啊。”

刘承宗明白了。

韩王的担忧,他十分理解。

至少截至目前,元帅府对明廷宗室的处置烈度仍然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

这跟刘承宗本人有很大关系,他从未有意识地处死一个或几个亲王、郡王,以此来增加威势。

因为他只注重实际,他只要好东西。

钱、粮、人、地,至于明廷宗室的命,尤其亲王、郡王的命……拿走就拿走了,留下就留下了,他无所谓。

反正也没啥大用。

但到如今这个时候,韩藩就已经成为元帅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刘承宗眼下处理的事情太多,原本顾不上韩藩,不过如今韩王既然来了,他正好也想听听韩王的想法。

他说道:“过去韩藩禄米,是陕西在发?”

“是,镇国以下至中尉女庶,近三千人,每季陕西应拨两万余两……”

说着,韩王小心翼翼地看着刘承宗眼神,看他一副压根没打算给的样子,连忙补充道:“不过也用不了这么多,陕西经常欠个二三十季。”

“二三十,季?”

刘承宗仔细思索了一下这个时间跨度,心里寻思,还得是宗室跟大明亲。

这边兵军饷欠个三十多个月就顶不住了,宗室居然能撑三十多个季节。

怪不得……刘承宗想到这,心想不对啊,便道:“那金蝉子呢?他都被饿得起兵了,你韩藩哪儿来三千人啊?”

“大帅,确实有这么多人,金蝉子作乱的时候死了不少宗室,但很多宗室庶女都在城里,以前快三千,如今也就两千了。”

说着,韩王俩手一摊道:“但还有肃藩的呢,先在平凉城里衣食无着的贫宗挺多。”

“我封你个官职爵位容易,但这么多人……”

刘承宗说着,心里有了想法,像看见什么奇货一般看着韩王,啧啧称奇道:“我这好像还真有一个适合你的职位,你一会见见帅府的礼部尚书张献忠,到礼部仪制司担任主事如何?”

“至于韩藩,你在仪制司之下设立一局,专管宗室,就先从韩藩开始,有才能、谋生技艺的,你尽管举荐;没有的则作为庶民,至于宗女,未婚配的,也由你负责为其挑选夫婿,早日成家。”

“挑选对象紧着天山军来,天山军有地有钱,但那边缺少王化,宗女没别的本事,至少有个贵族架子,卫拉特人吃这套。”

“还有,朝廷欠了你们宗室那么多钱,你的金蝉子兄弟死了没有?”

韩王正被刘承宗一堆前朝宗室安置办法冲击得脑子正迷糊呢,闻言下意识摇头道:“在宁州当山大王呢。”

“没有正好,你派人联系,还有韩藩愿意当兵的宗人,等这西安府城破了,伙同秦藩愿当兵吃粮的宗人组个营,看看是愿意找大明讨债,还是去天山拓地。”

刘狮子边说边摇头:“反正元帅府不养闲人,都得给我干活!”

中午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