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白与黑45度爱 > 第3章:甄原坊(1)

白与黑45度爱 第3章:甄原坊(1)

作者:涂鸦姐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7 12:59:20

第3章:甄原坊(1)

阿牛的娘见到远房表哥张沐阳时,已经是民国五年(1916年)了。

原来阿牛娘的远房表哥张沐阳早就参加了革命党。由于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清政府一直十分看重并注意警戒。

自从革命党人在东北地区展开积极的活动以后,东北地区的清政府官员就对革命党人的活动高度防备,时刻警戒,甚至捕风捉影,显露出极度的恐慌,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镇压。

尤其是武昌起义之后,东北地区的清政府官员们采取种种紧急措施,防御革命党人在东三省进行武装起义。清政府官员的严加防范,最终使得革命党人在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虎林地区的负责人,张沐阳的身份亦早已暴露。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跑到俄国境内避风头。后来他又从海路去了朝鲜,然后又去了天津。

清政府最终还是灭亡了。东北地区总督赵尔巽虽然还死死抓着兵权,但毕竟清朝大势已去,大权最终落入军阀张作霖的手中。

和北京的袁世凯一样,张作霖之所以能被多方接受,成为新建立的民国在东北的实际控制者,与他的多面派作风有关与袁世凯一样,张作霖也是从旧体制出来的军阀,所以清廷旧贵是承认他的;同时,他也是革命投机分子,又有军权,所以革命派也只好承认他。

更重要的是,张作霖和俄国以及日本,亦眉来眼去,被两方支持。尤其是日本人,急需要一个在东北的傀儡,以减少正面与俄国的摩擦压力。

可以说,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把中国东北视作必得之地。如果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算起,截至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活动,已经悄悄地进行了二十多年。

总之,和关内的情况一样,东北的革命果实最终也被旧军阀“吞噬”。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和媾和后,旧军阀对革命党也采取了和解措施,双方心照不宣地走到了一起。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沐阳重新回到了虎林。明面上,革命胜利了,他放马南山,回虎林过小日子。实际上,他是带有任务的,即悄悄发展革命势力,一方面壮大实力,防止旧军阀反扑,另一方面,随时准备继续革命,把胜利果实从旧军阀手里夺回来。

而在东北,任务更加繁重,除了旧军阀,还要盯着版国、日本等外国势力对中国的侵蚀,尤其日本,对东北视眈眈,野心愈发明显。

随着亲日的张作霖掌权,到虎林的日本人也多起来。他们明面上虽然是垦荒者、生意人,其实背地里却搜集各种情报,甚至悄悄建立秘密军事基地。

日本商人小林全一的真实身份就是日本军部的特务,但他对外的身份是开参行的,在虎林收购人参,然后运到日本国内去卖。

小林全一留着日本人最爱的八字胡,平日里西装革履,见人就点头哈腰,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很能迷惑人。

小林全一是尼娜诺娃奶牛场的常客,他几乎每天都要亲自来此买走十多斤鲜牛奶。每次接待他的,基本都是阿牛的娘,有时阿牛的娘忙不过来时,阿牛和阿花就负责称牛奶、收钱。

小林全一虽然是日本人,但能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说自己在日本老家有一双儿女,正好如阿牛、阿花这般大。他常常夸赞阿牛很棒、阿花很漂亮,或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还不时给他们点儿东洋奶糖,所以阿牛和阿花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阿牛娘远房表哥张沐阳比小林全一晚到虎林一年多,也是在来买牛奶时才认出,在这里负责给俄罗斯人养奶牛、卖牛奶的竟是自己多年不见的远房表妹。

张沐阳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有一米八的大个头,说话声若洪钟。他第一次出现时,正是冬天时节,他头戴一顶狐狸毛做的皮帽,身穿鹿皮毛制成的皮袄,前胸后襟两袖共四片缝合在一起,无扣,扎腰。脚上穿着双厚猪皮兜起来

的乌拉一厚猪皮兜起来,打褶穿绳后成鞋,里面填充锤得柔软的乌拉草,鞋底再缝上一层皮毛,毛冲外,毛茬儿向后,起防滑作用。

亲人相见,非常激动,尤其阿牛娘,一心惦记着阿牛的成长,盼望有个人能带着阿牛呢。表哥张沐阳见多识广,自小就是家人的骄傲,现在终于找到了他,可以放心把阿牛交给他了。

张沐阳自然不能告诉阿牛的娘自己革命党的身份,只说前几年到俄罗斯跑了趟生意,赔了,只好继续回虎林来,还是靠打猎、挖参生活。

阿牛的娘喊阿牛、阿花过来,认了表舅。张沐阳很爽快地答应会带阿牛去打猎挖参,好好培养培养他的生存技能在打猎方面,张沐阳确实是一把好手,猎、套、陷等方法,他都娴熟。这时,阿牛也有一米六七的个头了,跟着

表舅,背着干粮进完达山。几天后回来,身上便背满了野鸡、野兔,还多次打到了梅花鹿。

回到家后,阿牛津津有味地向阿花叙述打猎的方式:一是套,就是套头,夹足,设在猎物出没的“溜子”上,可下诱饵。

二是陷,就是挖陷阱。挖一人深的陷阱,设机关,做伪装,下诱饵。被诱捕的,如果是梅花鹿,五个壮劳力手持套竿,分别套住鹿的四肢和脖子,将其拉出陷阱,蒙眼抬回,先入闷圈,不透一丝阳光,为的是熬鹿的野性,月余,可入大圈饲养。

但对孩子来说,最好玩的还是猎,就是用自制的弓箭射杀猎物。当然,此时猎枪已经很流行,但张沐阳还是喜欢用传统弓箭打猎。

阿牛一边滔滔不绝自豪地说着,一边拿出张沭阳给他的小弓让阿花拉。阿花瞄准,“噢”地射出,竹箭扎进不远处的草垛上。

听阿牛讲得唾沫横飞,阿花对进山打猎充满了憧憬。阿牛答应阿花下次让表舅也带她去打猎。

很快,春天来了,到了进山采挖野生人参的日子,这些行为初称为“放山”。一次少则几十日,多则数月,大家要带大量生活物品,由把头带领进山。而且,寻参要大面积铺开向前搜索,所以人数要多。

在清朝时,大家进山采参必须先到衙门请龙票(采参凭照),然后才能进完达山、过乌苏里江采参。此时清朝灭亡了,新政权还没顾得上这块,所以不用批准了。

张沐阳本来就常年在此挖参,属于一股势力,只要不抢别人的地盘,别的势力也不会来干涉。大家各干各的,分别发财。

这天,张沐阳组织了十来个年轻人,给他们开了个会,让他们早早准备好所需的干粮及挖参设备。第二天天还没亮,这支小队伍就悄悄进了完达山。

张沐阳安排有挖参经验的在重要位置,由老人带领并讲解给新人方法。

十人排成横队,右边是“把头”张沐阳,左边的叫“边棍”,中间的叫“腰棍”,人与人之间距三米左右,诸人用“索罗棍”拨草,边走边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