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逆变1589 > 第二十九章 异动

逆变1589 第二十九章 异动

作者:大茫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7 12:48:10

第二十九章 异动

老将军在蓟州待了近二十年,戚家军虽然给调走了,可蓟州的兵仍然沿袭着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其战斗力倒是毋庸置疑;蓟州的军事设施在戚继光离任后也有加固整休,无论后金还是蒙古,想要突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眼下在钟南看来,他没有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自己的队伍,并且将蓟州兵和自己带来的东昌兵好好磨合,打造出规模更大的“钟家军”。

转眼间钟南来到蓟州已经一个多月了,军队里的各项事务都已经理顺,唯一让人感到不安的,就是吴惟忠老将军。如今老将军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前两天又一次昏倒在地,随后便一直卧床修养。虽然人在家,老将军的心中还是放不下蓟州的防务,身体稍好后他就时不时地去军营查看,这让钟南钦佩不已,心里感叹:大明军队里要都是这样的将领,相信无论多么强大的侵略者都难以逾越边防。

九月初的一天,钟南正带着几个参将、游击之类的将领视察所辖长城附近的军事部署和设施。最近蓟州辖区内不*宁,经常有蒙古人来“打草谷”,虽然暂时还没有发生冲突,但是钟南觉得有必要提前应对。

明朝初期,蒙古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自称正统的鞑靼为一部(东蒙古),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中的主角瓦剌为一部(西蒙古)。其实除了鞑靼、瓦剌这两部以外,还有兀良哈一部,他们在明初虽已归附明朝,但实际上却是活跃于明朝和东、西蒙古间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

其实自从明初永乐大帝多次征讨漠北后,蒙古人便偃旗息鼓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后来随着明朝实力的下降,对蒙古的约束逐渐减弱,才让其再次壮大起来。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才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同时在军事制度上,则是逐渐兴起了营兵制。

直至前朝隆庆时期,蒙古奇源部孛儿只斤·格根大举进攻明朝,之后与朝廷达成协议,他被明朝封为顺义王,恢复并发展了与明的封贡关系,其就是著名的“俺答汗”。俺答时期,大明和蒙古关系尚可,边境互市也算繁荣。只是十年前俺答身死以后,蒙古各部落又没了强力人物约束,鞑靼、察哈尔、科尔沁等部落渐渐强大起来。为了争夺物资,他们开始在大明边境一带肆虐,成为明朝一大隐患。

今天和钟南一起视察边防的,是参将刘虎、游击荆天楚和把总陈克朋、崔大正、欧阳山等人。刘、荆二人是老将军的嫡系心腹,如今也彻底打上了“钟家军”的印记;陈、崔二人更不用说,妥妥的自家兄弟;欧阳山同样不是陌生人,作为钟南在东昌府任职时的下属,被说动后一起来到了蓟州。这五人如今是“钟家军”的骨干力量,也是蓟州军方的实权人物,他们将和钟南一起,镇守边防,保卫大明王朝的边境安全。

蓟州军队的编制可不同于其他地方,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其兵员满额时有**万人。除了宣府、大同和辽东以外,其他重镇和十三省的兵力大都比蓟州要少得多,所以这里的把总、哨官之类的低阶将领,也能统帅数千、数百人。

其实到了明朝后期,各地的军队编制以营兵制为主,且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从总兵到把总均可独立成营,所以各营人数参差不齐,编制规模则很可能悬殊极大。

比如:《明经世文编》卷四一六中言:“五十人为队,队有管帖二人。五百人为司,司有把总一人。千人为哨,哨有干总一人。三千人为营,营有中军一人。”同书中的卷二五二中又言:“伍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五总为营,俱属主将一员”。

嘉靖年间,山东的营兵制军营中,基本上会以三千人左右编为一营。据万历《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议推,将山东民壮快马步精选六干,分为二营”。嘉靖四十二年,“又议准,山东民兵自四十三年正月为始,务选足三干之数,推参将一员训练”。

戚继光在隆庆年间(1567年一1572年)以都督同知衔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镇练兵,其编制又有所不同。以他的步兵营为例,即按部、司、局、旗、队序列编制。以十二人为一队,每队设队长一人;三队为一旗,每旗设旗总一人,全旗官兵三十七人;三旗为一局,每局设百总一人,官兵共一百一十二人;四局为一司,每司设把总一人,官兵共四百四十九人;两司为一部,每部设千总一人,官军共八百八十九人。三部为一营,设将官一人,中军一人,火器把总一人,加上部以下官兵二千六百九十七人,总计全营两千七百人。

由此可见,明朝后期各地军队的编制,完全是各军主将来确定的,朝廷并没有多加干涉和统一要求。这也导致了不少地方的军队“吃空饷”现象严重,尤其以辽东军为甚,最夸张之时,其实际兵员数量甚至连在册兵员一半都不到。不过这些情况,从皇帝到兵部,都无人不晓,只是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纠正而已。

一行人马视察快结束时,有斥候来报:辖区内同时出现了两股“打草谷”的蒙古人,各自大约有近一百人。听到报告后,钟南并不慌张,神情自若的道了声“知道了”,并让斥候继续打探消息。简单安排后,钟南回过头来,招呼诸位将领继续视察。

最近蒙古人的动作频繁,这让警觉的钟南感到有些不安。视察结束后,他召集全部中高级将领一同前往老将军的营帐,准备就此详加讨论。卧床的吴惟忠见到这种场景,知道不是小事,也撑着病体和大家一起讨论军情。

如今蓟州的军务实际上都是钟南在主持,这也是老将军的安排,但在名义上,总兵一职仍是吴惟忠,所以但凡有要事相商,大多都是在吴惟忠的营帐里。

众人落座后,钟南首先开口:“最近蒙古人的活动太过频繁,隔三差五就有几十或者一两百人的队伍来犯,我觉得不太正常!”

老将军也深以为然,“我镇守蓟州多年,蒙古人最近‘打草谷’的频率确实透着蹊跷。”

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家人就从未放松对蒙古人的军事打击,永乐皇帝还一度将其赶回了漠北老家。中间除了英宗受辱那次以外,直到如今的万历年间,蒙古人都比较消停,没有过什么大动作,所以最近的举动着实算得上不正常。

在座一干将领大多都是不识几个大字的武夫,平日里执行上级命令倒是不打折扣,讨论打仗也可能还说得上两句来,可是对于这种政治和战略上的分析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好在众人当中还是有几个颇有学识和眼光的人,尤其是游击将军荆天楚。他本是文试举人出身,后来弃文从武,在蓟州一地因战功累积升到游击之职,由此可见其能力,此前他便是吴惟忠的重要智囊。

荆天楚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对于蒙古人的习性,他比钟南这个外来户更熟悉。近段时间对方的举动他全部清楚,只是从未多做他想,如今被副总兵大人一点拨,蓦然发现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搞不好很可能被钟南说中了。他思考良久,才沉声开口:“老将军,钟副总兵,末将以为蒙古人很可能在酝酿着什么大动作。”

“哦!”吴惟忠捋了捋花白的胡子,并未多说,只是瞟了旁边的钟南一眼。

“荆游击如此判断可有证据?”钟南问道。

“末将虽没有直接证据,但是和蒙古人打了这么久的交道,发现他们每次有大的动作前,都会频繁‘打草谷’,某种程度上也是打探我们的军情。”荆天楚语气肯定,“前两三年,他们一年到头来犯的次数不超过十次,可是最近两个月蒙古人来了十三次。算上今天这次,近半个月来犯次数是七次。所以我相信蒙古人此举并不是毫无目的,很可能是要有大动作。”

“不错,我觉得荆游击的分析有理有据!”钟南对自己的这个下属很满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