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逆变1589 > 第二十二章 另类臣子

逆变1589 第二十二章 另类臣子

作者:大茫果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7 12:48:10

第二十二章 另类臣子

关于钟南在苏州之后的经历,锦衣卫们早就有相关报告呈送案头,所以朱翊钧并不在意对方的充军身份,他感兴趣的是钟南年少时的故事。钟南又挑了些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说给皇帝听,大多都是被母亲和先生责罚的片段,皇帝听完后,很是感慨,他问钟南:“你对你的母亲和先生,有过怨言吗?”

“启禀皇上,何止是怨言,当时我对他们简直可以说是恨,”钟南笑着说到,“可是后来我从军后才明白,我娘和教书的先生都是为了我好,要是我努力读书,说不定能考个举人甚至进士了!”

“你现在不是也当上了游击将军吗?”朱翊钧问道,“现在这样你觉得不好?”

“启禀皇上,不是说现在不好,只是我要是听我娘和先生的教诲,肯定会比现在更好,”钟南斟酌着用词,“到我从军后才逐渐明白,不管是我娘还是教我的先生,他们才是对我最关心的,虽然做法可能严厉了些,可那是‘恨铁不成钢’啊!”

“好一个‘恨铁不成钢’,”朱翊钧沉思中不禁喃喃自语地说着,“很好,很好!”

钟南看见皇帝是真的听进去了他的“故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他之所以半真实半编撰地讲这样一个故事,除了拉近两人的距离外,更是不想大明王朝被皇帝折腾——此时的朝廷里,大太监冯保已经被万历扳倒,发配到了应天府;而且也有了清算张居正的苗头,钟南不希望才中兴不久的王朝又快速地沉沦下去。

整个御书房里一片安静,不管是太监还是钟南都没有打扰朱翊钧,太监没出声是因为他知道这位万岁爷的脾性,皇帝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安静;钟南没有说话却是为了让万历皇帝自己体会,有效的心理疏导不是什么都要全部说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他自己去领悟。

直到身后的太监重新端上热过的饭菜,朱翊钧才回过神来,他见天色已经很晚了,便下旨让钟南在宫外就寝,明日一早再来御书房一趟。

钟南很吃惊,原因一是没想到朱翊钧很节俭,热过的饭菜还吃得津津有味,看来老朱家的节约基因很强大;二是皇帝居然还要召见自己,原本他以为皇帝召见自己是图个新鲜,内容无非就是勉励几句,随意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由此看来,皇帝召见他是真的有事情,不过,会是什么国事呢?

钟南想了一阵,不过毫无头绪,索性不再胡乱猜测,反正过了今晚就能知道,他何须自扰,不如安安心心地睡觉,于是没多久便和周公约会去了。钟南睡得是很香甜很惬意,哪里知道当晚整个朝廷上下的大部分人,却是睡不着了——皇帝是多久没有和大臣共进晚餐了?皇帝又是多久没有让大臣在宫外就寝,方便次日二次进宫面圣了?谁成想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今晚却把这两样全都占齐了,这说明什么还不清楚吗?

在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甚至会高于父子的血缘关系,古语有云“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可见帝王权势何其滔天。虽然到了明朝,文官们的权利和地位比之前高上许多,可是除了个别时段,他们仍然是无法撼动皇权的。所以皇帝要是看好哪个人,就基本可以预见其前程似锦,同理,皇帝要是讨厌你,那也就别想在仕途上能进步了。

第二日早朝过后,万历皇帝找了个间隙再次召见钟南,这一次皇帝单刀直入,让钟南谈谈对倭国的看法,因为他是这次抗倭战争的亲身参与者,理应更有发言权。

“启禀皇上,倭国人是那种不被打怕就不知道痛的民族,虽然此次答应和我们和谈,微臣以为这只是缓兵之计,说不定哪天又会卷土重来!”钟南确实对倭人印象不怎样。

“哦,你的意思是和倭国之间还会爆发战争?”朱翊钧皱着眉头,深深思虑着,“那你觉得大概时间会是?”

“三到五年!”钟南语气肯定,这是因为他知道原本的第二次援朝战争发生在第一次之后的第五年,虽然如今第一次援朝战争推迟了一年,想来第二次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很远。

“这么肯定?”皇帝没想到钟南的回答如此笃定,完全不像那些官场油子,他们只会说着模凌两可的话,什么都不敢确定。

钟南又把这次援朝战争中的一些事件讲述给朱翊钧,同时介绍了一下倭国的国内情况,并且“大胆分析和预测”了一些倭**政走向,朱翊钧很是叹服,连道把钟南放在东昌府太大材小用了。

随后两人又对如今大明王朝的周边局势做了简单地探讨,按理说钟南是没资格和皇帝讨论此类话题的,只是看样子,朱翊钧对钟南有些偏爱。原本只是打算利用早朝后的间隙时间和钟南简单聊聊的朱翊钧,最后竟然谈了近两个小时,将之前安排召见的内阁大臣晾在一边,直到太监通报了三次才结束了会谈。

接下来的几天是钟南穿越后过得最开心的日子,由于山东使团的计划是在京师留到元宵节后,所以他带着秋香,逛遍了京师有名的大街小巷,只要是秋香想逛的场所,想吃的食物,想买的东西,钟南是毫不吝啬。

因为即将过春节,整个京师热闹非凡,17世纪的东方大国,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天朝上国的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瑰丽、生活之富饶都是令异邦他国向往的,所以此时的京师汇聚了来自*的人,他们身份各异,诸如商人、传教士、官员、艺妓等等,让此时的中国人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异域风情和别样的文明。

钟南和秋香此刻就在京师的天桥附近观看着各种表演:左前方伴随着音乐,一群来自波斯湾的几个小姑娘跳着明朝人从未见过的舞蹈;另外一边,几个蓝眼睛大鼻子的北欧壮汉,拿着水晶球正在变魔术……整个天桥仿佛变成了后世的“欢乐谷乐园”,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暂时忘却烦恼,徜徉在这片欢乐的海洋里。

秋香的兴奋之情感染了钟南,原本他对这些表演是不太感冒的,原因无他——在原本时空中已看得太多。只是看到秋香高兴得像个小孩子一般,他的心情也跟着明亮了起来。

除了天桥一带的各种表演,春节期间,京师还举办了各种大型的灯会。中国自古就有赏花灯的习俗,传说这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有一宫女,正月里甚是想念家中父母,无奈后宫禁严无法外出,怎么办呢?后来东方朔出了个主意,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宫里一片恐慌。汉武帝知晓后,允诺宫女们在元宵节这天可以与家人相会,于是众人闹了一夜,不过长安城安然无恙,并没有被火烧。

之后,汉武帝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灯,此后逐渐形成了赏花灯的习俗。不过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这种张灯结彩的盛况况,逐渐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慢慢形成了各地规模不一的灯会,或官方或民间不一而足,都在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里。

明朝的灯会相比之前的朝代,更多了些商业意味,灯会期间,全国各地的商家和能工巧匠们都会云集京师,将自己制作的花灯拿到东安门外的北大街售卖。在这短短的数天里,不仅是花灯制作工艺的比拼,也是经商实力的比拼。他们带来的花灯不仅仅是供大众观赏,还会出售给王公贵族或达官显贵,有时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出上千两银子。这些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当时的工部还征召了大量的民间工匠,为皇家制作各种美轮美奂的灯具,琉璃灯就是从灯会上发现的。

在京期间,钟南还参加了皇帝在正月举行的盛大庆典,全国各地的重要官员、各藩属国的特使、部分欧亚各国的代表使节等等齐聚紫禁城。当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起时,钟南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之情,也由衷地希望大明王朝能更加繁荣昌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第一次在他的内心深处蔓延开来。

京师的美好时光让人无比享受,哪知还没过正月十五,山东就传来了白莲教死灰复燃的消息,惊得巡抚大人伍修凯召集了所属山东官员连夜返回济南府,钟南也不得不结束了他和秋香的京师之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