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 第一百章 反而解惑

三国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章 反而解惑

作者:何子易 分类: 更新时间:2024-10-26 12:39:01

第一百章 反而解惑

蔡邕抚须连连摇头叹道:“让天明见笑了,老夫这小女儿是我在被朝庭流放之时所生。这十二年来,与老夫及大女一直在颠沛流离之中过活,每日生活艰辛,未能作良好的教养,不免有些失礼了。加之老夫贤妻早逝,身体又每况愈下,幸得二女照顾良多,又常能于苦中作乐,是以老夫对她们颇为宠溺。因娇惯的厉害,不免有些无礼了。还望天明海涵。”

何白微笑着拱手说道:“蔡二小姐天真烂漫,赤子真心,所行所为皆是出自本心,毫无虚伪作做之意。我见之心喜不已,恨不得能有妹如此,又怎会怪罪于她。”

“好,好,好。”蔡邕连连点头,说道:“天明大度,我心甚喜。来,满饮此杯。”

何白与蔡邕共饮了一杯酒浆,故作咂嘴状,说道:“伯喈先生,名士当饮美酒才是,这酒浆却与伯喈先生的身份有所不配。我方才所送之礼中,就有一小坛自酿的好酒。肯请伯喈先生品上一品。”

蔡邕拍拍手掌,让蔡文姬与蔡二小姐将酒坛拿来,又重新换过一个阔口的酒缸。何白手捧酒坛,一掌拍开泥封,顿时一股清香的米酒之气飘然升起。蔡邕深深的吸了一口,立即说道:“还请满上。”

何白微微一笑,将酒倒入酒虹之中,只见米酒纯如清泉,酒香四溢,未喝便已醉上三分。蔡邕见了顿时满眼放光,不等蔡文姬为其举勺舀酒,就忙不及的自已取勺舀酒。接着又一口而尽,半眯双眼,细细的回味着。

半响,蔡邕才猛然拍案而叫:“好酒,好酒。”说着,又取勺舀了数杯,全都一口饮尽,方才打了一个酒嗝,哈哈大笑起来。接着蔡邕却又呜呜大哭起来,说道:“老夫自从年少品酒,这些年来走遍全国南北数十郡县,唯独天明所送之酒最为纯香爽口,深合我心。天明啊,你害人不浅呐。若是老夫日后无此美酒佐食,你叫老夫该如何是好啊?”

何白见了不由莞然而笑,没想到蔡邕这等名士为了要酒喝,竟然耍起了无赖,还哭上了。这叫向来文静的蔡文姬脸红耳赤,深为老父的无赖而羞涩不已。不过这样也正好,自已正愁寻找什么借口拜师呢,不想蔡邕却自已给送上门来了。

何白立即拱手拜道:“伯喈先生勿忧,只要伯喈先生能应允我之一事,这等好酒我可每日送来五斤,直至伯喈先生不想喝时为止,如何?”

蔡邕立即收泪拍案叫道:“莫说一事,就是十事我亦答应。”

蔡明姬不禁瘪瘪嘴,家中老父总是这般的轻率,还不知何白有何条件呢,就先忙不急的答应了再说,若是办不成,看他这张老脸往哪搁呢。

何白跪于席上,深深的拜了一个大礼之后,才说道:“我虽自幼习文,但我心喜世俗,与家父过早别离,我之家传文学十分浅薄,每与人探讨学问之时,时常的羞于开口言谈。常闻伯喈先生学识渊博,学富五车。因此,我欲拜伯喈先生为师,跟从先生习文,不求名扬天下,只求饱学经义,不知先生肯否收下我这顽石。”

蔡邕听了,立即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深思之状,良久,方才出言问道:“不知天明自幼治何经典?”

何白拱手拜道:“何白家学很杂,既杂且乱。而且自幼顽劣,所学虽多,却样样浅薄。特别是儒学经典,何白几乎从未学过,伯喈先生可当何白是初学稚子,从浅处教授之。”

蔡邕点点头,又问道:“初习儒学经典者,那倒好教。只是天明若因家学之故,而在心中形成了固有之观念,那便难教了。所以,老夫需知晓天明之家学具体有些什么学问?”

何白一怔,自已从小学了些什么?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音乐、美术、体育很多啊,只是成绩太差,所以高中一毕业就应征入伍了。这又该怎么介绍?

何白想了想后,才说道:“何白之曾祖曾以修道成仙为目地,所学很杂很乱。通过数代的传承,至何白时,可说天文术数、山川地理、人文历史、动植生物、矿匠工学,兵书战策、琴棋书画,样样皆有,只是没有黄老孔孟之说。然而何白顽劣,不肯苦专,至使样样皆是似懂非懂,这……伯喈先生认为白可教么?”

蔡邕听后,这才面露恍然之色,问道:“两日前,我闻天明曾上奏朝庭一疏,上有教授朝庭与百姓防备各种天灾之建言。这便是汝家之学说了?”

“是。这是先祖三代周游天下各地之后,所得之良法,只是因故未能广而告知。何白不才,侥幸出任议郎一职,当为天下百姓为念,特向朝庭举荐此方。”何白拱手应道。

蔡邕眉头微皱,抚须问道:“天明之谏书我虽未见过正本,却对其中之事有所耳闻,其中之疫病一说,当从何来?”

何白拱手解释道:“‘佛曰:观一钵水,其中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之肉。’我之先祖曾对此说法信之疑之。通过详察,发现不单单一钵水之中有虫,世间各处,包括你我所呼吸之气,身体内外皆有微虫。此微虫种类繁多,肉眼不可辨识。对人体有益有害,不可一并视之。”

“益者,如酿酒,便是酒虫之劳。草菇木耳,便是菇虫之繁。雷雨之后有念珠藻,便是藻虫之聚。你我所食之酒肉菜食,除被人体所吸收的精华外,尚有杂余便有粪虫相助化粪排出。害者,便是化腐之虫,败坏之虫,害病之虫也……”

蔡邕呆呆的望着何白,心中犹如波滔云涌,振聋发聩。蔡邕在听闻过何白谏书中的建言之后,也曾在心中想过许多的可能,却从未想过如此奇怪的说法。是何白与其先祖有误么?但这各种微虫一说,好像又很有道理,让人无从辨驳。

蔡邕急问道:“不知这肉眼难辨的微虫是否真的无法看见?”

“微虫不可见,但可借用器具一观。只是制作此种器具十分麻烦……纵是能工巧匠也需数年时间方可制成。”马上就要天下大乱了,谁还有功夫去做显微镜呀,何白连连摇头,有推脱之意的说道。

“数年时间?还好。”蔡邕有些欢喜的说道,只是数年时间而已,以自已的身体,还能等得起。蔡邕又问道:“不知这旱涝之灾当从何来?”

何白解释道:“地如大锅,天如锅盖,烈日为薪。烈日煮沸江河湖海之水以成水气,越聚越多,汇于高空之中成为雨云。当烈日被水气云层所阻之时,大地骤冷。就如薪火被抽,水气自降,大雨磅礴。然而雨云过轻,常随风行。所至之处多雨者成涝,少雨者成旱。”

“我之先祖尝远游昆仑访仙,发现我华夏主要水源之大河、大江的源头便在极西之地,昆仑诸峰上的亿万年冰川。昆仑诸峰上降雨多,冰川愈厚,大河、大江之水便多,反之便少。过多成涝、过少也成旱矣。”

蔡邕深深的吸了口气,闭眼静静的沉思了片刻,又轻轻点点头。这旱涝之灾的说法,自已基本上是明白了,也领悟了。何白所说不错,道理也正是这样,蔡邕饱读诗书,倒能想得明白。

蔡邕又问道:“蝗害当从何来?”

“飞蝗是一种喜温爱燥之虫,干旱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及存活有许多益处。而旱时植物含水量低,飞蝗以此为食,生长极快,而且生殖力极高。相反,多雨与阴湿对飞蝗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所以蝗害起于旱灾,旱灾过后又需要谨防蝗害。”

蔡邕又深深的吸上口气,面色沉重的问道:“世间无有蝗神?”

“世间决无蝗神,只有假借蝗神为恶之恶人。而且飞蝗无毒,偶而食之有益,蝗害无粮之时,可捕蝗油炸佐食。”

蔡邕又急问道:“地动之害又从何来?”

何白眉头大皱,这地震一说很难用古人能懂的说法说出。想了想后,于是说道:“先祖势单力微,无法确实得知地动之害的具体原因,但是也有所猜想。我等所居之大地并非一整块,而是成数块漂浮于大海之上的,因大地沉重,海水多时难以推动。”

“但是大地毕竟不稳,终有被滴水穿石的一刻。数块大地之接合处,只要有轻微的移动又或撞击,便会产生地动之状来。然而对我等人来说,大地之广无边无际,纵然微小的动弹,也会令我等人类遭受大害矣。这便是地动之害了。”

蔡邕听着何白的解说,如听天书,目瞪口呆之余,却又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就是蔡家的两位小美人,也是眼放光明的盯着何白,直想把何白的脑子切开来,看看何白为什么懂得如此之多的稀奇古怪之物矣。好像在她们,包括古人的认识当中,人的思想,是从心中而来,而不是从大脑。

最后,何白说道:“我家先祖以三代人之努力,发现所知越多,自身便愈发的渺小。欲求仙道,然而仙道渺茫,求之不得。因此,家父不准我再追寻仙道,更将我逐离了家乡。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归,独余孤身一人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