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 > 8、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新视角读南北朝史 8、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6 12:25:15

8、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宋文帝时期,开创了元嘉之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不过,范晔撰写《后汉书》、谢灵运开创山水诗、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都是个人所为,与宋文帝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裴松之补注《三国志》,却是宋文帝直接安排的,这是宋文帝在文化方面的一大政绩。

《宋书》记载,裴松之,是山西闻喜人。裴松之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当过朝廷官员,他的舅舅,是豫州刺史庾楷。

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八岁时就能熟读《论语》、《诗经》,长大后更是博览群书,满腹学问。裴松之步入仕途,由于才华出众,二十岁就担任了殿中将军,在皇帝身边值班侍卫。

当时的皇帝,是那个分不清春夏秋冬、生活不能自理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傻皇帝整天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都由别人照顾,裴松之自然无事可干。朝廷大权在司马道子父子手里,这爷俩无德无才,宠信奸佞,惹得天怒人怨。

裴松之的舅舅庾楷,跟随桓玄、王恭等人讨伐司马道子,派人召唤裴松之,并推荐他当新野太守。这是个升官的好机会,可裴松之认为,桓玄等人必不能成事,内部又各怀鬼胎,去跟随舅舅风险极大,因而迟迟不肯动身。果然,不久王恭兵败,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躲过一劫。在那个乱世之中,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是难以安身立命的。裴松之是清醒的。

刘裕起兵,灭掉桓玄,执掌了朝廷。刘裕很赏识裴松之,称他有“庙廊之才”,让他随军北伐,担任主簿。裴松之认定刘裕是有为君主,尽心辅助。刘裕称帝后,裴松之先后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成为刘裕集团的重要成员。

宋文帝登基后,对裴松之也很信任,曾派他代表朝廷,巡行湘州,督察官吏,体察民情。裴松之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将他巡视的吏政和民情,归纳为二十四条,详尽而又准确,得到宋文帝赞许。此后,裴松之不断升迁,先后担任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通直散骑常侍、永嘉太守和南琅邪太守,并被封为西乡侯。

宋文帝很重视文化和教育。当时,魏晋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已经流传,宋文帝阅读后,感觉不太满意。因为陈寿是三国时期的人,他先在蜀国做官,魏灭蜀后又做了魏国和西晋的官员,当代人写史,有很多忌讳,记述比较简略,许多史料没有写进去。到宋文帝时期,有关汉末三国的史籍非常多,如《献帝春秋》、《九州春秋》、《英雄记》、《魏书》、《魏略》、《吴书》等等,其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史料。宋文帝便诏令裴松之,以这些史籍为基础,为《三国志》补注,丰富《三国志》的内容。

裴松之欣然接受诏命,他本身就是史学家,十分喜欢修史,于是,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首先,裴松之尽可能地收集有关三国的史籍,竟多达一百四十多部。裴松之对这些史籍进行认真阅读,选取有用的史料,并加以甄别,然后把它们补注到《三国志》中。经过几年辛苦努力,裴松之完成了补注,宋文帝十分满意。从此,《三国志》就附上了裴松之的补注,一起流传后世。

裴松之为《三国志》补充了大量史料,字数竟与《三国志》正文差不多,甚至有人说是正文的三倍,这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比如,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的传记只有千字左右,赵云传更少,仅有四百字。裴松之补充了大量史料,使关羽、张飞、赵云的形象更加丰满,现在流传的关、张、赵的故事,很多都来源于裴松之的补注。

由于裴松之的补注史料翔实,所以,历代人们读《三国志》时,往往把裴松之的补注作为正文来读,这样,《三国志》与裴松之的补注相得益彰,一起流传后世。这是裴松之的一大贡献,当然,宋文帝也功不可没。

特别是,当初裴松之引用的那些史籍,如今大部分已经失佚,有幸保留在裴松之补注中的史料,就显得极其珍贵了。宋文帝看了裴松之补注之后,大为高兴,惊叹为“不朽之业”,这是有道理的。

裴松之的补注也有缺陷,由于涉及史籍较多,还有一些稗官野史,所以,其补注的有些史料,真实性受到人们质疑。但总体而言,裴松之的补注,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文帝亲自安排的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公元451年,裴松之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裴松之的补注和他的名字,一起流传千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